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名家养生学说 > 正文
  • 刘安

  • 来源: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刘安《淮南子》 作者: 时间:2007-02-06 22:02:53
  • 核心提示:杂论养生 洞见生死 刘安(约前179一前122),西汉淮南王刘长子。文帝八年封为阜陵侯,十六年立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召门下客编“内言”二十余万言,即《淮南鸿烈》,体例同《吕氏春秋》,也是一部杂著。后淮南王在武帝时,因谋反

    杂论养生  洞见生死

      刘安(约前179一前122),西汉淮南王刘长子。文帝八年封为阜陵侯,十六年立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召门下客编“内言”二十余万言,即《淮南鸿烈》,体例同《吕氏春秋》,也是一部杂著。后淮南王在武帝时,因谋反事泄自杀,但因其生前喜术数,相传其白日升天。

        《淮南子》中有许多养生之论,集中在《原道训》中,如:

      认为人乃“道”所化生一一“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跂(音qi奇)行喙息,鹮(音huan环)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说到那最玄妙的先天大道,化生万物而不以造化自居,育成万事万物而并不主宰他们各自的生命。它们不论是地面用足走路的`、水中用嘴呼吸的,还是天上展翅飞翔的,地面蠕动爬行的,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顺应大道而化生的,却用不着感谢道的恩德;也都是顺应天道而亡的,也没法抱怨道的残忍……)这讲得比较玄虚,但强调了人与其他生物的一体性,实质是猜想出人类的生灭也是个自然史过程,实际很有创见。

        认为人有各种欲求乃伤生之始一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人生下来没有贪求,这是先天的本性;因受外界影响而有了欲求,这是对天性的戕害。因想得到身外之物,人的精神受物欲的刺激而产生贪求,人的知觉与外物相接触而产生了喜好与厌憎[即对外物有所选择];当喜好憎恶成了形便会影响人的感知,倾向于对外物的贪求而不能反重自身,天理也就此灭绝了。)这里讲的是人对外物的需求如超过必需,便是对人之天性的残害。人之所以难于养生,往往正在于“知诱于外”,光注意对外物的追求,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认为人只有无欲无为才能真正维持生存一一“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因为圣人明了先天之道,所以只注重在内心修养而根本不在乎身外修饰之末节[即追求真理而不追求俗世之名声],努力保养其精神而潜伏其智慧,所以看去漠漠地好像不求有所作为,果反倒能大有作为;淡淡地好像不去综理外物,外物反而显得井然有序。所谓的不求有所作为,是指不勉强事物在不成熟时有所变化;所谓大有作为,是指他能顺应事物本性而使其变化合于自己的心愿。所谓不去综理万物,是指不强行改变事物的固有本性;所谓万物井井有条,是指能够掌握事物各自的特点。[注:因物之相然,即顺应外物之所宜。外物各得其宜,自可谓之治。])这一法则对养生来说,便是不要强求保身延寿,只要依照人的生理需要认真保养,使身心处于适宜状态,即可得尽天年。硬要强有作为,反对身体不利。如本来体力衰弱,偏要去参加长跑,只能累昏,而不能取得健体之效。

        以为自处柔弱才能保生长寿一一“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因此自处柔弱,是保持生机的依靠,而自负坚强,是自找死路的莽汉。先扬名的人,其进境有所限制;后努力的人,自有通达的机会。)体弱者不一定夭寿,体健者不一定高年。因其弱,注意自保,反而得宜;因其强,忽视祸患,反而灾易遭殃。这确实合乎养生之理。

        认为要养生必须节制情绪一一“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过度的忧愤与悲伤,对于德行来说是亏蚀;强烈的喜好与厌恶,对于心性来说是过错;不知节制的嗜好与欲求,对于人的本性来说是累赘。)过度的情绪,实缘于对人生追求不够达观,所以确于养生不利。

        认为养生之要在于不必过于看重养生一一“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因此说:嗜好与欲求,可以让人精气消散;而喜好厌恶等情思,又能让人心力劳瘁。如果不马上去除,那么人的情志与精气将一天天耗散。说起来人出生后之所以往往无法得终天年,又为什么竟至于生命中途便碰到各种伤害而引致夭亡呢?主要正在于人用来养生的东西过于丰厚了。只有做到不再以追求养生为养生的方式,才恰恰能够有利于养生。)这确乎合于辩证法。人求之过切者,往往得不到手,如“揠苗助长”之类的事,人常常这么干。只有不以养生为念,才真正解悟到养生。认为人不必贪于生存一一“故不观大义者,不知生之不足贪也.;不闻大言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故觉而若昧,以生而若死;终则反本未生之时,与化为一体。死之与生。一体也!”(因此,不看到大道理的人,不明白人生本来不值得贪求留恋;未听说大道理的人,不明白得到天下也不必认作好事。……因此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看去好似蒙昧无知,虽然活着也好似死去一样沉静。因为他知道活到终了,便将反归原来未出生的状态,重新与造化成为一体[即重新开始物质循环变化]。死亡与生存,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是事物流变的一整体过程而已。)这种见解洞视了生与死的区别与联系,达观明彻,可以借鉴。

        认为养生必须善于调摄一一“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凡是要健壮体魄修炼性情以求长生的人,应当调节睡眠和日常行为,适度地进御饮食,让喜怒哀乐等情绪平和下来,动作和闲静顺应外界的变化,努力令本人能做到的养生要求全部落实,从而使外界的邪气不能侵入体内,以此保其天年。)这种要求,简明而切实,把主动权操在自身手中。但是否能得高寿,还要看天命如何,只是“使在己者得”,即使夭折也无所遗憾而已。因此,《淮南子》还认为,“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修身以待天命,治心以安祸福,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也很有道理。的确,品行再高尚的人也未必没有横祸,只是不由自己招来的便可无愧罢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