•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养生应用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养生应用 > 儿科 > 正文
  • 支气管炎

  • 来源:《中华养生大全》 作者: 封玉琳 王霞芳 时间:2007-02-07 10:22:15
  • 核心提示: 支气管炎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一年四季可发病,尤以冬春及外界气候冷热变化时发病率较高。主症是咳嗽,可伴有中度发热,肺部听诊呼吸音稍粗或有少许干、湿哕音,常在体位改变或咳嗽后减少,甚至消
     

     支气管炎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一年四季可发病,尤以冬春及外界气候冷热变化时发病率较高。主症是咳嗽,可伴有中度发热,肺部听诊呼吸音稍粗或有少许干、湿哕音,常在体位改变或咳嗽后减少,甚至消失。无明显呼吸困难。X线检查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扩散。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增高。

        中医将支气管炎归人咳嗽范畴。急性支气管炎多属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属内伤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属咳喘范畴。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无论外邪侵袭或脏腑内伤,使肺气郁闭不宣。清肃之令不行,影响肺气的宣肃则发为咳嗽。

        [临床表现]

        咳嗽或咳喘。

        [辨证分型]

        分六型。风寒咳嗽型:初起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或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咳嗽型: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伴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痰热咳嗽型:咳嗽痰多,稠黏难咯,目赤唇红,口苦作渴,烦躁不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④痰湿咳嗽型: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⑤阴虚燥咳型:咳而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⑥肺虚久咳型:咳久,咳而无力,痰液稀少,面色咣白,气短懒言,体虚多汗,舌淡红,脉细无力。

      [养生及治疗原则]

      解表散邪,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可应用宣肺化痰止咳的中药,如荆芥、紫苏、前胡、桔梗、半夏、陈皮、百部、杏仁。再随证选用中药,如风寒咳嗽型选用麻黄、苏梗、杏仁、紫菀;风热咳嗽型选用桑叶、杏仁、桔梗、牛蒡子;痰热咳嗽型选用川贝母、瓜蒌、冬瓜子、芦根;阴虚燥咳型选用沙参、麦冬、枇杷叶、天花粉。②中成药选用半夏露、川贝枇杷膏、罗汉果糖浆、祛痰灵、鲜竹沥、贝羚胶囊、橘红痰咳液、小儿珍贝散、猴枣散等。③有止咳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川贝母、旋覆花、杏仁、橘红、鱼腥草。

        2.外治法  白芥子、面粉各30,醋适量,白芥子研末,和入面粉,加醋调和,用纱布包后敷贴背部肺俞,每日1次,每次约15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患儿。②取黑白丑各半,半生半炒,取生、炒各15,大黄30,槟榔6,共研粉,加轻粉03,和匀,蜜水调饼敷脐内,微泻为度。用于反复咳嗽痰多患儿。

        3.针灸法  取天突、曲池、内关、丰隆,每次留针20分钟,天突不留针。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用于咳嗽痰多患儿。②取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4.推拿法  运太阳30次,拿风池10次,按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揉乳根20次,揉乳旁20次,按揉肺俞2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定喘穴20次。有化痰止咳平喘作用。

        5.食疗法  生姜10,饴糖20  沸水冲泡,代茶饮服。每日1剂。用于风寒咳嗽。川贝母10,桑叶10,水煎去渣,加蜂蜜15,分次饮服。用于风热咳嗽。雪梨1(去心),放人川贝粉3,用冰糖填满,隔水蒸1小时,趁热吃梨,碗中水也可饮服。用于干咳痰少患儿。鱼腥草100(洗净,切短),在沸水中略烫,取出,用麻油、盐凉拌作菜肴;或煮汤,加冰糖少许饮服。每日1—2次。用于发热,咳嗽,痰黏黄患儿。黄芪20,煎汁,干百合50(洗净,浸泡),干银耳10,加入黄芪汁同煮熟,加冰糖少许。每日服1剂。用于干咳少痰或无痰,多汗乏力患儿。萝卜(洗净去皮,切薄片)置于容器内,上面放饴糖4—5块;或放2~3匙白砂糖,加盖放置一夜后服食。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患儿。

        [按语]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较差,又寒暖不知自调,难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易为六淫之邪侵袭。肺为娇脏。不论邪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受,肺必首当其冲,致使宣降失常则发为咳嗽。咳嗽的治疗,首当分清外感与内伤,有表证者应疏  散外邪,有里证者宜涤痰通腑。如外感咳嗽,应当辨其病因病理,使邪去正安,痰去咳止;  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肺脏所致,视病情而定,随证立法,予以施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