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环球中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球中医药 > 海外采风 > 正文
  • [英伦行医]历代医案70例

  •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 时间:2011-11-19 14:44:00
  • 核心提示: 例1:
    孙宿治少司空凌绎。年已古稀。原有痰火之疾。正月初,因劳感冒,内热咳嗽,痰中大半是血,鼻流清水,舌苔焦黄芒刺,语言强硬不清,大小便不利,喘急不能睡亦不能抑,以高桌安枕,日惟额伏枕上而已,医治半月不瘳。孙诊之,两手脉
        例1:
        孙宿治少司空凌绎。年已古稀。原有痰火之疾。正月初,因劳感冒,内热咳嗽,痰中大半是血,鼻流清水,舌苔焦黄芒刺,语言强硬不清,大小便不利,喘急不能睡亦不能抑,以高桌安枕,日惟额伏枕上而已,医治半月不瘳。孙诊之,两手脉浮而洪,两关滑大有力,知其内有积热痰火,为风邪所闭,复为怒气所加,故血上溢,议者以高年见红,脉大发热为惧。孙日:此有余证。诸纷认为阴虚而用滋阴降火,故不瘳。法当先驱中焦痰火积热,后以地黄补血等剂收功,可以瓜蒌、石膏、半夏曲、桔红、桑皮、前胡、杏仁、酒芩、苏子水煎、冲萝菔汁一小盏,一剂而血止。次日诊之,脉仍浮而兴大,尚恶寒,此因先时不解表,用滋阴药,文感风寒郁而不用,蕴热愈甚也。改以定喘汤,一剂而喘减,二剂而热退不恶寒。再诊之,两手浮象已无,惟两关脉鼓指,此中焦痰积胶固,不可不因其时而疏导之,以清中丸同当归龙荟丸二钱进之,其夜下稠粘秽积甚多。予忆丹溪有云:凡哮喘火盛者,白虎汤加黄连、枳实有功。正此证对法。与十剂,外以清中丸同双玉丸夜服。调理而安。
        ——引自《古今医案按》
        例2: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嗽,百药无功,诊其两寸数而涩。李日:涩者,痰火风寒,久久盘据,根深蒂固矣。须补养月余,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间。凡吐下十次,服补剂百余,遂愈。更以补中气药为丸,加鸡子秋石,服年许,永不复发。
        ——引自《古今医案按》
        例3:
        痰饮久留,咳喘不已,痰多粘腻,脾肾两亏,脾虚则痰不化而食减,肾虚则阳气衰而水泛,以致腹满足肿面浮,病发溢饮。《金匮》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然脉细阳衰,便难液涸,肾气久虚,何堪更投发散耗阴伤阳之剂!拟进附子都气丸,裁去熟地者,以其痰多痞塞也。
        淡苁蓉、枸杞子、茯苓、泽泻、半夏、五味子、制附子、牛膝炭、胡桃肉。
        ——引自《王旭高医案》
        例4:
        四川倪淑,素精医理,因公来沪贤劳,咳嗽气喘,夜难平卧,请医投补肾纳气,不应。更医通阳涤痰,病转剧。口渴引饮,大便溏泄。倪氏年迈古稀,自觉支持不住,延余诊之,脉来沉滑,此痰热销铄肺阴,肃降无权。补肾纳气,滋腻未免碍痰。通阳涤饮,辛温反伤阴助火,火盛灼津,津枯失润。乃以生梨切片频进。方用北沙参三钱、川贝母三钱、瓜萎皮三钱、石斛三钱、生甘草四分、生白芍钱半、甜杏仁三钱、冬瓜子四钱、鲜竹沥一两。连服二剂,口渴、便泄已止,喘咳渐平,卧能着枕。照前方加海浮石三钱,荸荠五枚。再服二剂,咳嗽气喘皆平,夜寐甚安。照前方去竹沥,加吉林人参须一钱、淡竹茹一钱,进服六剂,眠食俱佳,精神振作而愈。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5:
        成,刻下痰黄,脉数、舌干,乃邪郁生热之疾,温剂补剂,似非所宜,而攻克之剂似宜暂停一、二日,以观病机之进退,鄙意且以清肺气之法,间服两剂;倘两便就此通畅,则肿热可观望其日退,不必再致通利。或水热仍逗而不行,则看其光景,再定行止可也。
    紫菀、杏仁、桑白皮、苏子、瓜蒌皮(姜汁炒)、左牡蛎、泽泻、防风、防已、通草、陈葫芦瓢(煎汤代水)。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6:
        钱,先有痰浊壅阻于肺,复因时感郁化之势,熏蒸于内。刻下咳逆喘促,肢冷里热,下虚上实,稀涎转为黄痰,喘不能卧,病情颇重。姑以清降肺胃,固摄肝肾,标本兼顾,背得松劲。
        鲜南沙参、苡仁、冬瓜仁、淡酒芩、石斛、旋复花、海浮石、牡蛎、马兜铃、长牛膝(盐水炒)、川百合、桑自皮、大荸荠。
        另:别直参、长牛膝、潼沙苑、五味子煎汤代饮。
        二诊:痰饮属阴湿之邪,本宜温化,如症兼挟温燥之邪,早将水涎熬炼,而成粘黄浓厚之痰,更投温热之药,以火济火,肺胃之津液几何,岂能供此销烁乎!刻诊喘促虽平,浊化而未净,舌苔浮腻如腐,左半光红,已露液稠之端。调治之道,清解余热,涤化痰浊,清养肺胃,摄纳肝肾,四者缺一不可,多方以图之。    .
