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运动养生 > 正文
  • 春季锻炼腿脚十二法

  •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作者: 时间:2010-04-28 08:02:00
  • 核心提示:  春天,人们到室外活动的多了,更能体会到腿脚的重要。据研究,人到中年以后,腿部肌肉开始减少,骨质逐渐疏松、软化、弹性韧性降低。所以人们应该想方设法增加腿脚的活动,保持腿脚肌肉坚实有力。这里推荐十二种锻炼腿脚的方
      春天,人们到室外活动的多了,更能体会到腿脚的重要。据研究,人到中年以后,腿部肌肉开始减少,骨质逐渐疏松、软化、弹性韧性降低。所以人们应该想方设法增加腿脚的活动,保持腿脚肌肉坚实有力。这里推荐十二种锻炼腿脚的方法。卧位运动趾与踝——仰卧床上,双下肢平伸,双足一起做屈趾、伸趾交替运动30次,五趾分离、并拢30次,然后屈髋、屈膝、伸屈旋转踝关节30次。坐位蹬滚活筋血——把长40厘米,直径10厘米~20厘米的圆木或石磙子,放在地板上,人坐在床边,赤双足蹬在磙子上前后滚动100次,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
      扳足搓脚促回流——端坐,两腿伸直,低头,身体向前弯,用双手扳足趾20~30次。此法能练腰腿、增脚力。搓脚时,双手掌搓热,然后用手掌搓脚心,各100次。此法具有降虚火,舒肝明目之功效,可以防治高血压、晕眩、耳鸣、失眠等症。
      蹬脚掌调气血——脚掌 上有数不清的神经末梢连通于大脑。蹬脚可以调节气血,气血活则全身活。经常蹬脚对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调节神经活动、延缓衰老,治疗下肢麻木、发冷、浮肿等。蹬脚时,行走、坐位均可进行。行走时,脚掌距离地面不可太高,边走边蹬,两脚交替进行,动作不宜太快;坐姿时,先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稍用力向前蹬出,连续20次再换右脚,再做20次为一遍。
      干洗揉摩促循环——用双手紧抱一侧大腿,稍用力从大腿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后再从躁部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这样可使关节灵活,腿肌与步行能力增强,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及肌肉萎缩等。然后双手握成拳头,置于腿肚两侧,用两手掌夹住腿肚,旋转揉动,每侧揉动20~30次为一节,共做6节。这样能促进下肢肌肉中血液的回流,增强腿部肌肉力量。
      甩腿扭膝血脉活——一手扶墙或扶树,先向前甩小腿,使脚尖向前向上跷起,然后向后甩动,一次甩80~100次为宜。此法可预防下肢萎缩、软弱无力或麻木、小腿抽筋等症状。也可坐在床边练双腿蹬夹动作或上下摆动,强健下肢关节肌肉。扭膝时两足平行并拢,屈膝微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顺时针方向揉动数十次,然后逆时针方向揉动数十次,此法能疏通血脉,治下肢无力、膝关节疼痛。
      足跟走路通三阳——即把足尖跷起来,用足跟走路,这样是练小腿前侧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阳经。
      踮脚走路三阴畅——踮脚走路,就是足跟提起完全用足尖走路,行走百步,这不但可锻炼屈肌,从经络角度看,还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
      倒退行走益循环——倒退有利于静脉血由末梢向近心方向回流,更有效地发挥双足“第二心脏”的作用,有利于循环。另外,倒退时,改变了脑神经支配运动的定式,强化了脑的功能活动,可防因少用而脑萎缩,每次倒退百步为宜。侧走平衡能力强——侧
      方行走可使前庭的平衡功能得以强化,有预防共济失调的作用。先向右移动50步,再向左移动50步。
      赤脚走去足跟痛——在大部分时间里,鞋子对于脚的保护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沥青路面和坚硬的地方。但鞋子对于脚长期的保护可能会使脚部的肌肉变得娇弱。因此经常坚持赤脚行走可以使足部的肌肉变得有弹性,从而预防由于肌肉和韧带的原因所导致的足根部的疼痛。专家建议,如果您准备赤脚锻炼,时间以一周1~2次为宜,并且路程不要太长,最好能在草地上进行。同时注意,应该仔细检查您选择的路段上,不要有玻璃等容易造成伤害的物品。
      四肢爬行血压降——用四肢爬行50米。爬行时,躯体变成水平位,减轻了下肢血管所承受的重力作用,血管变得舒张松弛,心脏排血的外周阻力下降,有利于降低高血压,这已有大量实践所证实。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