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传统养生文化 > 正文
  • 漫谈扶阳养生与常见病的治疗

  • 来源:中华养生保健 作者:曹东义 时间:2012-11-05 15:59:00
  • 核心提示: 所谓养生,就是在人体有生机的时候进行保养。
    养生最关键的环节是养心,心主神明,心主血脉,通于夏气,在志为喜。
    思路决定出路,心主神明。一个人只要想着养生,就是动心了,就会爱护生命,就有可能学习有关知识,按照养生的
        所谓养生,就是在人体有生机的时候进行保养。
     养生最关键的环节是养心,心主神明,心主血脉,通于夏气,在志为喜。
        思路决定出路,心主神明。一个人只要想着养生,就是动心了,就会爱护生命,就有可能学习有关知识,按照养生的道理去做。这就是《 黄帝内经》所说的“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古人把养生的成败,看作是最大的事情,这是从修、齐、治、平来考虑的,是从大处着眼,也是智慧之学。
        如果一个人不按照养生保健的措施去做,只追求吃什么、喝什么灵丹妙药来求长生不老,就会误入歧途,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非常多。唐宋皇帝,贵为天子,他们想吃什么很容易做到,不少的人为了长生不老,炼丹、服食,结果事与愿违,为求长生而丧生。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钱很多,想吃什么吃什么,饱口福,讲营养,号称“美食家”,结果造成营养过盛,产生很多“富贵病”,“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更有甚者,年不到半百,就把生命打折消费了,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生命的极大漠视,是最严重的浪费。
        养心首先是提高认识,把养生保健放在心上。修身先修心,然后才能有作为。
        那么,养心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些话,好像不是专门说养心,其实都离不开用心去做。
        知道,需要心;法阴阳,需要心;和术数,也需要用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哪一个环节也离不开心的制约。因为外界的诱惑实在多,时时刻刻要把你脱离养生的轨道,奔向违背养生保健的邪路上去。所以, 《内经》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些违背养生的不良做法,自古就有,真正了解它,按照去做的人,受益终身,不按照这些规律去做,“悔之晚矣”的人也不少。总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哀后人”。
        生命只有一次,不养生,产生了不良后果,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得到宽容,不允许重来的。因此,“养生是个硬道理”。硬道理就是不讲道理,违背了就受惩罚。
        《黄帝内经》总是循循善诱,一再教导人们:“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实,说了这么多,总结一点就是:养生的根本要从心上人手,从每时每刻人手爱护我们自身的“元阳之气”,阳盛则体健、阳盛则长生。
                                            
         冠心病与扶阳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形成多是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原因,导致心主血脉的功能下降,形成血脉瘀阻,往往需要扶助阳气来治疗。
         《黄帝内经》对于冠心病的认识,也与阳气虚损有很大关系。当然,那个时候的名称不叫冠心病,而是叫“厥心痛”、“真心痛”。
        古人说的“心痛”是指心口痛,大部分类似于心绞痛,也有一部分属于胃炎、溃疡、胆石症、胰腺炎、肾结石等影响而出现的“胃脘痛”,现代医学也有胆心综合征等名称,这些疾病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往往是内在阳气虚损,寒湿、瘀血凝滞,停聚在心胸、胃脘,阻碍气血运行,发生剧烈的疼痛。
        《内经》时代治疗这些厥心痛、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主要是通过针刺,祛除瘀阻,疏通气血,缓解疼痛,或者治愈这些病证。
        针刺治疗不仅是救急的措施,也是从根本上治愈本病的一个措施。
        医圣张仲景在他的著作《金匮要略》里,论述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中阳气太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阴寒邪气停聚在心胸部位,发生疼痛,所以叫“胸痹”。治疗这种病证,就是要扶助阳气,宽胸理气,祛逐痰浊,调畅气血。
        临床上,可以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栝楼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温阳散寒,急救回阳,通经止痛。也可以用艾灸、针刺、扶阳罐在心腧、至阳、膈腧等穴位,进行治疗,缓解病痛。病情缓解之后,可以长期使用扶阳罐,按照经络辩证的要求,坚持扶阳,有助于巩固疗效,根除本病。
                                                   
         腹部疼痛与扶阳
                                            
        在古代,很多人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受凉引发腹部胀满、疼痛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 素问•举痛论》记载了黄帝与岐伯关于腹痛病因的讨论:“帝日: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日: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主收引,寒邪侵人人体,使人体的阳气受伤害,筋脉拘挛,气血循环不畅,就会发生各种疼痛。
        黄帝时代,医生们善于观察,知道疼痛的情况很多,必须加以区别。黄帝提问说:“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肋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名医岐伯回答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一个问题具体回答,而是寻找规律,提出带有普遍规律的解释。他认为这些疼痛,都是因为受寒气引起的。“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引起的疼痛,在治疗的时候,“得炅则痛立止”,可见用热性的东西外敷,或者吃热性的药物,都可以很快见效。古人这些经验,经过很多代人的传承,可以说屡试不爽,有立竿见影之效。扶阳罐外用,治疗寒性腹痛,
    张仲景说:“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胊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张仲景论述了很多腹痛的病例,对于寒性腹痛,他还介绍了散寒温阳的方剂,他说:“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   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
    枣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 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三日服。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附子有毒,应该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其用量、炮制方法、煎煮
    方法都有相应的要求,不能随意使用。
        张仲景介绍的另一个著名的方剂,则可以看做是治疗寒性腹痛的食疗方:“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具体的制作方法是: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现代社会,人们喜欢冷饮冷食,喝很多冰镇啤酒,或者喝饮料加冰,穿露脐装,吹电扇,开空调,都容易伤及脾胃的阳气,引发腹痛。受凉之后,发生了腹痛,除了可以吃药,更方便的方法就是喝姜汤,或者用食盐加热外敷,或者用艾灸、热水袋外敷等,方法很多,群众喜欢用。
        用扶阳罐灸神阙,或者在关元、中脘、天枢等腹部的穴位温按、温灸,也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女孩子痛经,很多人不愿意服药,可以首选扶阳罐,往往很快缓解病痛。
    颈腰痛与扶阳
        足太阳膀胱经,行走于人身体的背部,是身体最长的经脉,也是最容易阳气受伤的经脉。很多人出现颈部疼痛、后背痛、腰腿痛,往往与受风寒有关系。
         《黄帝内经))说:“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针刺治疗腰背痛,是一个见效很快的方法,尤其是刺络放血,是拘紧的经脉得以舒缓,气血畅通,就解除了病痛。可以说这是治疗实证的好方法,也是急则治标的方法。
        如果颈肩腰腿痛是慢性的,往往有虚损存在,单纯的放血刺络就有一定的局限,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根本的方法是扶助阳气,避免寒邪再次侵袭,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健康的根本目的。人体阳气亏损,不仅容易受寒邪,而且还容易受风邪、湿邪,.如果风寒湿邪都来侵犯人体,就容易形成风湿病。
        《 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风湿病由于不同发病季节,可以感受不同的邪气,疾病的表现就不一样。《内经》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除了发病季节影响风湿病,人体不同脏腑的正气强弱也影响风湿病的表现。《内经》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合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各种风湿病,虽然有偏寒、偏湿、偏风不同,但是主要原因在于人体阳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扶助阳气,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才能彻底治愈本病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