        南鲜沙参、丹皮炭、冬瓜仁、苡仁、旋复花(包)、川百合、桑白皮。
        另:大荸荠、陈海蜇(漂淡)煎汤代水。
        另:夜服方:
        吉林参、麦冬、五味子、坎气(初生脐带,漂净)、川贝母(去心)、瓦楞子、长牛膝(盐水炒炭)、紫白石英。
        三诊:脉自较静,而促数二字仍不能免,舌苔浊腻如硷,质色深红。阴虚液烁,痰浊中阻,气息腥秽浊痰,凡养阴清阴,化痰摄气诸法。均不可少,拟方仍照昨法增进。
        鲜沙参、白苡仁、生地、冬瓜仁、海浮石、瓦楞子、麦冬、五味子、淡子芩(酒炒)、川百合、大荸荠、旋复花。
        另:白术、茯苓、车前子、冬瓜皮煎汤代水。
        四诊:肺胃痰热渐清,惟肺气大伤,肺肾失调,致摄纳无权,动则喘甚;胃阴被劫,舌光不能化苔。两者均关根本。拟方摄肾、养胃、肃肺三层兼治,而以摄纳为本。
        炒黑)、青盐半夏、大熟地(蛤粉拌炒)、南沙参、北沙参、苡仁、川百合。
        另:吉林参煎冲。
        毛燕窝煎汤代水。
        五诊:痰饮即津液所化,痰饮既净,津液也随之而匮,理势所必也。刻下喘咳已平,惟舌光液咽。燥之则阴伤,滋之则温复壅,用药两难,急者先治,只可以清养胃液为也。
        西洋参、北沙参、霍石斛、白茯苓、桔白(盐水炒)、于术、左牡蛎、炒麦冬、五味子(炙黑)、怀牛夕(盐水炒)、枸杞子(炙)、胡桃肉。
        另:吉林参(煎冲)。
        六诊:内伏之浊热,为天时之热气所蒸,上熏于肺。刻下舌色又红,痰多气逆,即此故也。病久肺肾两伤,肺不肃降,肾不摄纳。当清摄兼施,佐以泄浊化痰。
        南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炙黑)、冬瓜子、惊剞皮炭、桑白皮(炙)、海浮石、金石斛、竹二青。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7:
        汪,倚息短气,呼吸不利,《金匮》谓之支饮。发作数日,曾经大呕,饮邪去而未净,肺肾之气,因此受伤。刻下气短咳喝,自觉气不相续。水湿之气,为饮所阻,不能上下循环。据古法:治上有逐饮之法:治下有镇水之方,如十枣、真武等方,皆在应用之例;惟此次大发,肾气为之扰动,况脉象神色,均有困备之意,拟未可递投峻剂。拟仿《金匮》痰饮短气之例,用桂苓、肾气两方,早晚分进,仍属肺肾同治之旧法也。
        早服煎方:生于术、白茯苓、淡干姜(五味子同打、蜜拌炙黑)、桂枝、竹茹(姜汁拌)、法半夏、长牛膝、旋复花、左牡蛎、胡桃肉、苡仁(姜汁炒)磁石(醋煅)、银杏肉。
        晚服:金匮肾气丸,淡盐水汤送下三钱。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8:
        又一人形长,色苍瘦,年四十,每秋凉病痰嗽气喘不能卧,春暖即安,病此多年,医用紫苏、薄荷、荆芥等以发表,用桑皮、石膏、半夏等以疏内。虽暂轻可,不久复发。汪诊之,脉颇洪滑,此内有郁热也,秋凉则皮肤致密,内热不能发泄,故病作矣。内热者,病本也,今不治其本,徒用发散以虚其外,则愈不能当风寒,疏内以耗其津,则愈增内热之势,遂进三补丸加大黄、贝母、瓜蒌,丸服。每年立秋,先服滚痰丸40粒,病渐安。
        ——引自《古今医案按》
        例9:
        周左,由肢休疲软,渐至食人运迟,腹笥满,脐下尤甚,咳嗽痰多,脉形沉细,苔白少津。此由脾肾阳衰,真阳不足,补益脾肾,一定之理也。以盛纳在胃,运化在脾也,知者当能察之。
        别直参、制半夏、炒椒目、炮姜炙、炙内金、土炒茯苓、川桂枝、炒苏子、橘红、熟附片、泽泻。
        ——引自《张聿青医案》
        例10:
        孙姚治一人病吐痰,倾刻升余,喘咳不定,面色郁暗,精神不爽。兆告日:肺中有痰,胸膈不利,当服仲景葶苈大枣汤,泻中有补,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
        ——引自《名医类案》
        例11:
        叶,支饮犯肺,咳逆不平,脉细弦,舌苔厚浊。仲景于饮邪入肺之征。必以温药理之;亦以痰饮属阴,非阳光烛照,不能使其退舍。兹仿其意立方:
        半夏、陈广皮、于术、茯苓、桂枝、苡仁(姜汁炒、淡干姜)、(五味子同打蜜炙黑)、炙甘草、牡蛎(盐水煅)杏仁、牛膝炭、银杏肉(明矾同打)。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12:
        孙,向患湿壅生痰,必吐出乃快,此痰郁中焦之病,刻诊脉弦滑,左细数,兼有肝火内郁,近来咳而不止,肺胃之气为痰所阻,而不得清降也,痰之本在脾肾,痰之标在肺胃。拟用煎剂治标,丸方治本。
        旋复花、海浮石、青盐半夏、茯苓、橘红、南沙参、百合、银杏肉、川贝母、苡仁、荸脾、竹茹(姜汁炒)。
        另:台参须煎汤过药。
        二诊:拟健脾化痰,以治其本。
        党参、于术、云茯苓、盐半夏、炙甘草、橘红、枳壳、海浮石、怀山药、沉香,共为细末,用竹沥、姜汗和密水泛丸。每日空心广陈皮汤送下四钱。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13:
        金子久医案:某,心悸、胸痛、气逆作喘,起病多日,不易杜根,膈膜之上,痰饮踞留,左手之脉关部弦紧。平肝肾之气,消膈膜之痰。
        丹参、茯神、远志、夏曲、橘红、川贝、紫石英、石决明、银杏、青铅、牛膝、佛手。
        ——引自《清代名医案精华》
        例14:
        肺痈津液亏损例,五贤瑜医案:
        黄某,52岁,患膈痈病,舌焦口渴,胸胁痛、咳嗽脓痰,甚则腥臭,便秘,脉象浮数。治宜救肺生津法。
        处方:石膏一两五钱、北沙参一钱半,火麻仁三钱、甘杏仁三钱、蜜桑叶三钱、蜜杷叶三钱、贡阿胶一钱五分、天花粉四钱、条黄
    芩三钱五分、粉甘草八分、泡中黄丸二粒。
        服二剂后,咳嗽脓痰均除。
        按此方清热除痰本为正治,但以年长病延,肺之化源可虑,故先以救肺生津,服后舌润渴止,但大便犹秘(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继以润肺清肠,使脏腑通调,本原不竭。此后用以清热除痰之药,诸病均愈。
      ——引自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编:《福建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例15:
        肝火成痈例,何淑芳医案:
        施吓福,57岁,发热咳嗽,气粗神昏,睡眠不安,唾出浓血臭痰,经中医诊治瘥,病热加剧,按其脉浮弦有力,口不渴。
        诊断:肝脏火郁,痰血阻滞,致成肺痈。
        处方:生石膏三两、淡竹三钱、山栀三钱、甘草一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知母三钱、杏仁二钱、元参四钱、鲜芦根三两,水煎服。
