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四时养生 > 正文
  • 夏日养生话“益生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5-25 10:24:36
  • 核心提示:通过益生菌改善肠菌落平衡,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可作为添加补充剂的活的微生物

       常言道“病从口入”。每到夏天,医院急诊科的胃肠道疾病病人就多起来了。夏天高温高湿,促使细菌繁殖速度加快,食物容易污染、变质。还有,夏天外出就餐增多,菜肴过于油腻;或在路边吃夜排档,无法保证食品安全和卫生;还有的人喜食冰淇淋甚至暴饮冷饮等;这些都会对胃肠道造成损伤,病菌容易乘虚进入胃肠道,这也正是人体肠道在夏天处于弱势的一种表现。如果人的肠道健康, 病菌就会受到肠内“益生菌”的抵抗,无法侵入人体血液、体液循环, 并很快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那么,如何利用益生菌来保卫胃肠道呢?

      益生菌分三大类: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和革兰阳性球菌。

      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为:通过益生菌改善肠菌落平衡,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可作为添加补充剂的活的微生物。

      益生菌为什么能防治腹泻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庞大的菌群之间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相对平衡,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防线。一旦肠道菌丛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腹泻。经常服用含益生菌的保健食品,可以预防与治疗腹泻症。欧洲一些医疗中心试用以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菊糖为主要成分的口服液治疗旅行者腹泻,也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益生菌在肠道内大量繁衍,可促进并提高人体全身免疫力,协助人体抵抗有害病菌。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学者对中国长寿之乡——新疆阿克苏、广西巴马及西藏的百岁老人进行体检时发现,老人体内有益细菌占总菌数的比率平均达到38%以上,相当于青少年水平。

      补充益生菌,筑就肠道免疫“长城”

      在夏天,要让肠道益生菌数量增加,既可以“种”,也可以“养”。种养结合,肠道就能更快地恢复年轻。

      种菌——就是直接口服益生菌,目的是让活的益生菌在肠内安家落户,传宗接代。目前主要的产品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

      养菌——即提供益生菌喜欢的食物,为其创造好的营养环境,让它们快速繁殖,“压”过有害菌的势力。最常见的是寡糖类食物,它可以提供肠道益菌繁殖的营养,是一种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糖类,在小肠几乎不消化,大部分是在大肠经肠内细菌发酵成为有机酸后才被吸收。寡糖存在于豆类、洋葱、大蒜、牛蒡、芦笋等天然食物中,多吃这些食物,可帮助有益菌增生,有助肠道保健。

      相关链接一、益生菌的其他作用

      缓解乳糖不耐受症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存在乳糖酶缺乏,特别是东方人。有些人天生缺乏乳糖酶,一喝牛奶就会腹泻,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大量乳糖。医生建议:内源性乳糖酶不足的人,食用含有活菌的酸牛奶,可极大改善乳糖不耐受症。

      降低血清胆固醇有人认为,乳杆菌能使胆汁酸脱盐结合而使粪便中的胆固醇减少,粪肠球菌及其提取物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

      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生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能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合成,起到预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而乳杆菌分泌的大量乳酸,可加快肠道蠕动,促使粪便尽快排出体外,减少有害毒素对肠壁的刺激,预防大肠癌。有益菌还能提高人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减轻因放射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关链接二、认识“益生菌健康法”

      养乐多公司的创始人代田稔博士于1930年从人体肠道中分离出来并强化培养了活性益生菌,它可以抵抗胃液和胆汁的强酸性环境,顺利进入并存活在人体小肠内发挥生理作用。健康长寿、一生无病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就要改变过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70年前,代田稔博士就提倡增强预防医学的意识,不依赖药物,而是依靠人体自身力量维系健康,这便是最初“益生菌健康法”的起源。

      在日本拥有约300名科研人员的中央研究所,研究者致力于养乐多菌对人体健康功效的研究,有大量科学文献和科研成果支持着养乐多在乳酸菌领域的领导地位,它的功效也已经得到世界学术界的认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