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四季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四季食疗 >  > 正文
  • 别让夜生活伤肝 抓住夏季养肝护肝好时机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编辑部 作者:丁丁 时间:2014-08-18 20:54:33
  • 核心提示: 夏季护肝要心气足  到了夏天,人体的免疫机能就处于一种比较“衰弱”的状态,这与气温高、食欲下降、营养物质摄取不足等有关。持续高温、大量出汗,引起体内水和电

     夏季护肝要心气足

      到了夏天,人体的免疫机能就处于一种比较“衰弱”的状态,这与气温高、食欲下降、营养物质摄取不足等有关。持续高温、大量出汗,引起体内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消耗大量的生命能源,自然损伤肝细胞。夏天湿热,容易上火伤阴,要护肝首先要“心气”足。感冒、腹泻以及消化道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肝功能的异常波动。夏季护肝养肝,应以清热利湿、护阴为主,吃一些动物肝脏或者喝一些醋,对护肝都是有好处的。生活中应当劳逸结合,饭菜也要荤素搭配,清淡不油腻,饮酒更要适度。可适当吃一些西瓜、芹菜、西红柿等,蔬菜要搭配合理,保证营养均衡。
      伤肝习惯
      公众聚餐: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就餐卫生,公众聚餐使用公筷,也不要为别人夹菜。
      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伤肝的主要毒素。豆腐乳、霉变的大米、花生米、瓜子里含有的黄曲霉素可使肝癌发生率提高好几个百分点。保鲜膜、劣质快餐盒遇热会产生大量黄曲霉素。
      过量饮酒:酒精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而酒精伤肝,若长期大量喝酒,肝所受的伤害是巨大的。
      药物:是药三分毒,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至少在200种以上,其中不乏阿斯匹林、螺旋霉素、口服避孕药等日常药物。
      生气发怒:要学会倾诉、解脱、转移,让自己的心情保持愉快。
      过度操劳: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小结:肝病大多是气出来,吃出来,喝出来的,还有整天坐办公室,不经常运动。宅男宅女们要保护好肝脏,就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吧。
      肝脏健康自查
      中医认为,肝脏是我们重要的免疫器官,是人体的“生命塔”,人体的各种代谢和解毒、免疫功能都靠肝脏承担。都市女性生活压力大,容易劳累过度、心情不好、郁闷,长此以往会给肝脏造成沉重的负担,具体表现为头涨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等,如果舌苔紫暗,舌肥涩,这是气血不调的表现。严重时手掌发红,皮肤还会出现病理性斑点,甚至有蜘蛛痣,长期过量饮酒的人还会出现手部的非自觉性颤抖。
      肝气郁结的危害
      ▲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头痛、烦躁易怒、内分泌紊乱。
      ▲肝气郁结易导致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便秘、肥胖。
      ▲肝气郁结还可导致失眠,无法保证睡眠质量,容易引起女性的皮肤粗糙,脸色暗沉。
      ▲肝气不疏还能导致女性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痛经、闭经或经血有块等。
      夏天啤酒要少喝
      别看啤酒度数低,喝多了同样也会患上酒精性肝病,多喝无益,应当适量喝。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度是不一样的,所以,适度的量也不一而论,一般人喝白酒2~3两就够了,啤酒控制在两瓶以内,过多肯定有害无益。
      酒前喝豆浆牛奶
      我们去饭店吃饭时,喝酒之前一般会先喝点豆浆或者是牛奶,豆浆和牛奶本身是没有解酒功能的,它们的作用是让我们喝酒时不至于空腹。喝酒时不能太快太急,酒精吸收过快,对肝脏伤害比较大。
      酒后补救
      喝酒不多时,要在家休息,多喝水,或者喝一些苹果醋等醋类饮料。如果感觉肝部隐隐作痛不舒服,应到医院输液加快酒精的代谢,向医生咨询、诊断,吃一些保肝药。有时喝酒喝到吐,也不用过分担心,酒后呕吐反而会减少肝脏对酒精的吸收,可以保肝。
     
      醒酒药非首选
      不管什么醒酒药,也不管其功效如何神奇,都是有一定副作用的,不能常吃。尤其经常需要应酬的人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不要吃,因为即使你吃药了,酒精还是进入了体内,对肝脏造成伤害。必须喝酒时,也先用别的方法来醒酒。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