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四时养生 > 正文
  • 试论因时顺养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08 21:02:24
  • 核心提示: 因时顺养就是按照大自然的节奏安排日常活动,根据四时变化而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法,以及通过对不同时期多发疾病(如时令性疾病的流行)的认识,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理论

     

        因时顺养就是按照大自然的节奏安排日常活动,根据四时变化而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法,以及通过对不同时期多发疾病(如时令性疾病的流行)的认识,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

     

    1 因时顺养的理论依据

    1.1人是大自然时空的产物

    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距今已有二千多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认识水平,只能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进行长期观察,来了解、推论、认识人体生命的规律,探索生命的奥秘。其优点是可以从宏观上洞悉人体生命现象。在我国古代,人们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认识到大自然时空的运动变化,是一切有生之物产生的根源,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说的就是一切生物皆是大自然时空的产物。《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有“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的记载,人是大自然时空中生物的一种,自然也要受到自然界时空运动规律的制约。《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从而指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即人作为一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应与自然界相适应。

     

    1.2 人体生理活动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

        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类长期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活,也就形成了体内气血盛衰、阴阳消长的相应性变更。《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从而强调了人体与四时之间的相应关系。

     

    1.2.1  人体气血与四时相应

    早在《内经》时代,古人就认识到人体气血盛衰与四时气候变化的相应关系,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并由此提出了“因天时而调血气”的主张,即要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结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气是无形的,血是有形的,因此现代学者对出血与四时关系的描述尤多。如孟琳生…在对月经周期与月亮圆缺关系的研究中,分析了120例月经潮汛日期资料(采用农历日期),结果表明,月经潮汛以上半月为多,占全例数的60.8%,其中月满时经潮者计38例,占总数的31.7%,而在每月的十五当天经潮者竞有19例之多,仅此1 d的潮汛数就占总数的15.8%。从而论证了《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到的人体气血月节律的内容,也为现代的顺时调经疗法提供了依据。程士德在《中医时间证治学纲要》一书中指出:对1000例出血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其80%出血危机发生在1/4上弦与l/4下弦月之间的时期,圆月时出血病人最危险。这与《内经》认为的人体气血有随月廓盈亏而波动的同步变化观点一致。了解了这一节律性变化规律,对于顺时养生及预防出血性疾病有极大的意义。正如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测试发现的一样,同一个人的血压,1d内不同时段有所波动,夜间睡眠及清晨血压较低,上午9~ll时、下午3~6时,以及白天活动较多时段血压会升高。因此,对于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来说,在每日9时至18时更应当注意饮食起居,控制情绪等。否则,若此时脾气暴躁、运动剧烈、过食辛辣刺激之物、休息不好,极易造成血管压力增高,而发生出血、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1.2.2  人体五脏与四时相应

        人以五脏为核心,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认为在阴阳属性方面,五脏象法于四时,并指出了五脏与四时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四季调

    神大论》中指出:“春季养生之道,重在养肝”。春日应心平气和,少发怒。夏季木气已衰,肝气式微,心阳日上。所以夏日宜养心火,无大怒大泄。这为顺时养神提供了理论依据。《素问·金匮真言论》也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文中以阴阳四时五行为中心,说明内在脏腑阴阳属性和外在环境阴阳的对应关系。《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从而说明五脏至其本位时问,因本气值时,脏气必旺;至其母位时间,有母气之助,脏气次旺;至其子位时间,亦有相生之谊,脏气次旺;至其畏位时间,脏气为时气所制而当衰。周铭心,等则对五脏应时盛衰脏气值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脏气值公式验证了在本脏气化旺盛之时,我生之脏比生我之脏气化能力强。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对一日不同时段与五脏气化的关系作了论述,如:“肝王于平旦、日出,心王于隅中、日中,脾王于食时、日呋,肺王于晡时、日入,肾王于人定、夜半”。这对因时调理脏腑及判断疾病转归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2.3  脉象与四时相应

