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传统养生文化 > 正文
  • 《内经》“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

  • 来源:铁杆中医网 作者: 时间:2008-06-17 10:00:44
  • 核心提示: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内经》就已提出“治未病”,认为病后治疗等于渴而穿井。综观全书,其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偏离
    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内经》就已提出“治未病”,认为病后治疗等于渴而穿井。综观全书,其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偏离健康还未患病(亚健康)时的及时诊治,还有疾病的防传防变以及缓解期的救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防病治病的全过程。

    一、《内经》“治未病”思想的科学内涵

      “治未病”是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外界环境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从远古时代“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到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殷墟的出土文物证明当时人们已知道防虫、排水、清扫等卫生措施。《商书•说命》“有备无患”说明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而对疾病的认识为人们预防疾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庄子•齐物论》中记载西周时人们已认识到气候异常可导致疾病流行,长居湿地会发生腰疾,《周礼•疾医篇》说“百病怒起”、“忧郁生疾”,说明气候、居处环境、情志等均是导致疾病的因素。

      《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即论述了养生法则,第二章《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体现了《内经》防重于治的思想。预防为主亦是我们当代的医疗方针,但实际工作中仍是治重于防,防病的意识和实践还比较滞后。《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是中医学的渊源和精华所在,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医学“防重于治”的精神与方法,并以之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开拓出医学发展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治其未生

      《内经》重视人体正气在抗邪防病中的主导作用,指出“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寓于养生之中进行。防病是养生之目的,而养生就是最有效的预防活动。

      《内经》中养生防病的方法可概括为五个方面:顺应四时、调形养神;调整心态,舒缓压力;合理饮食,均衡营养;运动形体、提高体质;预施针药,未雨绸缪。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等。

      2.治其未成

      《内经》指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这里治皮毛,即强调早期治疗,疾病尚处于萌芽阶段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浅,祛邪易于速去。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从而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3.治其未发

      把握发作性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时机,及时发现其它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如:“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灵枢•逆顺》),治疗疟疾“凡刺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素问•刺疟》)。

      4.治其未传

      指既病之后,宜及早治疗,防止疾病传变,也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把握病机,防止疾病向严重复杂的方面发展,这就是《内经》所谓“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之意。其目的在于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以减少病人的痛苦,缩短疾病的疗程。

      5.瘥后防复

      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如《素问•热论》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热病虽减,但还有余热蕴藏在内,此时勉强多进饮食则助长了热邪。对遗热和食复等后遗症的处理,原文从禁忌方面,指出应少食与清淡。

    二、“治未病”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的意义

      经过历代医家的充实和发展,时至今日,《内经》“治未病”思想不断得到发掘和补充,实践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于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出现的世界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大问题——“亚健康”问题,为“治未病”思想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前苏联学者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

      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为疲劳,而与疲劳相伴的则是心理及生理的双重不适,如精神不佳、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烦躁、焦虑、易惊、肩背痠痛、关节肌肉痠痛、头晕头重、胸闷、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悸、自汗等,以及由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表现。亚健康状态若长期持续下去,则很可能发展成为疾病。

      亚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病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所以“治未病”是医疗发展的趋势,“治未病”思想也必将在解决亚健康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

      1.中医“未病”与亚健康概念的关系

      中医疾病与西医疾病的界定标准或者说诊断标准不同。中医论治体系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对于病的界定、病名的确定没有绝对标准,病名和症状名有时互用。中医对于亚健康的一系列症状和表现,其中一些可辨为某种病,如心悸、郁证、自汗、不寐等,另一些虽可辨证但无病名可称。所以亚健康状态若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归纳,即包括不病之症——小疾、先兆,亦包括病(心悸、自汗、不寐等)。

      《内经》中广义的“未病”概念,除了包括健康状态,以及机体阴阳失衡但还未达到“病”的所有状态,还包括了已病防传的阶段、慢性病的缓解期以及瘥后正虚防复的阶段。

      所以亚健康的概念和中医“未病”的概念有重叠部分,但又不完全重叠。

      亚健康状态用现代检测手段不能够检测出阳性病变,不能够确诊为某种病变,所以现代医学经常把没有阳性体征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一系列自觉症状称为“疲劳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注重“望、闻、问、切”,诊断疾病依赖的是医生和患者的主观感觉,而并不取决于西医的病名诊断。所以中医对于亚健康的诊治具有一定优势。

      2.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

      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现代社会的亚健康状态主要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环境恶化等造成的长期心理压力导致慢性疲劳和心情压抑、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的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所以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加强思想修养,以稳定思想情绪,解决“亚健康”。

      (1)养身与养心

      中医历来强调“形神合一”,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各方面所起的作用。身与心是相互影响的,人的体质与思想性格是相互影响的。亚健康的成因包含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可以是其他两方面的形成原因。所以调治亚健康状态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和精神修养来促进身体健康,也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状况来改善精神状态。精神上和生理上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健康状态。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绪波动是心理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为生命活动的表现而产生于五脏。情志的变化,又能影响其相应脏腑的功能:“喜怒不节则伤脏”(《灵枢•百病始生》)。 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体质下降、肠易激综合征等。研究发现,部分心脏病患者,确有情志异常现象。所以情绪调节和精神修养对于“亚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很有意义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灵枢•本脏》)。

      (2)针灸按摩防治

      针灸按摩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整脏腑组织功能,泻有余补不足,从而促使机体气血流通、阴平阳秘。现代生理学证明,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针灸的调节过程。经常接受推拿治疗,能够增强心肌功能,加速血液运行,使代谢旺盛,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预防冠心病及肌肉僵直、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症状,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等。

      自我保健按摩更具优势: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症状是疲劳,按摩对解除此种疲劳有独到的疗效。自我保健按摩可以避免煎药的不便之处,可以避免某些人对针药的惧怕心理,并且容易掌握,操作简便、安全,疗效确切。如果能够坚持进行自我推拿,结合心理状态、饮食起居的调整,亚健康状态必然会好转。

      (3)分型论治的发展概况

      当代很多医家倡导中药复方调治亚健康,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研究。

      亚健康状态多由于激烈竞争,工作压力过大,起居无常,劳力过度;或心理压力加大,心情不畅,劳神过度;或年老体弱,身体衰惫,正气不足所致。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涉及到心、肝、脾(胃)、肾等脏器,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治疗上关键在于理气健脾、疏肝解郁,以及养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等,多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养心汤、甘麦大枣汤、杞菊地黄丸、逍遥散、四物汤、逐瘀汤、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三仁汤、二妙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等加减。还有医家提出在日常饮食中也可以辨证施膳防治亚健康,或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

      《内经》“治未病”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医学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丰富,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未病学”。系统整理和进一步发展开拓“治未病”的内容和思路,用来指导“亚健康”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