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丹功修炼 > 正文
  • 《易筋经》十二势(上)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08 07:53:16
  • 核心提示:衙门藏版《易筋经》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驰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驰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



    衙门藏版《易筋经》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驰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驰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康。国术古本《易筋经》属拳操类柔术,以炼筋壮骨为入门功夫。十二势均可独立习以站

    ◎十二势之外的功夫一预备势和收势

    ((易筋经))之十二势流传甚广,世人多有习练。既已习练十二势,那十二势之外的功夫又作何解?

    按照我的老师唐金元先生的传承,《易筋经》有一预备势,名日:屈伸呼吸。此势系门内所传,以热身、松筋、拔骨、吐纳为主。其势要点为:团身下蹲,同时吐气,观想如在母腹。团身前倾时抻拔“踵”;起身时两手按膝,上身前躬抻拔膝后之“筋,'I两手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下抻拔“腕骨”;两手上举,同时吸气,重心前移向上“抻拔”;叉手抱后脑,抬头挺胸、挺腹、挺小腹、挺腹股沟,随即放松,同时“咳”出声响;两手左右分开,从体侧慢慢放下,与肩平,两手.“握固”,依次放松肩、肘、腕、掌、指。

    收势系由南怀瑾先生亲传,20026月我在香港亲近国学大师南怀谨,南师说,《易筋经》之“掉尾势”并非收势,凡练功一定要有收势,否则就如只知播种,不懂收获。很多人不知其重要,如果只练功,没有收功,功效会大打折扣。言毕,南师指第十二式图下有一诀日:“左右膀伸七次”,此乃收势。即练完十二式后,承上式,左右膀伸七次,两手合掌“守中”,此乃形、气、意兼收。切记。后再两手合掌对搓,待手掌热,先用右手拍左手内关七次,外关七次,然后用左手拍右手内关七次,外关七次;两手拍环跳穴七次,拍足三里七次。

    以上所述预备势和收势系传承所得,不敢独享,供养大家。希望世人得以窥《易筋经》之原貌,完整修习,事半功倍。即使有习练者受条件所限,影响正常煅炼,可单练预备势和收势,可弥补停练的缺憾,亦有“易筋”之功效。

    ◎关于十二式

    《易筋经》之要领“精于心,简于形。动作要古朴,紧扣古谱,不求好看,但求有用”。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是佛教的护法金刚,一身正气,显将军相。在汉传佛教寺院中,天王殿的弥勒菩萨后,站立一位将军手持降魔杵的就是韦驮。

    “衙门藏版”((易筋经》韦驮献杵共二图式,其他版本有三图式,细究之,我之传承将一、二图式合而为一,故只有二图式。第一势,拳经:“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极静。”平步桩,是起势动作,要求身体中正平稳,动中求静。整套动作是佛教中最为常见的“两手合十”,一直练到火气(心火)全消,动作快慢随呼吸,舒展大方,注意“守中”部位的开合。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拳经:“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肋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两脚开立,呈马步桩,两手上意在“理三焦”,三焦位在胸腹,注意“守中”部位上下“升降”,升吸气,降呼气。常练此式,可改变上气不接下气的生理现象。


    三、摘星换斗第三势。拳经:“单手高举,掌须下覆,目注双掌,吸气不呼,鼻吸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两脚开立,呈马步桩,左右单举之目的,是为了调理脾胃,注意“守中”部位“左右、上下”移动,一动为一吸,停顿为呼,一吸一呼为一息。手腕用力抓紧收回。


    四、出爪亮翘第四势。拳经:“掌向上分,足指拄地,‘两肋用力,并腿立膀,鼻吸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办。”呈平步桩,牙咬舌抵上腭(注意:不同于舌舐上腭,下同),属象形动作,仿鸟。抬头挺胸“守中”,重心前移,两手上举,同时吸气,两手放下曲肘后收,如夹物,同时呼气还原。

     

    五、倒拽九牛尾第五势。拳经:“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两目观拳,两膀用力。”呈马步桩转左右弓步,运气发力的动作,在左右转体运动中感受“气与力合”,注意“守中”部位的“内在”I变化,发力时吸气,转体时呼气。

    衙门藏版《易筋经》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驰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驰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康。国术古本《易筋经》属拳操类柔术,以炼筋壮骨为入门功夫。十二势均可独立习以站

    ◎十二势之外的功夫一预备势和收势

    ((易筋经))之十二势流传甚广,世人多有习练。既已习练十二势,那十二势之外的功夫又作何解?

