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四季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四季食疗 >  > 正文
  • 小大寒间骤降温 衣食住行全方位hold住健康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编辑部 作者:丁丁 时间:2014-08-15 20:27:47
  • 核心提示: 小寒过去一周,大寒来临还差一周,原本是全国范围内享受冬日难得一见灿烂阳光、晒日光浴调抑郁心情的好时节,一道冷空气自北向南,神州大地无不“闻风变色”,几天时间里,

     小寒过去一周,大寒来临还差一周,原本是全国范围内享受冬日难得一见灿烂阳光、晒日光浴调抑郁心情的好时节,一道冷空气自北向南,神州大地无不“闻风变色”,几天时间里,温度呈现三段式的直线垂落,堪称可以发电的温差让网友们纷纷hold不住了。冬日严寒亦可有闲情逸趣,但调养好身体健康才是闲适前提,小编这就教你几招,从衣食住行全面出手,hold住健康没商量!

      穿衣:天冷穿衣有五招,保暖搭配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招:天冷时穿着贴身衣服必须有弹性且紧身,才能隔绝冷空气,同样材质的衣服,合身与宽大者相较,前者必定较后者保暖,而且合身的衣服较能显露曲线,自然较美观。但是合身的衣服必须是吸汗透气者,棉质加上少许弹性纤维是最理想的组合。现在也出现许多特殊材质的内衣,确实保暖许多,而且价格合理,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招:慎选毛衣材质,开丝米毛衣轻暖舒适且不易掉毛,弹性极佳,但是必须干洗处理。此外,毛料勿直接接触皮肤,最好内衬棉杉以免过敏,一般在室内其实穿两件衣服就够了。
      第三招:外套的选择,铺棉夹克或棉袄可平实可华丽,可挡风雨可水洗,怕冷的人穿羽毛衣,爱美的女人穿风衣也很美。
      第四招:围巾及披肩的应用,脖子保暖身子就暖和,如果有一件好的披肩,御寒效果可抵一件大衣,且携带轻便好配色。而围巾可与上衣做搭配,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五招:腿部的保暖,裤袜、紧身牛仔裤加马靴,保暖且安全,天冷的时候,包裹足踝的马靴可以有保护作用,但鞋跟不宜过高,鞋底须加防滑。
      饮食:温热补益食物为佳,适量搭以水果蔬菜
      天气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许多会吃的人士都爱选择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调整自己日常的饮食,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和暖身御寒的目的。
      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
      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多主食及适量温热食物
      首先多吃主食,适当选择产热高和温热性的食物,主要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虾仁、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
      多水果及适量护阴食物
      为使“阴平阳秘”,防治上火,冬季还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中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另外,每天还应补充水果,多吃柚子、苹果等生津类水果,对抵御冬季干燥有好处。
      多蔬菜及增加维生素A
      再者要保证维生素的供给,特别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中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
      摄取蛋氨酸较多的食物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适量增加辛辣御寒食物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中含胡椒碱。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