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药膳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对症饮食 > 正文
  • 饮食防控糖尿病

  • 来源: 作者:丁丁 时间:2014-05-15 22:31:45
  • 核心提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多由素体脾虚,复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诱发。病发后造成肺燥、胃热、肾虚,主要以燥热偏盛、阴津亏虚为病机。针对病因病机可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多由素体脾虚,复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诱发。病发后造成肺燥、胃热、肾虚,主要以燥热偏盛、阴津亏虚为病机。针对病因病机可采取适当的饮食调护。

      五谷为养

      要想阻断诱发糖尿病的饮食因素,就必须保持传统的饮食结构。即《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冲,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只有兼而取之,合理调配,入腹之食物才能起到滋养机体的作用,而不是“害则成疾”。

      谨和五味

      五味即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五味对五脏有特定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强壮身体。而五味偏嗜,久则会引起相应脏气偏盛偏衰,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粗细结合

      主食要五谷相杂,粗细结合。患者往往发病前过食精米、精面,忽视粗粮的保健作用。病发后唯恐加重病情,又过分追求粗粮,忽视细粮滋补脾气之用。这样不仅不利于保养脾胃之气,同样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寒温适宜

      寒温一方面指食物入腹时的温度要适宜。适宜的温度是胰岛素发挥最佳生理作用的一个条件,过热或过凉都会直接影响胰岛素正常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有效控制血糖。另一方面指食物的寒热属性,也要相互调和。消渴以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为主,应适当食用寒凉之品以泻热保津,如芹菜、绿豆、西瓜等。尽量避免过食温燥之品,如羊肉、狗肉、鹿制品、花椒、辣椒、茴香等。

      饮食有节

      定时进食: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使脾胃有张有弛,协调配合,食物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与输布。如果食无定时,则会使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可致血糖增高。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对消渴病患者来说,三餐要做到“早餐早,中餐好,晚餐少”。有资料认为早晨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至早餐后仍以不同的分泌速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夜间从18时左右维持相对低的基础量。所以早餐早可防发生低血糖,晚餐少可防血糖在夜间过高,中餐好可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又不至于使血糖过高。

      定量进食:《内经》“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也”,讲的是过饥的害处。《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是过饱的弊端。中医认为饮食过量,脾胃负担过重,食物积于肠胃,日久损脾伤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易于转变为消渴病。由此看来过饥和过饱都不利于控制血糖,稳定病情,是故饮食当定量,不可过饥或过饱。

      情志调畅

      《灵枢》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肤,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是故“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此必须要调摄精神,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宜忌

      糖尿病发生后,针对燥热阴亏的病机特点,应尽量多食性凉而降糖之品,如绿豆、苦瓜、黄瓜、南瓜、鳝鱼等。

      糖尿病患者应禁烟戒酒,因为吸烟可使火毒内熏,饮酒则内生湿热,二者均有辛温燥烈之弊端,能伤津耗液。饮酒还会打乱和干扰饮食控制计划,对糖尿病患者实属不利。此外,还应避免过多食用甜薯、土豆、藕、山药等淀粉含量高的根茎类食品。如有并发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等,则应忌食鱼、虾、蟹、竹笋、猪头肉、公鸡肉等荤腥发物。

      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可以达到的。药物的治疗效果还有赖于患者对自身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与饮食习惯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内容。通过合理得当的饮食管理,可以明显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有利于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作用,还可以使肥胖患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只有长期合理地坚持饮食疗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这也是预防和控制病情反复、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