    按照我的老师唐金元先生的传承,《易筋经》有一预备势,名日:屈伸呼吸。此势系门内所传,以热身、松筋、拔骨、吐纳为主。其势要点为:团身下蹲,同时吐气,观想如在母腹。团身前倾时抻拔“踵”;起身时两手按膝,上身前躬抻拔膝后之“筋,'I两手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下抻拔“腕骨”;两手上举,同时吸气,重心前移向上“抻拔”;叉手抱后脑,抬头挺胸、挺腹、挺小腹、挺腹股沟,随即放松,同时“咳”出声响;两手左右分开,从体侧慢慢放下,与肩平,两手.“握固”,依次放松肩、肘、腕、掌、指。

    收势系由南怀瑾先生亲传,20026月我在香港亲近国学大师南怀谨,南师说,《易筋经》之“掉尾势”并非收势,凡练功一定要有收势,否则就如只知播种,不懂收获。很多人不知其重要,如果只练功,没有收功,功效会大打折扣。言毕,南师指第十二式图下有一诀日:“左右膀伸七次”,此乃收势。即练完十二式后,承上式,左右膀伸七次,两手合掌“守中”,此乃形、气、意兼收。切记。后再两手合掌对搓,待手掌热,先用右手拍左手内关七次,外关七次,然后用左手拍右手内关七次,外关七次;两手拍环跳穴七次,拍足三里七次。

    以上所述预备势和收势系传承所得,不敢独享,供养大家。希望世人得以窥《易筋经》之原貌,完整修习,事半功倍。即使有习练者受条件所限,影响正常煅炼,可单练预备势和收势,可弥补停练的缺憾,亦有“易筋”之功效。

    ◎关于十二式

    《易筋经》之要领“精于心,简于形。动作要古朴,紧扣古谱,不求好看,但求有用”。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是佛教的护法金刚,一身正气,显将军相。在汉传佛教寺院中,天王殿的弥勒菩萨后,站立一位将军手持降魔杵的就是韦驮。

    “衙门藏版”((易筋经》韦驮献杵共二图式,其他版本有三图式,细究之,我之传承将一、二图式合而为一,故只有二图式。第一势,拳经:“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极静。”平步桩,是起势动作,要求身体中正平稳,动中求静。整套动作是佛教中最为常见的“两手合十”,一直练到火气(心火)全消,动作快慢随呼吸,舒展大方,注意“守中”部位的开合。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拳经:“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肋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两脚开立,呈马步桩,两手上意在“理三焦”,三焦位在胸腹,注意“守中”部位上下“升降”,升吸气,降呼气。常练此式,可改变上气不接下气的生理现象。

    三、摘星换斗第三势。拳经:“单手高举,掌须下覆,目注双掌,吸气不呼,鼻吸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两脚开立,呈马步桩,左右单举之目的,是为了调理脾胃,注意“守中”部位“左右、上下”移动,一动为一吸,停顿为呼,一吸一呼为一息。手腕用力抓紧收回。

    四、出爪亮翘第四势。拳经:“掌向上分,足指拄地,‘两肋用力,并腿立膀,鼻吸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办。”呈平步桩,牙咬舌抵上腭(注意:不同于舌舐上腭,下同),属象形动作,仿鸟。抬头挺胸“守中”,重心前移,两手上举,同时吸气,两手放下曲肘后收,如夹物,同时呼气还原。


    五、倒拽九牛尾第五势。拳经:“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两目观拳,两膀用力。”呈马步桩转左右弓步,运气发力的动作,在左右转体运动中感受“气与力合”,注意“守中”部位的“内在”I变化,发力时吸气,转体时呼气。


    六、九鬼拔马刀第六势。拳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吸调匀,两膝里直,左右同之。”呈平步桩,上身保持正直,两手侧平举,同时转体“转动脊柱”,屈肘勾带嘴角,转动了胸椎和颈椎,注意“脊椎”及两侧的变化,此乃真“导引”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