        脉为血之府,是血液循行的道路,而血行必有赖于气的推动。人体气血与四时关系密切,脉亦应四时而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了脉象与四时的关系,并指出四时常脉,如“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从而为脉诊提供了依据。根据脉象四时五行的旺衰,可推求疾病所属的脏腑及病情的预后,并指导着饮食养生或药物补泻。对于脉象与四时的关系,现代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张伯讷对16例正常男青年进行了四季脉象的测定,在脉象出现四时节律的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了血压在冬季偏高,夏秋偏低的规律,平均动脉压之均值,四季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总外周阻力在夏秋减低,冬季增高,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在冬春季多发的原因。刘豫淑,等_5j采用穴位电阻测定仪,对十二经五腧穴皮肤电阻连续12h跟踪测定,发现大多数五腧穴电阻值在巳时、酉时最低,在丑时、寅时最高。这对于针灸养生何时取穴效果更佳具有指导意义。

       

    从自然之理来探讨处于自然界之中的具体事物的变化规律,这一思想方法的科学性越来越被现代科学研究所重视和证实。综上所述,这些理论皆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来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揭示出人体生命活动与四时的密切关系。

     

     2 因时顺养的重要性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能力。这是人类得以繁衍的基本条件之一,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众多的养生原则中,顺应四时应放在首位。传统养生除了对人体与四时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阐述外,还特别强调因时协调阴阳,因时顺养,并指出了顺时养生的重要性。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灵枢·本神》亦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四时的变化来养生、防病,才能延年益寿,怡养天年。《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亦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人体要健康无病,就必须顺应四时,善于调摄;若不顺四时,逆于生乐,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若不能顺时养生,感受时邪,可能导致时邪内伏,待下季发病。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疴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此外,在时气太过之时,所主脏腑极宜受病。时气太过即为邪气,而五脏虚赢,或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是五脏不能适应时序变化而发病的内在条件。因此,在所属季节注重某脏腑的保养,对于减少脏腑疾病,保持身体健康有积极意义。

     

     3 因时顺养的具体方法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指出了天时变化对人体的重要影响,并叙述了四时起居的具体做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人们已形成了不同的养生方法。如春季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晚上可适当地晚一点睡觉,早点起床,因为初春的深夜,时间还是较长的,睡卧时间太长会有损于人体阳气,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防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在衣着方面,春季气候转暖的同时,不时又会出现“反春寒”,所以民间提倡应继续“捂一捂”,不要急于脱去冬装。在饮食方面,应“省酸增甘”,因为春来肝旺,易生癫狂,而酸能助肝,且肝太旺易克脾土,导致脾虚,增加甜味可以达到健脾的目的。夏季艳阳高照,气温较高,可晚睡早起,夜晚不可在露天下睡觉,以免受凉。夏季气候湿热,很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可常服用一些具有解暑清热、醒脾开胃的药膳进行养生。秋季凉风习习,气候多干燥,可早睡早起。在衣着上,特别是早秋,不要急于加厚衣,要适当地“冻一冻”;在饮食方面,可以进食一些偏于养阴的水果,如梨、梅等。冬季气候寒冷,万物蛰藏,可早睡晚起。在衣着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冻疮;饮食方面,此时是进补的大好季节,以羊肉为首选美味,如炖羊肉、涮羊肉、蒸羊肉、羊肉麻辣火锅等。在1d之内,不同时段人体机能亦处于不同的水平,现代研究认为_6:以人的活动能力来说,2~4时,身体大部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是通宵工作者的效率最低阶段;10时,注意力和记忆力最好,工作效率最高;13~14时,体内激素变化,人感疲倦;15时,性格外向的青年人创造力旺盛,性格内向者则处于退潮时刻;22时,体内多功能处于低潮,要准备休息。这说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有“预定时刻表”,即生物钟。人体的生理活动若能顺应生物钟的规律,则能达到健康长寿。并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因时顺养的现实意义

        因时顺养原则,近千年来指导着养生和预防疾病。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广泛应用。现代将研究生物时间的科学称为时间生物学或生物钟理论。现代时间生物学的论述与中医的人体昼夜阴阳气血消长观是基本一致的。认识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客观规律,就应自觉遵从而不应妄加违背,按照时令、时辰和人体的变化规律调节起居,才符合养生之道。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人昼夜作息颠倒,夜生活丰富,白天睡觉,完全扭曲了以24h为周期的生理时钟。这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明显的影响,也是引起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癌症、抑郁症等现代病的一个根源。总之,按生理时钟的节律来安排工作和休息,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反之,则会损害健康,甚则危及生命。

    摘自《中医研究》文/曹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