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传统养生文化 > 正文
  • 传统文化与养生

  • 来源:中医药报 作者:钟正和 时间:2007-12-25 16:17:39
  • 核心提示: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糅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提出了一个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即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直截了当把养生被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   

        尽管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那里.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如果说,在儒家学说中.养生治国是通过养性这样一种中介物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以人的生命价值为首务的道家学说中,养生又是如何与治国发生联系的呢?我们觉得应该是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在这中间起了纽带作用。

        因为是自然、社会、人类的本原,所以无论是人或社会都要依道而行.都应该回归到“道”所显示出的那种虚无空廓、默默无言、清静恬和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保持永恒。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