        服后痰血减少,气略平,后以原方继服一剂,并以五汁饮(鲜芦根一两、荸荠六两、麦冬七钱、东梨二粒、藕节七钱、水四碗煎汤)徐服。服药后,痰血渐除,咳喘亦止。以后嘱服五汁饮二剂,病获痊愈。
        ——引自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编:《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例16:
        肺痈兼表邪例,谢体章医案:
        赖某,女,五十岁。咳嗽吐脓痰,腥臭不堪,气喘不得卧,伴有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脉浮而数。细思该症乃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肺中,蕴蓄为热,急用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大枣与服。方以麻黄解表定喘,杏、草镇咳化痰,石膏清肺热,葶苈逐肺饮,泻脓痰。连服三剂后,喘咳略减。
        复诊:脉稍浮缓,但仍吐脓痰,遂进以人参白虎汤加桑白皮、葶苈、杏仁、百部。连服两剂,咳喘稍安,脓痰减少,饮食略进。
        三诊:依照前方,连服三剂,诸症大减,后改用清燥救肺汤原方,以清肺部余火,连服五剂,恢复健康。
        ——引自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编:《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例17:
        咳吐臭痰,右寸独坚,欲作肺痈,用麻杏石甘合苇茎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苇茎、桃仁、苡仁、冬瓜仁。
        ——引自广汉县中医研究所编:《新订沈绍九医案》
        例18:
        风寒湿痰咳嗽例:
        戴定理,金坛。癸丑十一月诊:风寒内袭肺俞,脾湿蕴酿成痰,咳嗽六年,时愈时作,脉弦数,苔微黄,肺气不足,蕴邪将欲化热,宜脾肺同治,以冀减轻,膏方用百部、白前、茯苓、玉竹、橘络、枇杷叶、经霜丝瓜藤、杏仁、苏子、蛤壳、于术、泽泻、竹沥、半夏、冬瓜子、苡仁、黑小豆、牛膝、桑枝、功劳子叶、煎浓去渣,加燕窝汤、梨膏、阿胶、冰糖、白蜜收膏。
        ——引自《周小农医案》
        例19:
        痰喘例:
        患者刘××,男、63岁,萍乡人。
        症状:咳嗽上气,张口抬肩;气道奔迫,喘息不得卧;痰涎粘滞,不易喀出;大便不利,脉象浮滑,舌苔白腻。
        诊断:内伏寒饮,外感风寒,内外合邪,壅塞肺窍。
        疗法:主以疏利肺气,祛痰定喘法,以加减麻黄汤主之,麻黄、杏仁、射干、象贝母、桑皮、冬瓜子、厚朴、茯苓、苏子、粉甘草水煎服,四剂病愈七、八,改投麻杏二陈汤四剂而安。
        自按:喘症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在肺,是为实喘。倘辩证不明,虚实混淆,则虚虚实实,祸不旋踵。
        ——引自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20:
        患者:陈X X,女,46岁,萍乡人。
        症状:1928年冬上气喘息,咳嗽,唾白色痰,胸结不开,头晕体倦,自汗如珠,饥不欲食,大便不利,脉象浮数,舌苔白腻。
        诊断:咳饮素盛,外感诱发。脉浮为风,脉滑为痰,脉证合参,乃风痰壅滞肺窍,阻塞气机升降,清肃之令不行所致。
        疗法:予利气祛痰,止咳定喘法。以加味导痰汤主之。茯苓、半夏、陈皮、制南星、炒枳实、瓜蒌仁、杏仁、厚朴、苏子、甘草。水煎服。服五剂,痰喘稍减,但心中嘈杂、梦呓、耳鸣,仍步原方进治。茯苓、法半夏、陈皮制南星、炒枳实、郁金、远志、菖蒲、左金丸二钱汤送。水煎服。服四剂各证已罢,改服六君子汤,以补气理脾,祛痰涤饮,调理而愈。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桔红、苏子、五味子、细辛、干姜、炙甘草。水煎服。
        自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阳不运,则水谷不化精微,而尽化为痰,肺失肃降,痰饮侵入,阻塞升降,以致肺实则鸣,作喘作咳。初用导痰利气,以折其标;后用补气理脾,以治其本。
        ——引自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21:
        肾虚喘咳例:
        患者:许X X,女,60岁,萍乡人。
        症状:五、六年来,久咳不愈,最近咳嗽甚剧,短气不足以息,食减神疲,二便清利,舌苔淡红无津,脉象虚弱无力。
        诊断:肺肾两虚、肾不纳气。
        疗法:从肺肾论治。处方:淮山药、云茯苓、北沙参、胡桃肉、枸杞、炙紫苑、款冬花、炙甘草、熟地黄。水煎服。六剂,咳嗽减轻,再予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熟地、山萸肉、丹皮、淮山药、云苓、泽泻、蛤蚧、枸杞、胡桃肉、款冬花、水煎服、匝月之间,连服二十余剂,恢
    复健康。
        自按:高年肺肾两虚,久咳当清肺滋肾。
        ——引自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22:
        案五:陈X X,男,成人。
        初诊:咳嗽已久,二月起加剧,哮喘痰多,或黄或黑,足冷蜷卧,喘发则不能平卧,脉虚缓,舌净。肺肾阳亏,痰饮中阻,姑拟真武汤合黑锡丹法。
        熟附片一钱五分先煎、炙苏子三钱、制半夏三钱、炒白术三钱、白芥子二钱、补骨脂三钱、炒白芍三钱、莱菔子二钱、局方黑锡丹一钱五分,分二次吞服。
        二诊:连投温养肺肾纳气平喘之剂,咳喘黄黑色痰大见减轻,惟行动尚有气促。脉弦,苔白滑,前方既效,毋庸更张。
        原方加肉桂五分吞服,局方黑锡加至二钱包煎。
        原注:患者素受水寒,此次病发,经张老师诊治,用真武黑锡类,三诊而痊愈,药证相合,故取效。
        ——引自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医案选辑》
        例23:
        案三:王X X,女,40岁
        初诊:咳吐大量浓痰,其臭堪,且带血液,精神憔悴,脉濡数,舌苔薄白,气亦虚,津液亦损,痰热壅而化脓,症属肺痈,治以益气润
    肺,清热排脓。
        党参三钱、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葶苈子三钱、桑白皮三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五钱、苇茎五钱。
