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情志调摄 > 正文
  • 调摄精神 延缓衰老

  •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作者: 时间:2012-03-12 10:53:00
  • 核心提示: 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逐渐降低的过程。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年龄阶段;而衰老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老未必衰,衰亦未必老。 中医学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

      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逐渐降低的过程。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年龄阶段;而衰老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老未必衰,衰亦未必老。

        中医学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衰老与延缓衰老的论述。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篇就有“摄生”、“道生”、“养生”、“养性”、“健身”等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养生学派,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静神学派、以华佗为代表的动形学派、以葛洪为代表的固精学派、以孙思邈为代表的食养学派、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药饵学派等等。现代,很多学者总结归纳历代医家的认识,提出先天不足的肾虚说、后天失调的脏腑虚衰以及精气神亏耗等学说,从不同角度对衰老机理加以论述。

        本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对衰老机理的研究体会到,在导致衰老诸因素中,情志与衰老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精神调摄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原则

    1  情志内伤为衰老之因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情志活动可成为衰老的致病因素。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异常情志活动常使体内气机失凋,引起内脏功能紊乱。喜则气缓,以致心气涣散;怒则气上,以致肝气上逆;悲则气消,以致肺气消散;思则气结,以致脾气郁结,恐则气下,以致。肾气下陷;惊则气乱,以致气机紊乱。

        异常的情志活动,进一步可损伤脏腑,伤及精血,损形伤神.而发生多种疾病。情志过激损伤心之气血阴阳,可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证;或出现精神恍惚、神识痴呆的痰迷心窍证;或出现骂詈不休、狂躁妄动的痰火扰心证。

        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可出现烦躁易怒、头昏目眩、胁肋胀痛、嗳气叹息的肝气郁滞或肝火上炎证;或出现郁闷不舒、胸胁胀痛、纳呆食少的肝脾不和证。

        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可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悸通气、腹胀便溏的心脾两虚证。

        惊恐过极伤及肾中精气,可出现耳聋耳鸣、头目昏花,要脊酸痛、阳痿遗精、癃闭淋浊、毛发早白易脱、牙齿松动易落等肾虚证。

        综上所述,情志内伤可损伤机体,产生多种疾病,使人衰老,是导致衰老的常见和重要原因。故在日常牛活中,尤其老年人,要避免情志所伤,加强精神调摄,延缓衰老。

    2  仁德为养生长寿之道

        摄生重视道德修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论语·雍也》说:“仁者寿”。即仁爱的人可以长寿。《中庸》亦说:“故大德……必得其寿。”道德高尚者长寿的观点是养生思想最高境界。“仁”是以人为根本,《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博大的同情心;“为仁由已”,是主体内在的意识,自己决定自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宽容忠恕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生命的相互感应,是人、我、群、已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支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爱自己、爱亲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把自己和天地万物视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仁德长寿之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观点,其实,中医学的情志学说予以科学的诠释。道德观是人的社会性所赋予的高级精神活动。情志凶素对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博爱万物,宽容忠恕,情志平和,精神愉悦,自然可以形神兼养、延年益寿。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社会,则“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思想,不仅政治体制、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对养性非常重视,养性即养德。认为养德与养生紧紧相连,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养生序》中指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不利也。性既自善,

    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安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医先》指出“养德,养牛无二术”。有人调查,四川372名百岁老人,绝大多数都有一颗慈善的心,爱做好事,乐于助人,少私心,不患得患失,知足常乐。987%的寿星都开朗乐观。

        老年人道德修养.要从仁礼、性善、知足、忍让等四个方面进行修养,:

    3  虚静少欲为养生调神之要

        中国历代养生学家非常霞视清心寡欲、虚静养神的观念,以此为调摄精神、延年益寿的重要环节。神清则不老,多情则早衰;神在于养,情在于节。

        清心寡欲,包括节制名利权欲、节制酒色淫欲、节制财物私欲等内容。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俭欲》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的思想在《黄带内经》巾有充分的体现一《素问·上占天真论》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小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小危也。”全面系统地对清心寡欲得以颐养天年进行了诠释。

        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由此看来,清心寡欲,抑目静耳,戒除杂念,才能气血调和,保精合神,邪不能害,而能延年益寿。

        虚静养神,即思想清静,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大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强调清静养神,形与神俱,精为阴,神为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历代医家多以“养静为摄生首务”。《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提出养性即养神之法,称为“十二少”:“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以此养神则气血调和,脏腑安宁,阴阳凋和,长有天命。反此,则有“卜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报,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气血妄行,丧生之本也。”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健,身健则寿永。情绪乐观活百岁,情绪不好牛百病。据材料报道,美国5000人观察,有大病、离婚、与上级关系不好者,两年后每5人中有4人患病,否则3人中有1人患病。上海报道:812%的癌症病人,病前都有生活负性事件。,不良情绪可能是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的催化剂。

    4  怡情快志为养生延年之法

        愉快、愉悦的心境,有利于气血流通,荣卫通利,脏腑安和,有益健康。

        (1)自得其乐:老人退休之后,应存现实生活中感受乐趣,老有所乐。

        《寿亲养老新书·古今嘉善行七十二事》引证了古人愉悦快志之法。如“倪正父《经衄堂杂志》述五事云: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述《齐斋十乐》云: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以此为乐,可畅情悦心,增添兴趣,有利寿康。现代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宣泄不良情志:对于遇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刺激,虽有情志变化,但可通过适当的宣泄调节使气机恢复正常。一是情志疗法,以情制情。例如,肝属木,主疏泄气机,在志为怒,在声为呼。根据五行牛克制化理论,金能克术,悲属金,怒属肝,故悲以胜怒。郁怒、大怒皆可伤肝,以悲哭制之,通过哭释放宣泄不良情志,调整机体平衡。二是心理疗法,宣泄化解。《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通过心理医生劝说开导,引导病人宣泄,并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思想上的分析与疏导,有助于化解心中的痛苦。使之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

    5  四时调神为养生健身之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节精神情志,取得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养神原则:四气调神,就是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精神上随之有生、长、收、藏的变化,以使形体更好地顺应自然:

        春季,万物生机勃勃。人的情志当适应自然阳气生发之特点=思想丰富活跃,情志舒展畅达。“常择和暖日,引侍尊亲,于园亭楼阁虚敞之处,使放意登眺,用摅滞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不令孤坐、独眠,自生郁闷……若亲朋请召,老人意欲从欢,任自遨游,常令嫡亲侍从。”(《寿亲养老书·春时摄养》)

        夏季,万物茂盛繁荣。人的情志当适应自然万物长成之特点。神气旺盛饱满,情志充实愉悦。“宜往洁雅寺院中,择虚敞处,以其所好之物悦之。若要寝息,但任其意,不可令久眠……直召年高相协之人,日陪闲话,论往昔之事,自然喜悦,忘其暑毒。”(《寿亲养老书·夏时摄养》)

      秋季,万物肃杀。人的情志当适应自然万物收敛之特点。思想平和稳定,精神收敛静谧。“高年之人,身虽老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此时人子,最宜承奉,晨昏体悉,举止看详。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寿亲养老书·秋时摄养》)

        冬季,万物闭藏。、人的情志当适应自然万物蛰藏之特点。思想含蓄恬静,精神伏匿若藏。“三冬之月,最宜居处密室,温暖衾服,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惟早眠晚起,以避霜威。”(《寿亲养老书·冬时摄养》)

        《寿世青编·孙真人养生铭》说:“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常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论命,修形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可为本文的结束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