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传统养生文化 > 正文
  •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 来源:《现代养生》 作者:萧志才 时间:2007-12-12 16:36:51
  • 核心提示: 《文始经))是道家三经之一。道家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说起《文始经))作者尹喜与老子有一段故事。尹喜是周朝幽谷关的守护官,尹喜对老子有久仰之心,老子看透了周王朝内乱衰败,决定西游离开周王朝。一

        《文始经))是道家三经之一。道家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说起《文始经))作者尹喜与老子有一段故事。尹喜是周朝幽谷关的守护官,尹喜对老子有久仰之心,老子看透了周王朝内乱衰败,决定西游离开周王朝。一天,幽谷关守护官尹喜见紫气浮关,知道必有圣人来临。尹喜见老子骑着青牛翩翩而来,喜出望外,十分恭敬盛情款待老子。老子见尹喜善根慧根上乘,而愿向尹喜传道。尹喜又请老子著书教诫。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老子向尹喜传道著书后西去,当老子离开幽谷关后,尹喜千日后与老子相会于成都青羊宫,老子赐号尹喜为文始先生”,尹喜著书名为《文始经》。自道教在神州兴起后,庄子封为“南华真人”,尹喜封为“文始真人”。何谓文始?可以解为文明之始。尹喜接受老子传道以后,开悟得道,著《文始经》弘扬道法,这也可以讲文明之最高境界吧。《文始经》是神州最早诠释老子《道德经》的经典。《文始经》在理论上有突破创新,启导人们认识宇宙与人生规律。鄙人就《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炼气养生之道,略谈下列五方面的浅见,奉献朋友们,也只能讲就是抛砖引玉。一家之言,敬请万家指教。

        1.《文始经》讲:养气蓄精呼吸之道。我通天地,天地通我。

        养气蓄精呼吸之道。《文始经》讲这八个字,是对炼气养生的创新之见。因为人如不通过修丹道炼气,那根本就无从谈我通天地,天地通我。当下,我们首先是要弄明白《文始经》所讲的“养气蓄精”,什么叫“养气”?明朝张介宾(字景岳)著《类经》中讲: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文始经》讲:“呼吸之道”,是抓住了“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尽管《文始经》只讲“养气”,但是抓住了养气是养生之道的根本,“养气”即是呼吸。我们再来讲解一下《文始经))“蓄精。道教茅山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夫人从景林真人处得到秘藏草稿撰为定本流传于世的《黄庭经》讲: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积精((文始经》讲蓄精都是积蓄,同义词。《金丹四百字序言》讲:以精炼气。为是通过炼气而成,所以也可以统称为精气。《黄帝内经》对精气有明白的讲解:调阴与阳,精气乃光”,我们要十分重视思考“精气乃光”这个“光”字,因为光是“精气”所产生的。“精气”从何而来?“精气是从调阴阳而来。宋朝丹家泥丸真人在《大道歌》中讲:真阴真阳是真道,七个字讲了三个“真”字;吕纯阳在《指玄篇》中讲:“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百法王”,讲了一个“王”字;《黄庭经》讲:“通利华精调阴阳”,讲了一个“调”字。道家内丹学南宗祖师张伯端著《悟真篇》讲“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光月道长开示录》讲:《黄庭经》所讲“通利华精调阴阳”,就是指调阴阳气,调阴阳气即是“炼气”。什么叫“炼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讲:炼气即行气。《抱朴子》讲:长生之道在于行气。”“行气即是《文始经》所讲养气。《文始经》所讲养气蓄精更深一层是《通玄经》所讲:阳气蓄,而后能旋,阴气积,而后能化。未有不蓄积而化者。”《文始经》所讲“蓄精”就是这个道理。

        《文始经》所讲:我通天地,天地通我。通天通地通我,这三个字应当怎么理解?《黄庭经》讲:皆在内心运天经。什么叫天经”?“天经即是人体任督两脉,任督通真路,人体自头顶百会穴至脚心涌泉穴,这是一条通真黄道,要打通这条黄道,丹家吕纯阳讲:三三通三三通,要后三三个关,前三三个关,共要通六个关。后三是尾阊、夹脊、玉枕;前三是泥丸、绛宫、下丹田。占代丹家的共识是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一担担”。“后三”是背脊之中,是督脉,“前三”是人胸前,是任脉,任脉是阴脉之海,督脉是阳脉之海。任督通百脉通。人体“百会穴”是天门,“涌泉穴”是地门,任督一通,人体阴阳气进到顶天立地大循环,即建成以丹田为中心,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相互摄取能量,沟通信息的同步共振通道。修丹道达到任督通百脉通,即是《文始经》所讲:“通天通地通我之通。”所以《文始经》所讲:“呼吸之道”即是“我通天地,天地通我”。“养气蓄精”是呼吸“炼气”的根本养生之道。