        二诊:服药三剂,脓痰大减,精神较振,早晚尚有咳嗽,白昼已止,脉较有力,以尚咯淡暗紫色痰,痰热未清,再予清燥救肺汤加减。原方去葶苈加玉竹三钱,党参增为五钱,生石膏减为三钱。
        编者按:此肺痈初成之症,邪热尚盛,而体质素亏,虚象已见,处方精当而简炼。
        ——引自上海中医学院《实习医案选辑》
        例24:
        肺痈
        湖北葛,店恨性妇女,患肺痈,病已危急,远道着人邀诊。入门后隔寝室尚远,即闻病人鼾喘声,至病室,见其床侧置簸箕一具,内铺灰,上积病者所吐之五花脓痰,厚半寸许,约计不止一茶碗,询问经过,据答吐如此脓痰已一周矣。行近病榻,见其靠坐,面部微肿,眼珠外突。鼾喘如曳据,胸前拒按,烦郁胀闷,脉劲数,时或一止,参五不调,断为肺痈,化脓穿溃,病已濒危。其族人杏林春药房陈某,深于医,日:此病固险,然儿女幼,乏人教养,原先生尽力救之。予思金匮有言:肺痈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则”字有急转直下意思。今吐脓血七日不死,或有一钱生机;又思金匮葶苈枣泻肺汤,是肺痈收成,乘其未集,今脓已成,原方不适应,因又取千金苇茎汤合裁加减,拟方:苦葶苈六钱,苡仁五钱,瓜瓣八钱、桃仁三钱、鲜竹沥八钱、鲜苇茎半斤熬水煎药,三日进三服,胸痛渐松,鼾喘渐缓,痰浊渐稀,原方加减,嘱再服三剂。服药病机又再减缓,仍宗前方,加重其制,又日服二剂。约半月鼾喘始止,脓血始净,前后用葶苈约一斤半,始意不敢多用,又泻又服,出意料外,始终未腹泻。后以瓜贝养荣汤,外台十味煎调摄收功。此病自起至愈,时仅两月,病愈后面色丰腴,皮肤润泽。
        ——引自《冉雪峰医案》
        例25:
        金,病志初秋,肺先受病,行咳痰,继烦满喘促而呕,《内经》所谓肺痹是也。拟清燥救肺汤益损之。
        鲜南沙参、麦冬肉、广陈皮、茯苓块、栝蒌皮、五味炭、绵芪皮、白石英、前胡、甘蔗皮、霜桑叶、银杏肉、芦根。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26:
        东台石品山,患咳嗽哮喘,喉际痰声漉漉,举发无常。发时自觉胸腔热盛,心烦不安。苔黄El干,脉来滑大。此痰火销烁肺阴,清肃无权。辛温逐饮,反动有液而助痰火,所以逼治无功。遂用沙参、麦冬、豆豉、象贝、蒌皮、杏仁、石斛、冬瓜子、竹茹、竹沥,进八剂有卓效。再加女贞子,服二十剂,全愈。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27:
        柴,肺胃痰热,渐已清化,惟病久已虚,肾气不能摄纳,每当阳升之时,即觉气促心烦,上热足冷,是现在见症,当以补摄下焦为主矣。其喉间痰声未平,咳咯不爽,肺窍中必有痰涎阻窒。肾为本而肺为标,法以肺肾兼治。
        大熟地、牡蛎、长牛夕、海浮石、南沙参、五味子、麦冬、百合、旋复花、川贝母、肥知母、钱杏肉、胡桃肉。
        二诊:肺胃阴液受伤,而上焦痰热,尚有留恋未净者,拟方清养肺脏,佐以肤胃养液。南北沙参、麦冬、旋复花、橘红、石斛、神曲、百合、茯神、焦山查、海浮石、竹二青。
        另:吉林参须煎汤冲服。
        三诊:
        据述诸恙向安,惟饮邪久伏,脾阳必伤,咳嗽屡剧,肺阴必损。当此长夏之时,拟煎方脾肺两调,兼服丸药,以摄纳肝肾。
        野于术、北沙参、白茯苓、炙甘草、新会皮、麦冬肉、左牡蛎、白扁豆、霞六曲、长牛膝(炒炭)、苡米、胡桃肉。
        另:吉林参煎汤冲服。附子都气丸淡盐汤送下三钱。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28:
        徐,脉象浮数,风热痰火浮于上焦,心肺俱病,当与清泄。
        川石斛、连翘心、川贝、郁金、元参、麦冬、丹皮、牡蛎(生打)、龙齿、茯神、胆星、羚羊角、竹二青、灯心、磁朱丸(入煎)。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29:
        孙右,向有痰喘,经月以来,腿足肿胀,渐至腹亦坚满,喘更加甚。肺气不能下输,水湿因而泛滥,深入重地,有喘脱之虞。勉从
    无胀于下而复满于上若,亦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之意立方。
        桂枝、炙麻黄、光杏仁、大腹皮、制半夏、广皮、煨石羔、连皮苓、炒苏子、炒枳壳。
        二诊:开经气以通膀胱,犹然不减。鼓胀重病,为热正盛,有喘厥之虞。
    葶苈子、汉防己、磨槟榔、磨沉香、香附、光杏仁、防风、茯苓皮、广皮、炒苏子、大腹皮、莱菔子、鸡内金。
    前方加黑锡丹一钱。
        ——引自《张聿青医案》
        例30:
        李士材治安敬夫之女。中气素虚。食少神倦。至春初,忽然喘急,闷绝不知人,手足俱冷。咸谓立毙矣。李日:气虚极而肺不清肃,不能下行。非大剂温补,决无生理。遂以人参一两、干姜三钱、熟附子三钱、白术五钱。一服即苏。后服人参七斤余。姜、附各二斤,遂全愈不复发。
        ——引自《古今医案按》
        例31:
        吴,气不归元,喘急跗肿冷汗,足寒面赤,中焦痞结。先议通阳。熟附子、茯苓、生姜汁、生白芍。
        ——引自《临症指南医案》
        例32:
        顾,阅病原,知由痰饮久留,肺脾肾三脏俱伤,下则肾虚不能纳气,中则脾虚不能运行,上则肺伤不能降气。由是咳喘不能卧,肢肿腹膨,神气疲惫,虚以甚矣。治上无益,当治中下。
        大熟地、五味子(炒)、破故纸(盐水炒)、牛膝、蛤壳(打)、沙苑子(盐水炒)、紫石英(煅)、怀山药(炒)、麦冬(元米炒)、茯苓。黑锡丹(每朝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渊按:治下固是,然无干姜、熟地、肉桂,肺肾之气仍不能纳降。赖有黑锡丹主持,可以取效。
    ——引自《王旭高医案》
        例33:
        山西李云生,咳嗽喘气,每夜跌坐隐几而卧,几经旬日。势已不支,延余诊之。脉来细弦。此肝阳上灼肺阴,肺失清肃之权,非痰饮也。消痰涤饮,药皆辛温,反伤肺阴,而助肝火升逆之势。遂用北沙参四钱、生石决四钱、女贞子三钱、牡丹皮二钱、川贝母三钱、瓜蒌皮三钱、川石斛三钱、甜杏仁三钱、冬瓜子四钱。连进二剂,喘咳皆平,夜能安卧。照前方加大白芍一钱半、黑料豆三钱、进六剂,痊愈。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34:
        溧阳兴瑞初之夫人,咳嗽哮喘,喉际痰声漉漉,口渴引饮,夜坐不能平卧。诊脉弦滑洪大。此痰火销铄肺阴,肺气肃降无权。辛温祛寒涤饮,反为痰火树帜而劫肺阴。用梨汁、荸荠汁、芦根汁、冬萝卜汁、鲜竹沥汤炖温,连进二次,咳喘皆平,即能平卧。方用南沙参四钱、川贝母三钱、瓜蒌皮三钱、甜杏仁三钱、苡仁三钱、冬瓜子四钱、海浮石三钱、鲜竹茹一钱。服五剂,口渴止而病若失。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35:
