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名家养生学说 > 正文
  • 管子

  • 来源:《史记.管晏列传》,《管子》 作者: 时间:2007-02-06 21:50:44
  • 核心提示:重视民生 顺从民欲 管子,名夷吾,字仲,以字行,又称敬仲。春秋时齐国人,河南颖上人氏。曾任齐国丞相,使齐国富强起来,称霸诸侯。《史记》称:“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又称其“论卑而

    重视民生  顺从民欲

        管子,名夷吾,字仲,以字行,又称敬仲。春秋时齐国人,河南颖上人氏。曾任齐国丞相,使齐国富强起来,称霸诸侯。《史记》称:“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又称其“论卑而易行”,也就是见解浅近却便于实行。

      管子的养生学对后世道家养生术有一定影响,而又有所区别,可谓承继黄帝学说而比较实际的一种养生派别。

        管子养生学的要旨在于重视物质基础,认为“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一时违也”。他说:“凡拥有国政而治理百姓的人,要留意农时,注重谷物收藏。国家多财产,便能招来远方之人;土地得到开垦,便可让百姓安居。只有谷物储备充分,人民不挨饿了,才能讲究礼仪;只有人民不愁吃穿,才能懂得区分荣辱;只有统治者有节制,各方面才能归顺于他。”(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禀[音nn凛]。国多财,则远得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他还提出:“大体说来,治理国政的准则,必须首先让人民富裕起来。如果人民富裕,国家就好治理;人民贫穷,国家就难治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尤为难得的,是管子认识到财物不会天然自生。需由人的劳动创造。他提出:“老百姓不吃粮食,便无法维持生存;而土地不开垦,粮食便无法生长;而百姓不付出劳动,土地便得不到开垦;因而,百姓不辛勤用力便得不到财物。天下所有的财物,均产生于百姓的辛勤用力;而人要劳动,便要使身体受累。”(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

        既然财物要由百姓劳动才能生产出来,因而管仲认为治民必须顺从人俗,从全民的养生来说,便是统治者重视并顺从百姓生存的需要。《史记》认为管子主张“与俗同好恶”,正是这个缘由。管子明确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样自然能得到百姓拥护,也利于百姓繁育。齐国能迅速强大起来,正与这种“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政策相关。

        管子之所以提倡顺从民心,还与他顺从天命(自然界)的世界观相关。他认为:“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这正是自黄帝便有的统养生观。

    守静节欲  和乃自成

      管子很重视物养,他自己的生活并不贫俭,《史记》称“管仲富拟于公室”。但“齐人不以为侈”,因为他也尊重他人的物养,提倡强国富民。但同时,他也主张个人修养要守静,要节欲。他认为,嗜欲一多,人的感官便不那么灵敏了:“心灵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处在主宰地位。人身体的九窍,则有不同的分工。只有让心灵处在他应有的位置,九窍才能各司其职。如果让嗜欲充塞了心灵,便会使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听不见声音,各种感官失去反应。”(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溢,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因而,他力主去欲守静:“只有守静,才能得悟真道。所谓道,弥漫在天地之间,多大的东西它也能包容,多小的东西它也能人内,所以说道离我们并不远,但又很难接近,空虚无形而又与人毫无间隙。只有圣人才能明白虚无乃道的体现。所以说,道与人同时存在而又难以把握。人之所以能生存,靠的是精气。人只有去除贪欲,才能心窍开通;心窍开通,才能守静;守静,才能有精气;有精气,才能独有所悟;独有所悟,才能明达;明达,才能通神,通神是最高的境界。”(故曰:静乃自得。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行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宜,宜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

        去欲守静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精气,延长寿命。照管子看来“气者,身之充也”。没有气,人便会死去。他提出:“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又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音tuan团)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意即只有做到心无杂念,特别单纯,才能心地空明,产生智慧。

        对于气的重要,管子说得十分透彻。他提出:“人的精气,浩浩地弥漫在天上,杳杳地潜藏于地底,温润地好像浮在海面,凝聚起来附着人的身体。因此,这种气凭力气是阻碍不了的,但可以通过德性使它安顺;不能只凭呼号使它发声,却可通过调息听它流通的音响。只有恭谨地守护好人体的精气,才能使德性完成,德性完成便会生出大智慧,有了大智慧便可正确对待各种事物。而使心头宁静的方法。是让精气自充自盈,自己产生而且自己凝集。如果精气受到损失,一定是因为心头有忧、乐、喜、怒、欲望、利益等思虑;如果能去除心头的忧、乐、喜、怒、欲望、利益等思虑,那么心头便能守护住先天的精气。说起来人们的心头难免有各种感情波澜,但最好是使它宁静下来,不让各种纷杂的心绪干扰人心,那么人们的心头便会是一片和谐。心头达到和的境界,精气自然充溢,活泼性的好似就在人们身边,但又茫然一派难以具体把握,它无影无踪似乎漫无边际,但又不必从远处察考,只要认真体验身边日常的变化即可。其实根本大道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是人往往不能把握住空虚而又实在的它而已。道离去不留痕迹,存留也不见显示,你想见它却毫无音讯,你不去寻它它又长驻于你的心头。它浩浩渺渺人们看不见它的形状,却又真真切切和人的生命一起诞生。看不见它的形状,听不到它的音讯,却又由它化育出万物,这便是先天的大道啊!”(是故民气呆乎如登于天,杳乎如人终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不可以力止,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凡心之刑[通型,即法式、法则],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这段话,主要讲了气,它实际存在,而难以把握;又讲了道,它抽象渺茫,却又能让人体悟。实际上,气即是人的精气,它远比人的呼吸活动更基本吏纯粹,而又确与人的呼吸有关。道则是人的精气中所含的生命力,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原由。它虽是一种规律,却又借气的形式与人的形体发生关系;气与道是相通的,却又有些区别。只有把握住气,才能体悟到道。这实际上讲了人要保持生命,必须注重气的调整;但又不能有意识地把握气,只应让气自然而然地流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节制嗜欲,调节感情,不让情绪过度。他还指出:“平正擅胸,论治在心,以此长寿。”也就是只有保持平和的心境,让心头宁静少虑,才能使身体长寿。

        另外,管子要节制的不只是精神方面的表现,即“忧乐喜怒欲利”等等,而且也要求节制物质上的调养。他指出:“说起来饮食的基本要求,是不能过饱,过饱将使身体受损;也不通过饥,过饥将使人表体枯槁。只有不饥不饱饮食适度,才能达到完满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才能使精神有所寄托,智慧得以产生。饥饱如失去必要的度,应及早想法进行调节:如吃得过饱,应多作活动以消食;如食物不足,应凝神思考以充饥;如年龄老了,应该多想其他事而不觉其他。吃饱了如不及时活动活动,精气不会通达四肢末端;如饿肚子不想其他事,那饥饿感不会消失;老了不用心思,会衰老得更快。”(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音zang脏,美好之境],大摄[指过饥]骨枯而血沍[音hu户,闭塞]。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要求养生要有节制,确乎合乎道理。

        正因如此,管子特别重视起居养生,认为:“只有根据时令安排好起居,有节制地安排好饮食,与寒冷或暑热的季节变化相适宜,才能使身体安康而寿命延长。如果起居不依时令变化,饮食不加节制,就会伤及身体而使寿命受到损折。”(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