        2.《文始经》讲:我之良心,受制于情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

        《黄庭经》讲:意中动情气得引。有的朋友向我咨询应当怎么解?确实这七个字寓意很深,并非一般常人能解。我读了《文始经》深受启迪,《文始经》讲:我之良心,受制于情。这个字是自发出的。《黄帝内经》讲:“心主神明”,如此《文始经》讲这个“情”字,也可以破释为心产生的意念。《佛经》讲:“起心动念”,人不“起心”也不可能“动念”。《文始经》讲:“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综合上列之论,《文始经》已将意调气讲得清清楚楚。凡练武之人发力,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众所皆知。

        当然《黄庭经》所讲:意中动静气得行。”“动静二字即是对《文始经》讲我之良心,受制于情的明白注释。《文始经》所讲受制也可以理解为意念力即心能转物的道理。《文始经》讲:皆风雨雷电,皆缘起而生……犹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知此法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也。”这一段是讲心想事成,以及人的意念力的能动性,修炼气功为什么最高境界是“炼心”。《文始经》所讲“我之良心”,“良心”可理解为心正。心正才能气正,心乱即气乱。“良心”也可以讲是心所产生的“良性意念力”。平常心即是道,意念反作用于物质,意念的能动性是具有无穷力量的。毛泽东讲:“人要有点精神。”“恬淡养性,知气养心,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月孤园朗中天”。丹经《唱道真言》讲:“炼丹先要炼心。”根本起修,心为根本。《性天正鹄》讲:“欲求学道,先讲炼心。”

        3.《文始经》讲:五行之气我身五行之气。”“知五行互用

        五行之气(即先天炁)我身五行之气”(即后天炁)知五行互用。这三句话《黄帝内经》作了明白注释: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平时人们统称的“真气”就是先天炁与后天气合二为一。《伍柳仙宗》讲:“混元真气。”对真气《黄帝内经》又作了更高层的注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生气”。这个“虚”字可以理解为虚空的宇宙。《文始经》讲:“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则处暗者,能见明中这事。”“暗中一物”是什么?就是当今世界科学家所讲宇宙空间有70%暗能量。为此《文始经》讲:五行互用可以理解为宇宙能量通过人修炼丹道,能达到灵动百会任督通百脉通,“百会穴”又称“天门”,是摄取宇宙能量的通道。《文始经》讲:“五行之运,五行循环不止”,“流传造化”,“皆摄之一息,则变物为我”。“皆摄之一息”,这“一息”即是宇宙能量,“则变物为我,”即是人通过修炼达到强身祛病,开慧增智,延年益寿,真正修成金刚不坏之体。这就是“五行互用”的成果。

        4.《文始经》讲:以一气合万物惟圣人知一不违时

        万物生长的生命力,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文始经》讲:气合也可以理解为气聚。现在众所周知,气聚气合则生。但对气聚气合不违时,一般常人并不一定明晓,不违时,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四季摄生法。春耕、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守一法。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人与天地相应”。《道藏长生胎元神用经》讲:“鼻吸清气为阳,口吐浊气为阴,夫自修之道,为出入阴阳,其真矣。”《文始经》又讲:“阴阳之气”,“以一气生万物”,“天不能冬莲春菊”,“是圣人不违时”。在古代无暖房条件,所以莲花是五月夏季生长开花,冬天莲花是开不了花的,菊花是秋菊,不可能春天开花。《文始经》所讲“不违时”也是指四季养生规律。是告知人们养生修道也要顺应天时,不要违时而行,而要认识四季天时阴阳气变化规律。惟圣人“知一”,这个“一”字也就是指养生中的明白四季摄生法的规律。

        5.《文始经》讲:“养生”,“道以勤成”,“力行怠”,“善吾生,有言有行有道”。 

        《文始经》是神州最早提出养生修道中力行哲学的经典。《文始经》讲:道以勤成力行不怠,这是对每一位养生修道者在修炼中应持的正确态度。中国蒙童读物((三字经))讲:勤有功,戏无益,这六个字,可以讲是对《文始经》道以勤成力行不怠最简明最通俗的诠释。在养生修炼中,绝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对不能好似小孩做游戏一样,高兴就练,不高兴即停练。气功,气功,要勤练才能有功。在养生修炼中,要有强力责任感。《文始经》讲:善吾生,有言有行有道,在养生修道中,也可以理解为是正确养生理论指导,人的行动总是要受一定思想指导的,但有了理论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行动。《论语》讲:听其言,而观其行。要养生修道就要躬行实践。“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修炼中一定要“勤”,绝对不能单靠老师加持,有的人想投机取巧,一掂而成,练功真正成功者均是勤练力行。老子讲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叠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养生修道像农夫种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古圣讲“教子千方勤是本,传功万事力行先”,《文始经》对养生修炼中言行道三者关系,也作过透彻论述:“求道要有言有行,舍本求未,无时得本。”这个“本”字是指:唯有勤学苦练,勤而力行者方能得道。《文始经》对养生修道应持什么态度,还更深邃地着重讲了一个“三合一”:“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合而为一。”这个“一”字,老子在《道德经》中下了结论:“守其一,万事毕”。真正是画龙点睛之笔。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