        江左,痰饮咳逆多年,气血逆乱,痰每带红。日来兼感风邪,风与湿合,溢人肌肤,面浮肤肿,咳喘不平,腹胀脘痞,小利不利,脉数浮滑,舌苔白腻,有喘胀之虞。
    前胡一钱五分、荆芥一钱、光杏仁三钱、桔红一钱、茯苓皮四钱、葶苈五分、防风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白前一钱五分、大腹皮二钱、生姜衣四分、川朴一钱。
        二诊:痰喘稍平,浮肿亦减,然中脘仍然作胀,肺胃之气,升多降少,致风与湿横溢肌肤,效方再望应手。
        大腹皮二钱、川朴一钱、杏仁三钱、生薏仁四钱、煨石膏二钱、由半夏一钱五分、炙麻黄四分、陈皮一钱、枳壳一钱、茯苓皮(炒)三钱、生姜二片、冬瓜皮(炒)三钱。
        三诊:痰气郁阻不开,痰出不爽,腹胀面浮足肿,小便不利,脉形沉细。夫痰饮而致水饮四溢,都由脾肾阳虚,不能旋运,所以泛滥横行,有喘胀之虞。拟千缗汤出入以开痰,真武汤以温肾而行水。
        制半夏一钱五分、桔红一钱、大腹皮二钱、生姜衣四分、真武丸三钱、皂荚子(蜜炙二粒)、枳实一钱、连皮苓三钱、炒于术一钱五分。
        改方去皂荚子,加葶苈子。
        四诊:开肺之气,温肾之阳,肺合皮毛,遍身自汗,水气因而外越,面肿肤肿大退,胸闷较舒,胀满大退,痰亦爽利。然大便不行,足肿未消。还是水气内阻,不得不暂为攻逐之。
        大腹皮二钱、姜衣四分、白茯苓三钱、冬瓜皮(炒)四钱、泽泻一钱五分、上广皮一钱、于术二钱、生熟苡仁各二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禹功散(先调服一钱)。
        五诊:痰化为水,泛滥肌肤,先得畅汗,水湿之气,从汗外溢,继以缓攻,水湿之气,从而下达,故得腹胀面浮俱减。拟肺脾同治,再望转机。
        葶苈五分、结红一钱、白术二钱、大腹皮二钱、神曲二钱、光杏仁三钱、茯苓皮三钱、猪苓二钱、泽泻一钱五分、生熟苡仁各二钱、枳壳七分、生姜衣四分。 
        ——引自《张聿青医案》
        例36:
        李时珍治一妇人,自腰以下浮肿,面目俱肿,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泄,小便短少。脉沉而大。沉主水,大主虚。乃病后冒风所致,是名风水。用千金旨秘汤加麻黄。一服喘定十之五。再以胃苓汤吞深师薷术丸,二日小便长,肿消十之七,调理数日全安。
        震按:又按旨秘汤。乃生脉散合二陈汤去麦冬、茯苓。加紫苏、桑白皮、桔梗、槟榔。生姜三片为引。施于此证恰好。
        ——引自《古今医案按》
        例37:
        查少川向有哮喘。每发时以麻黄、石羔、杏仁、枳壳、细茶大剂煎服,立刻见效。屡发屡服。渐至腹大如箕,两腿光肿如柱,内外廉疥疮中,清水涓涓不绝,腹气逼人,不能伏枕而卧者五月,医者骇辞不治。孙东夜至,见其坐高椅之上,气喘身热,又畏寒甚,周围环火五盒,首带绒帽,笼以貂套,套外复束一帕,鼻用绒套笼之。诊其脉浮大无力。睇其色,白中隐青,因问恶寒身热,从何时起,答已十日。孙日:予得之矣,此病是气虚中满,法当温补下元,人徒知利小水,不知小水不利者,由下焦之气不充,不能渗从膀胱故道而行,若利之急,则泛滥而横流肌肤,下于阴束,甚则胀裂崩塌出矣。必待下焦元气壮盛,斯能升降变化,水自行而胀自消耳。至如近日来之恶寒身热,由寒邪在表而然,合先散之,胸膈焦辣者,乃阴盛格阳,虚阳之火,被寒气驱逼上行,非真热也。亦待下元一温,热自下行,用苏叶、细辛、羌活、防风、苍术、陈皮、白豆蔻、人参、炙草、生姜。一帖而得微汗。逐撤火盆,去首帕,独鼻寒如初。乃用防风、黄芪二两煎汤薰之。一日三薰。鼻套亦除。但呕恶不止,用人参温胆汤加丁香,一贴而止,又谓鲤鱼能利水,一日尽二斤,半夜胀极,复告急于孙。孙日:病热如是,敢从咨若此乎,等间之剂,曷能消释,沉思之久,以平胃散一两,乃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补骨脂、赤豆、硅心。连进四贴,小水略长,继以尊重丸药,每服五丸,日三服,五日后,小水通利,可贴席而睡矣。
        震按此证甚险恶,用药亦平庸,而投剂辄效,恐未必然。惟防芪薰法及平胃散加橄榄二法,颇巧。理中尊重二方补泻互用,亦巧。
    ——引自《古今医案按》
    例38:
        镇江许仲修,腿足浮肿,囊肿腹胀,咳嗽面浮,小溲不利,延余诊治。脉来右寸浮弦,此水肿也。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旁流横溢,充塞肌肤分肉之间。先疏下流,令水有出路,自无泛溢之虑。方用净蝼蛄三钱,通天草三钱、地肤子三钱、五加皮二钱、连皮苓四钱、冬瓜子四钱、光杏仁三钱、川贝母三钱、薄桔红一钱、灯芯三尺。服药不过十剂,小溲通畅,面浮腹胀、囊肿腿肿皆消,咳嗽亦止。照前方去蝼蛄、通天草、加南沙参四钱、川石斛三钱、瓜蒌皮三钱。接服六剂,饮食增加而精神振,已康复如初。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39:
        福建郑雅之夫人,咳嗽面浮,腹胀,腿足浮肿。余诊其脉,右寸浮弦。湿热上灼肺阴,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方用南沙参四钱、大麦冬三钱、川贝母三钱、瓜蒌皮三钱、大杏仁三钱、连皮苓四钱、香豆豉三钱、地肤子三钱、五加皮二钱、冬瓜子四钱、薄桔红一钱。连服六剂,咳嗽亦止,面浮腹胀,腿足浮肿皆消。惟月经过期不行,心悸内热,此胃中气液皆虚,阴血不能下注冲任。逐用人参须五分、北沙参四钱、大麦冬三钱、生白芍一钱半、粉甘草三分、川石斛三钱、川贝母三钱、陈广皮五分、云苓神三钱、藕五片。
    进十剂。经通而愈。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40:
        镇江李君慕尧,先气喘而后腹胀,面浮腿肿。书云:先喘后胀治在肺;先胀后喘治在脾,医治肺无功。因脾虚气弱,中无砥柱,湿痰阻肺,清肃无权,当脾肺兼治。脉来右关沉弱,右寸细弦,纳谷无多,小溲短少,肺脾同病已著。用吉林参须八分、北少参四钱、连皮苓四钱、冬瓜子皮各三钱、地肤子三钱、汉防己一钱、炙内金三钱、川贝三钱、甜杏仁三钱、瓜蒌皮三钱、薄橘红一钱、鲜竹茹一钱、紫苏子八分。连服十八剂,腹胀面浮、腿足浮肿皆消、气喘已止。照前方去防己、加麦门冬三钱、苡仁三钱,以善其后。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41:
        一妇人年五十余,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全似命绝之状。令速用麦冬四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一钱半。煎服一贴。喘定汗止。三贴后,痰亦减少。再于前方加瓜萎实一钱半、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半。服二十余贴而安。此生脉散之功也。
