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小儿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百病食疗方 > 小儿科 > 小儿厌食 > 正文
  • 小儿异食癖的饮食疗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8-18 10:11:00
  • 核心提示:病方主治
    小儿厌食
    有些小儿,特别喜食煤渣、土块、烟头、火柴、毛发、纸张、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异食癖或称嗜异症。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

    病方主治
    小儿厌食

    有些小儿,特别喜食煤渣、土块、烟头、火柴、毛发、纸张、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异食癖或称嗜异症。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不正常有关。开始是因为无人照顾,擅自取食异物,日久形成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目前多认为是由于体内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引起。当体内缺铁时,小儿有颊粘膜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和行为异常;缺锌时舌粘膜上味蕾细胞更新减慢,味觉的敏锐度下降,还可使嗅觉功能减退。以上原因均可使小儿出现食欲低下,异食癖。嗜异癖小儿常同时伴有疲乏、腹痛、呕吐、面黄肌瘦、便秘、营养不良等。对本病的治疗除补充铁剂、锌剂外,还应加强对患儿的照顾,改善营养失调,制作美味食品,引导孩子做有兴趣的游戏,以减少小儿单独活动的机会,使小儿逐渐消除嗜异习惯。

    本病属中医疳症积滞厌食症范畴,多为乳食积滞,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所为,当以健脾益胃、消食导滞为治。中医辨证食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l积滞伤脾型:主要表现为异食癖伴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或食则呕吐,手足心热,烦燥易怒,口干,夜寐不宁。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黄浊如米泔,舌苔浊腻,脉滑细。当以消积理脾为治,可选用:

    山楂山药汁:山楂lOg,山药30g,白糖适量。将山楂、山药水煎取汁,白糖调味代饮料服用,每日1剂。连续5”7剂。

    白术内金饼:枳壳、白术、鸡内金各等量。将三者炒后共研细未备用。每取10g。与麦面混匀,制作饼烙食或煎炸服食,每日1^2次。连续5~7天。

    山楂内金饼:鸡内金5g,山楂10g,小麦面50g。调味品适量。将鸡内金、山楂研为细末,与麦面加清水适量,再加入食盐调匀成稀糊状备用;锅中放植物油适量滑锅后,放入内金山楂面糊,摊匀,煎至两面呈金黄色时即可,每日1剂,作午或晚餐服食,连续5~7天。

    芝麻小麦饼:鸡内金、黑芝麻各5g,小麦面50g。调味品适量。将鸡内金研为细末,与麦面、黑芝麻加清水适量,再加入食盐调匀成稀糊状备用;锅中放植物油适量滑锅后,放入内金芝麻面糊,摊匀,煎至两面呈金黄色时即可,每日1剂,作午或晚餐服食,连续5~7天。

    赤豆内金散:赤小豆30g,鸡内金10g。将内金烘干,研未;赤小豆洗净,加水煮至八成熟时,下内金粉,续煮至豆熟,每日1剂,作早餐服食,连续5~7天。

    2虫积伤脾型:主要表现为异食癖伴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时或腹痛,疼痛位于肚脐周围,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蛔虫卵。舌淡苔薄,脉细弱。当以健脾消食杀虫为治,可选用:

    槟榔粥:槟榔10g,大米30g,冰糖适量。将槟榔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3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苦楝皮粥:.苦楝根白皮、lOg(鲜者30g),大米30g,冰糖适量。将苦楝根皮水煎取汁,加大米、冰糖煮粥服食,视驱虫情况,隔5~7天可再服1次。

    花椒粥:花椒5~10g,大米30g。将花椒研为细末备用。先取大米煮粥,待粥熟时,调入花椒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

    白术猪肚粥:槟榔10g,白术30g。猪肚150g、大米100g,调味品适量。将猪肚洗净,切块,与槟榔、白术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猪肚熟后,去渣取汁,加大米煮粥服食,猪肚可取出调味佐餐服食,连续3”5天。

    椒醋粥:花椒2g,食醋适量,大米50g。将花椒研为细末备用。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花椒粉、食醋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

