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药膳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饮食新观念 > 正文
  • 徐梅:浅论傣医药文化的“药食同源”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10-04-06 14:08:00
  • 核心提示:  被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傣族人民不断地同自然和疾病作斗争,通过认识、积累和总结经验,创造了独具本
      被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傣族人民不断地同自然和疾病作斗争,通过认识、积累和总结经验,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学。傣医药学理论独特,内容丰富,“药食同源”便是其特色之一。
    “药食同源”指的是,许多食物即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从傣医药的起源时期起,药物就与食物关系密切,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治病,很多药物也当作食物充饥。在傣医药学古文献《罗格牙坦》(傣语称《坦乃罗》)一书中就记述有:千百万年前,原始傣族先民通过吃草根树皮和野生植物的叶、花、果、籽作为充饥时的粮食,经过长期实践认识到了各种植物种类的不同,果实味道的差异,食用后给身体带来的不同作用,从而获得了药物学的知识。随着傣医药学理论的创造和快速发展,才出现了众多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和药剂。再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药食才逐渐分化了。但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药物和食品依然相连甚紧。傣族地区物产丰富,许多常见的或是奇异的蔬菜瓜果,同时也具有药用价值。如西瓜、椰子、鱼腥草、刺五加等。
      “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傣族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俗,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璀璨夺目,别具一格。因此傣族的食谱中很多的食物兼备了食品和药物的双重功效。这些食物或生食、或炒食、或煮汤,会有清热解暑、消炎除毒等不同的效果。也展现了傣医药文化与傣族饮食文化的“药食同源”的特点。
      傣医药文化“药食同源”特点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傣族的饮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傣医药知识。傣医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四大物质”即风、火、水、土,傣语称为“四塔”,风可使万物长、火可使万物熟、水可使万物润、土可使万物生,人体内也存在着类似的物质,人体内除了“四塔”外还蕴藏另外五种元素,称为“五蕴”,即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色蕴指人可见之形体,识蕴指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受蕴指人的情感、知觉和人对冷、热、痛、痒各种刺激的反应和耐受性,想蕴指人的理性活动、思想、思维能力,行蕴指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内在变化。“四塔”、“五蕴”相互平衡和协调,人才能健康生活而不发病,否则将百疾丛生。可见傣医药学对人与气候,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极为重视的,并把这种整体观始终贯穿于人的预防保健、诊疗用药中。各种药物的使用就是调整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根据“未病先治,重在调理”的原则,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傣族人民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方法。    
      傣族居住的地区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疠之地”,为了防治瘴气,傣族最早发现和应用槟榔来防病,嚼槟榔成为了傣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习俗,一种是嚼真正的槟榔,一种是以配以石灰、芦子叶等混合嚼食,终日不断。长期嚼食槟榔,人的牙齿被染黑了,从而达到除毒、消积、杀虫、固齿的功效。傣族长期食用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对人体的作用有着清楚的认识,从味道和吃法来说,认为吃酸的能开胃助消化,消食,可以消暑解热;吃甜的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吃辣的可以增进食欲,解毒杀菌,预防伤风感冒;而吃生的,则可保证营养。他们经常食用的野生蔬菜,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的选择,许多野生蔬菜营养丰富,能够清热解毒,健胃,是傣族人民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好帮手。如经常食用的野生的蕨菜、鱼腥草、刺五加等就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
      其次,傣族居住的地区,雨量充沛,热量分布均匀,适宜于各种生物生长繁殖,是我国热带植物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大量珍贵、稀有的生物种,这为傣医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在西双版纳的5000种植物中,可作药用的就有1000多种,已经整理出版的《西双版纳傣药志》收录了其中的500种。傣药种类很多,而且绝大多数来源于植物,其中很多都是野生的食用植物,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所以药物和食物往往是同源的。如凤梨,是人们熟悉的热带水果,傣医用于治疗咳嗽、发烧、毛虫刺伤等;青苔,是一种含有丰富的磷质、钙质和叶绿素的藻类植物,也是傣家人喜爱的食物之一,在傣医药中它具有防治疟疾,治疗肺炎、消化不良的功效。知道了傣医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综上所述,傣医药与傣族饮食文化联系紧密。在傣医药学理论指导之下的傣族饮食文化注重整体,辨证施食,根据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不同的年龄、甚至于皮肤的肤色来选择适宜的饮食。傣医把一年分为三季:冷季、热季、雨季。冷季宜多食辣味食物,热季宜多食苦味食物,雨季宜多食涩味食物。傣族把人分为3个年龄段,认为1—20岁年龄段的人,应多食甜味和酸味的食物;21—40岁年龄段的应以酸味和苦味为主;41岁以上的人则应多食涩味和咸味的食物。傣医还提出根据人的肤色并与季节气候变化相联系来选用食物,如肤色红的人体质较好,宜选辣味之品调之,如果生病则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性味的药来治疗。
    “药食同源”可以使很多疾病的防治寓于日常的生活当中,从而真正地做到“未病先治”。并且,日常的食物比之于药物,服食方便,且多是生态、健康之品,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据调查统计,傣族家里每年要食可供药用的植物不少于百种以上,到了傣族地区我们不难发现傣家人肥胖的很少,健康状况好,白发、脱牙的较少,长寿的较多。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防治,而逐渐形成了傣医药的药膳食疗。其在傣医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对防病治病和保障健康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傣族人民将傣医药的知识蕴涵于日常的饮食生活当中,使食物既有营养价值,更有独特的食疗保健效果。并经过其世世代代的生活体验,将食物与医药有机一溶成了一体,演化出傣医药“药食同源”之文化。在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养生防病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深入研究傣医药“药食同源”文化。倡导绿色饮食,意义不菲。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