        ——引自《名医类案》
        例42:
        浙江朱竹石之夫人,病咳嗽气喘,难以平卧,心烦懊怒,脘闷口腻,饮食少进,面浮腿肿,夜不能寐,势极危险,延余往诊。脉来洪大弦数。气液皆虚,肝阳上亢,挟素蕴之痰湿,阻塞肺胃,肃降无权,法当培养气液,清肝化痰。方用吉林人参须一钱、西洋参一钱半、杜仲三钱、茯神二钱、枳壳一钱、川贝母三钱、瓜蒌皮三钱、杏仁三钱、女贞子三钱、白芍一钱半、牡蛎四钱、龙齿二钱、冬瓜子四钱、竹茹一钱。进二剂,肝阳上亢之势渐平,心烦懊怒已止,夜能安寐。照前方加石斛三钱、梨五片、荸荠五枚。大便畅行,痰从下泄,肺胃肃降,喘咳皆平,夜能平卧,饮食渐进,面浮腿肿俱消。照前方加毛燕三钱,调理半月而康。
        ——引自《孟河费氏医案》
        例43:
        江应蓿奉叔父伯之滇南,抵任月余,叔父患痰嗽气喘,不能伏枕,腰痛,大便秘,小便淋沥,胸膈痞闷,呕吐清水,召官医十余,治之无效,素有痰火哮喘病,每遇天寒,或饮食起居失宜,即举发,动经旬余,不药亦愈,本欲不服药,则痞闷,二便胀急难当,命宿诊之。六脉缓弱无力,右为甚。因喘而痞宜利小便,进四苓散加陈皮、半夏、竹茹。一剂而小大便通利,呕水亦止,是夜伏枕安卧,次早换六君子加当归,阿胶,牛膝,麦冬,五味,诸症悉除。但觉倦怠,时吐稠浊一二日,痰滞脯上窍,宜泻下窍膀胱,再单用六君倍加参术,少佐贝母、升麻、麦冬、五味。补脾而调理,共服参斛余,平复如初。
        ——引自《名医类案》
        例44:
        久咳三年,痰多食少,身动必息鸣如喘。诊脉左搏数,右小数,自觉内火燔燎,乃五液内耗,阳少制伏,非实火也。常以琼玉膏滋水益气,暂用汤药,总以勿损胃为上。治嗽肺药,谅无益于体病。
        北沙参、白扁豆、炒麦冬、茯神、川石斛、花粉。
        ——引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例45:
        一妇年三十,质脆弱,产后咳嗽,痰臭,或作肺痈治,愈剧,延及两脚渐肿至膝,大便溏,小腹胀痛,午后发热,面红气促,不能向右卧,此弱症脉,一数便不治。汪诊脉虚小而数。日:凡咳嗽左右向不得眠者,上气促下泻泄者,发热不为泻减者,皆病之反也。按此皆原于脾。经日:脾主诸臭,入肺腥臭,人心焦臭,入肝腐臭,自人为秽臭,益脾不能运行其湿,湿郁为热,酿成痰而臭矣。经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脾虚则肺脏失养,气劣行迟,壅遏道路,故咳嗽气促,不能有卧也。心虚发热而见于午也,脾主湿,湿胜则内渗于肠胃,为溏泄。故渗于皮肤,为浮肿。辨症精确。令用参芪甘草补脾。白术、茯苓渗湿。麦冬保肺气,酸枣仁以安心神。陈皮、前胡以消痰,下气。服一贴,前症略减,病者喜甚。汪日未也,数服后,无反复,方是佳兆。
        ——引自《名医类案》
        例46:
        韩,脾气虚窒,痰浊易停;浊壅气逆,喘息不平。脉软细,舌苔浊腻。老年中气已伤,有阳气不守之虑,姑与泄浊降气。
        野于术、盐半夏、牛膝炭、五味子(干姜同研)、新会皮、白茯苓、生苡仁、旋复花、代赭石、上沉香、炒枳壳、竹二青。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47:
        顾,痰饮上逆,咳呛呕逆,每发则形寒发热,甚则肢厥,内饮与外邪相合,法当温降。
        桂枝、茯苓皮、广陈皮、瓜蒌皮、苏子、杏仁、苡仁、旋复花、野于术、瓦楞子、盐半夏。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48:
        马,肺为热灼,咳吐痰秽带红,历夏不愈,面浮肢肿,内热不纳,脉虚细而数,津枯肺痿,渐次损脾;而秽热未净,痰色黄红未干,未可遽与健脾,兹拟清养肺阴,疏化浊热。
        鲜沙参、北沙参、蛤壳、川贝、鲜石斛、丹皮(炒)、桑叶皮、小生地(炒)、苡仁、冬瓜仁、桃仁、芦根、枇杷叶。
        二诊:前与清肺疏浊,痰秽略减,纳谷渐增;但浊热未净,肺脏久伤,脉象左手弦数无神,阴气先伤,有肺损不复之虑,再予养阴肃肺。
        鲜沙参、玉竹、小生地、蛤黛散(包)、川贝、苡仁、冬瓜仁、百合、麦冬、淡黄芩、生甘草、知母、芦根、枇杷叶。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49:
        于某,咳吐秽痰,自夏至秋,肺伤已甚,喘逆不能平卧,姑与清肺降逆,疏化痰浊。
        南沙参、苡仁、冬瓜仁、桃仁、川贝、紫菀、合欢皮、旋复花、蛤粉、桔红、枇杷叶、青芦管。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50:
        方,气逆痰壅,甚至喘不能卧,脉象细数而涩,老年正气已弱,此非轻症。
        旋复花、代赭石、盐半夏、橘络、枳壳、紫菀、太子参、于术、茯苓、瓦楞子、胡桃肉、竹茹。
        ——引自《柳宝诒医案》
        例51:
        乙已初夏,家君因久喘咳,痰中见血,忽小溲短小,小腹作胀,皮肤浮肿。思经云云肺潮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云: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小溲之行,由于肺气之降下而输化也,今肺受邪而上喘,则失降下之令,放小溲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为肿满。此则喘为本而肿为标,治当清肺降气为主,而行水饮之,以白术、陈皮、麦冬、枳壳、苏子、茯苓、黄芩、桔梗、猪苓、泽泻、桑皮、苏梗,出入数服而安。
        ——引自《名医类案》
        例52:
        咳喘门
        年逾古稀,肾气下虚,生痰犯肺,咳喘脉微。当与峻补。
        金水六君煎:麦、地、桔、半、苓、草、合生脉散加桃肉。
        另八仙长寿丸、肾气丸
        原注:温肾阳以健脾,治其生痰之源,则肺之咳喘自宁,煎方:金水六君煎,以治脾肾,生脉以养肺,桃肉以补肾阳,其奠安下焦之剂,另用丸药常服。甚酌可谓尽善矣。
        ——引自《柳选四家医案》(清柳宝诒选评)
        例53:
        程六十者,原有喘嗽,今肿发于面,四肢俱浮,大便溏,小水少,时易怔忡,此痰饮症也。以旋复花汤加桑白皮、薏苡仁治之。旋复花、桑白皮各一钱、半夏、人参、橘红、茯苓各七分,厚朴五分,桂心、甘草各二分,薏苡仁一钱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一剂而怔忡除,四剂喘肿具消。
        ——引自《孙文恒医案》
        例54:
        病者,李玉妹,女,66岁,大田车队家属。诉一月前先觉颜面浮肿,全身困倦无力,近数日更觉心下胀满,胀势日增,胀甚而喘,特来就诊。细观此妪虽老,体素健铄。脉象弦紧,沉取而实,苔厚质微赤,颜面浮肿,腹部胀满伴有压痛,便鞭溺短,唯食欲未减。据脉参证,明系饮邪挟积纠结于中焦,致脾运化失职,脾病及肺无能调水道,由是则喘与面部浮肿生矣。法宜去菀陈莝,兼洁净府为治。
        黑丑二钱、槟榔二钱、枳实三钱、大黄一钱半、泽泻三钱、陈皮一钱半、腹皮三钱、防己三钱、茯苓三钱。
        二诊:脉象如昨,诉说昨药服后上腹部转痛,转时二便具通,大便先硬后软,溲比前多,现腹中较松,而肿渐减。遂于前方减大黄之半,加莱菔子二钱。
        三诊:二便通畅,肿胀疼痛均大减,脉象如前,仍守前法去大黄。
        四诊:脉象细缓,肿胀全消,喘亦不作,遂更方:
        白术一钱半、厚朴一钱半、陈皮一钱半、炙草一钱、茯苓二钱、泽泻二钱、腹皮二钱、大枣三枚。
      续二剂,旺健而安。
        ——引自《陈跃庚医案》
        例55:
        脾肾气虚,喘呕不能卧,腰痛足肿。
        附片、杜仲、白术、茯神、桂枝、煨姜、狗脊、砂仁、丁香、法夏、巴戟、卢巴。
        ——引自《新订沈绍九医案》
        例56:
        咳嗽多痰,气逆作喘,不得安枕,自汗少食,其脉虚微无神。此劳倦致伤脾肺,盖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又寄养于脾土得也,有所劳倦,谷气不盛,则形气不充。经所云劳则气耗也,气与阴火,热不两立,气衰则火自胜,脾虚既不能养肺,阴火又重。故咳喘自汗,法当实脾补肺。
        人参、炙芪、炙草、川贝、紫苑、苏子、杏仁、桔梗、防风,兼进七味丸以培脾。
        ——引自《叶天士医案存真》
        例57:
        袁X X,年五十四岁。患喘二十载,吸气则喘息更甚,脉洪大搏指,此肾不纳气之候。以都气丸加牛膝二钱、胡桃仁二钱、水煎服,咳喘稍平。但胸前痞结,脉象弦滑,姑拟祛痰降逆之品。处方用天冬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二钱、桔梗二钱、川尖贝二钱、瓜蒌皮三钱、栀子皮三钱、桑白皮二钱、皂荚一钱。连服数剂,喘咳已愈。仍以滋肾为主,佐以豁痰,以六味地黄汤加法夏三钱、竹茹三钱、玉竹三钱、蜂糖三钱,遂愈。(长沙周执中)
        ——引自《湖南中医医案选辑》
        例58:
        杨明质,三载劳损,咳嗽多痰,大便常滞,呼吸急促,卧不着席,买舟访治于余。诊得右脉数急,左脉迟软,系阴液虚也。仿古救阴液须投复脉,因与炙甘草汤,令服百剂。遇年来寓致谢。
        ——引自《谢映卢医案》
        例59:
        咳嗽半载,喘急不卧,舌燥无津,脉右关尺虚涩无神,此肺肾两虚也。肺为出气之路,肾为纳气之府。今肾气亏之,吸不归根,三焦之气,出多入少,所以气聚于上而为喘咳,口干,不得安卧。法当清气于上,纳气于下,使肺得其清宁,肾得其蛰脏。则气纳而喘自平矣。
        苏子降气汤加人参、肉桂。
        ——引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例60:
        患者:邹××,女,40岁,萍乡人。
        证状:全身水肿,两脚更甚。气喘心悸,自汗不收,四肢厥冷,小便短小,渴喜热饮,饮而不多,面色晦黯,舌苔淡白,脉象沉细如丝。
        诊断:太阴之阴寒内盛,少阴之真阳欲亡,是为阴水之症。
        治疗:议用扶阳驱阴之法,以大剂真武汤加味主之。
        茯苓五钱、白芍三钱、自术五钱、明附片五钱、生姜三钱、川椒目三钱、肉桂一钱、胡芦巴一钱半,水煎服。三剂肿消汗止,厥回脉起,五剂痊愈。
        ——引自《蒲园医案》
        例61:
        患者,张斌妹,女性,四十三岁,住福鼎北溪村,于1952年3月间患浮肿喘咳症,历五阅月不愈,至八月杪,复感风寒,病益危,伏几喘促,不能卧,口开目瞪,症状险恶。按脉沉细,尚鼓指,原系风寒袭肺,水气上逆,因汗未出,内水泛滥,弥漫高原,致生喘促。宜宣肺祛寒,温经逐水,俾上窍开,肺金肃,水退,喘自平。拟小青龙汤投之。
        处方:麻黄一钱半、细辛八分、白芍二钱、桂枝一钱半、干姜一钱、五味子八分、炙甘草一钱半、半夏二钱。
        服药一剂,胸部稍舒,神志明了,再一剂,大汗淋漓,小便如注,喘平肿消。继服真武汤,竟获全功。
        ——引自福鼎县医药卫生学会:《医案》
        例62:
        程,女,肺有伏风,痰气壅塞,脾有湿热,不能健运。以致咳嗽气逆,面浮四肢肿,食人腹胀有形,小溲不利,苔薄腻,脉浮滑,势成肿胀,急拟疏风宣肺,运脾逐湿,庶免加剧耳。
        紫苏叶一钱、青防风一钱、光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连皮苓四钱、陈广皮一钱、桑白皮二钱、大腹皮二钱、莱菔子(炒研)三钱、枳实炭一钱、汉防己三钱、冬瓜子皮各三钱。
        ——引自《丁甘仁医案》
        例63:
        邱景林,痰饮多年,痰多咳嗽,气从上升,迩来两足虚肿,纳减无味,小溲短少,寐中汗出,而往往遗尿不禁。脉沉弦,重按无力,苔白质腻,脾肺肾三脏均虚,肾阳不能化水外出,遂致水溢肌肤,蒸变无权,致胃纳日以呆顿。开膀胱逐痰水,原属痰饮必效之方,惟久病多虚,姑以阳气为重。
        党参三钱、菟丝子三钱、制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熟附片三分、煨益智一钱、补骨脂三钱、陈皮一钱、炒于术一钱、炒谷芽二钱、玫瑰花二内。
        又,温助肾阳以助脾,遗尿得定,而足仍虚肿,胃呆少纳,小溲短少。水溢肌肤,原系脾肾两虚,不能化水外出。舌白较黄,口腻而苦,湿中生热,遂成湿热壅遏之局。恐变延入腹。
        拟金匮防己茯苓汤法。
        炙绵芪一钱五、茯苓四钱、汉防已三钱、泽泻二钱、猪苓二钱、大腹皮二钱、制苍术二钱、宣木瓜一钱五分、通草一钱、生苡仁一钱、炒冬瓜一两(煎汤代水)。
    ——引自《张聿青医案》
    例64:
        马右,疏肝化痰,脘胁痛胀未止,竟至神识迷乱,两手引动,频转矢气,大便不行,良由气滞不宜,浊痰因而弥漫,气机被阻,胆阳上逆,风阳勃动,有昏痉喘厥之虞。疏府涤痰,势不容缓。脉象弦滑而濡,病实已虞。
        制半夏、薄橘红、茯苓、白蒺藜、陈胆星、石菖蒲、煨天麻、白僵蚕、礞石滚痰丸二钱开水先服,濂珠粉三分另服。
        三诊:   
        投剂之后,呕出粘痰,继以畅解,皆属胶粘稠腻之物,其为痰积下达,确达可证。蒙阻由此得开,神识迷乱大退,脘胁胀痛亦松。但时多倦寐,遍身作痛,背俞尤甚,脉象弦滑,舌苔满布白腻,渴不欲饮,原是浊痰弥漫之象。年及古稀,正虚病实。虽得朝机,恐不足恃,再拟化痰而宣泄气火之郁,以防化燥生风。
        制半夏、陈胆星、石菖蒲、枳实、生姜汁、瓜蒌仁、郁金、光杏仁、煨天麻、鲜枇杷叶、白金丸一钱吞服,濂珠粉三分另冲。
        四诊:
        疏气之滞,泄火之郁,而开浊痰,神情清爽,迷睡较退,痰吐爽利,大便续解,脘肋胀痛全定。右脉稍觉有力,舌苔大化,皆转机之象。但火时上升,得则两颧红赤,遍身作痛,有时恶心。良由痰积虽达,而胃土少降,其脉络失和,胆阳从而上逆,再降胆胃而化痰浊。陈胆星、广皮、枳实、桑叶、杏仁(去皮打),制半夏、茯苓、炒竹茹、丹皮、炒蒌皮、鲜枇杷叶。
        五诊:
        神清慧爽,火行较平,然时带呛咳,咳则胸膺肋牵制作痛,头旋眩晕,目不能开,脑中似有冷物搏聚。脉象弦滑,舌苔前半已化,根尚厚腻。远是痰邪未清,肝胆少降,肝风上旋,络气阻痹。再拟化痰熄肝宣络。制半夏、旋夏花、局猩绛、茯苓、橘红络、白蒺藜、煨天麻、钩藤、冬瓜子、炒竹茹、青葱管。
        六诊:
        遍身掣痛已定,眩晕大减,渐能安谷。惟脑中时仍窒闷咳呛痰多,脉象弦滑,胆胃之气下降,则风阳自平,痰气之郁渐开,则脉络自和,然肺胃之间,痰饮不能遽澈,所以咳逆痰多,再和中化气降痰。
        制半夏、炒苏子、旋复花、橘红、茯苓,煨天麻、白蒺藜(鸡子黄拌炒)、砂仁、生熟谷芽、玫瑰花。
        ——引自《王旭高医案》
        例65:
        一人身热至六、七日,医用地黄汤、遂致身体强硬,六脉沉伏、目定口呆,气喘不能吸入,周慎齐曰:此能呼不能吸,病在中焦实也,中焦实,脾不运耳。方用远志、白茯神各一钱,附子四发,去白广皮六钱,磁石、苏梗各一钱五分,沉香二分,一贴身和,六贴而安。盖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运则胃阳不行于肌肉,肌肉无阳,所以强耳。醒其脾,则胃阳通而身和矣。
        ——引自《古今医案按》
        例66:
        常熟东门某姓,年将周甲,素思饮,痰饮咳痰有年,余每以橘半六君,苓桂术甘等服之皆效。是年咳嗽又发,有亲戚某略知医学,颇为关切,与服牛蒡、豆豉、枳朴等六七剂、咳吐白痰不休,渐渐神昏、目瞑呓语,拈衣摸床,舌薄白不渴饮,是晚邀余诊脉,虚缓无力,痰为米粥盈碗。余日:此肺液也,吐多则成肺痿。即与千金炙甘草汤,服两剂,痰渐少,稍能言语进谷,神识亦清,后其亲至,因舌白不渴,腻药难进,投以芳香甘温,砂仁、枣仁、木香之类,两帖而愈。
        ——引自《余听鸿医案》
        例67:
        受寒人肺,陡然喘逆,痰嘶,神糊,面浮。防其厥脱。旋复花、前胡、杏仁、川贝、代赭石、茯神,苏子、沉香、桑皮、冬花、竹油(冲)、姜汁(冲)。
        渊按:此火邪伤肺而喘也,与平常痰饮不同,故不用温纳。
       ——引自《王旭高医案》
        例68:
        痰湿痰气:
        左:湿盛多痰之体,感冒风邪,袭于肺胃,以致由咳而引动浮饮,咳日以剧,有胸胁作痰,浊痰弥漫,神机不运,神识迷糊,迭化浊痰,神情转慧。至于痰湿之变态,如阻塞营卫而为寒为热,郁蒸中气而苔起灰霉,困乏脾阳,脾土不能运旋鼓舞而大便燥结,清中之浊不降,浊中之清而转为干燥,传变种种。虽肌表之风,化疹外达,而痰湿究仍内困,所以病退之后,疲惫自若,渐之气阻湿坠,少腹之满,顿从上僭,而且上下胸脘,食入攻掌。右寸细涩,关部弦滑,尺部沉弱。左部具见小弱,都由脾为湿困,阳气不能运行,脾滞而木不抉疏,遂令湿之流于下者,随左升之气,逆7,/2行,肠胃流行之机,悉为之阻,为撑为胀之所由来也。下病过中,图治非易,拟条达肝木,泄府浊而运脾阳,冀得小溲渐畅湿流气宣,方是好音耳。
        淡吴芋三分(蜜水浸后,取出候干,盐水炒)、霞天曲二钱炒麸炒枳壳一钱、广陈皮一钱(蜜水浸后,陈壁土炒)、川楝子二钱、连皮茯苓五钱、盐水炒香附一钱,木猪苓二钱、泽夕一钱半、不落水鸡内金一个炙研调服、小温中丸三钱、开水先调服。
        ——引自《张聿青医案》
        例69:
        罗左,气喘不止,厥气尽从上逆,无形之火亦随之而上,火冲之时,懊依欲去衣被,肺无制木之权。
        瓜蒌霜、杏仁泥、川贝母、郁金、海浮石、风化硝、黑山栀、蛤粉、粉丹皮、竹茹、枇杷叶。
        二诊:大便未行,灼热依然不退,寅卯之交,体作振痉,而脉并不数。无非肝胆之火内炽,不得不暂排其势。
        杏仁泥、羚羊片、郁金、丹皮、竹茹、瓜蒌仁、法半夏、川贝母、青黛。
        三诊: 
        火热之势稍平,略近衣被,不至如昨之发躁,咽喉气结稍舒。确属痰滞阻气,气郁生火。再展气化而清熄肝胆。
        瓜蒌霜、夏枯草、郁金、川贝、桔红、鲜桔叶、松罗茶、黑山栀、杏仁、枳实。
        四诊:火热渐平,然两胁胀满气逆,甚至发厥,良由气郁化火内炽,火既得熄,然还于气。再平肺肝之逆,而开郁化痰。
        郁金、杏仁、竹茹、山栀、丹皮、蒺藜、桔红、枳壳、枇杷叶、皂荚子(重蜜涂炙研末,每服少许,蜜水调)。
        五诊:中脘不畅,两胁下胀满,妨碍饮食,不能馨进,气逆不平。脉象沉弦。此肝脏之气,挟痰阻胃,胃气不降,则肺气不能独向下行,所以气逆而如喘也。
        砂仁、广皮、杏仁、旋复花、制半夏、枳壳炒、香附、苏子、肉桂。
        六诊:
        中脘渐舒,两胁胀满亦减,气逆火升略定。的是寒痰蔽阻,胃气欲降不得,肺气欲降无由,一遇辛温,阴霾渐扫,所以,诸恙起色也,再从前法进步。
        桂枝、制半夏、瓦楞子、茯苓、薤白头、枳实、广郁金、瓜蒌仁、桔皮、干姜。
        ——引自《张聿青医案》
        例70:
        孙,望八大年,因冬温内侵,遂致痰嗽益甚,诊脉大而动转,察色形枯汗泄,吸音颇促。以属痰阻,此乃元海根微,不司纳藏。神衰呓语,阳从汗出,最有昏脱之变。古人老年痰嗽喘症,都从脾肾治。今湿邪扰攘,上中二焦留热,虽无湿之理,然摄固下真以治根本。所谓阳根于阴,岂可不为讲究。
        熟地炭、核桃肉、牛膝炭、车前子、云茯苓、青铅。
        ——引自《临症指南医案》
    查阅医案书目:
    明•江瓘:名医类案
    明•薛立斋医案    .
    明•孙文垣医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清•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
    清•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
    清•叶天士:叶天士医案存真(附马元仪医案)
    清•叶天士: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清•王孟英:古今医案按选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释注(石念祖注)
    清•吴鞠通医案
    清•薛生白医案
    清•张聿青医案
    清•王旭高医案
    清•柳选四家医案
    清•谢映庐医案
    清•陈莲舫医案
    清•程文囿:杏轩医案
    清•费伯雄:孟河费氏医案
    清•柳宝诒医案
    清•邵兰荪医案
    清•尤在泾医案
    清•喻嘉方:寓意草
    清•张婉香医案
    清•吕沧州医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