    3脾虚气弱型:主要表现为异食癖伴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枯瘦,发结如穗,精神萎糜,目光无彩,纳呆厌食,睡卧露睛,脘腹胀满,或有低热,大便完谷不化。尿如米泔,舌质淡红,唇淡苔腻,脉濡细而滑,指纹淡紫。当以益气健脾消积为治,可选用:

    党参茶:党参10g,炒米30g,红糖适量。将党参、炒米同放锅内,加清水4碗煎至1碗半,去渣取汁。红糖调味代饮料服用,隔日1剂,连续4~5剂。

    山药粥:山药、瘦肉、大米各50g,葱白1茎。生姜2片,食盐少许。将山药去皮,洗净;瘦肉洗净,两者同剁为碎末。先取大米煮沸后,调入山药瘦肉末,待熟时纳入葱花,姜米、食盐、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5~7天。

    参芪炖乳鸽:党参、黄芪、炒麦芽,炒谷芽各lOg。乳鸽1只。将乳鸽去毛杂,诸药布包。同放炖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服食,31剂,连续5~7剂。

    山药莲米散:山药、莲米、炒苡米、山楂、芡实、北沙参、炒白扁豆各35g,焦麦芽、茯苓各26g。炒白术17g,蔗糖适量。上方水煮2次,每次2小时,2液合并,文火浓缩,加蔗糖适量混匀,干燥,每次1~3g,每日3次,开水冲饮。

    白萝卜饼:白萝卜250g,猪瘦肉190g。山药粉、麦面粉各等量,调味品适量。将萝卜洗净,切丝。炒至五成熟,与猪肉同剁细,加葱、姜、椒、盐等拌匀。面粉加清水适量作成面团,压为面皮。以萝卜肉馅为心,面皮为皮,做成夹心小饼,置油锅中烙熟服食,每日1^2次。空腹食用,连续5~7天。

    4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异食癖伴面色觥白,唇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育迟缓,神疲困倦,睡卧露睛,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泄,脉细弱无力,指纹淡。当以益气养血为治。

    鸡肝饼:鸡肝50g,山药、山楂各10g,内金5g,面粉250g。调味品适量。将鸡肝洗净。剁碎。诸药研为细末,加面粉,食盐共混匀做成面饼,锅中放素油适量烧热后,放入鸡肝面饼,煎至两面呈金黄色时取出服食,作早点,佐大米粥食,每日1剂,连续5~7天。

    山药糕:鲜山药200g,鲜扁豆50g,红枣500g。陈皮丝10g,面粉lOOg,食盐适量。将鲜山药去皮,与鲜扁豆同剁烂,而后与红枣肉、陈皮。面粉混匀。加食盐适量调味,如法作糕上笼蒸熟,作早餐服食,每次50~100g,连续5~7天。

    猪脊髓蒸鹌鹑:猪脊髓30g,鹌鹑肉90g。龙眼肉60g,冰糖、桂花,调味品适量。将鹑肉洗净。汆透,切块,放碗中,纳入猪髓及清汤,元肉.冰糖,料酒,葱姜等。上笼蒸烂,洒上桂花即成,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党参糕:党参、茯苓、山药、芡实、炒扁豆、莲米、炒米各240g,炒糯米、炒粳米各7500g,蔗糖适量。将诸药烘干研细过筛;糯米、粳米研细过筛,共混匀,按每lOOg粉米用蔗糖50g的比例和水适量拌匀。压制成糕。干燥即成,每日100~200g,连续5~7天。

    猪骨炖红枣:猪脊骨1具,红枣150g。莲米100g,调味品适量。将猪骨洗净,剁块,大枣去核。与莲米等同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猪骨分离,汤浓时。食盐,味精调味,煮沸,饮汤食肉及枣、莲等,每周2剂,连续3”5周。

    5胃阴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异食癖伴面色萎黄,多饮少食,口燥咽干,倦怠无力,肌肉消瘦,皮肤干躁。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无力。当以滋阴和胃,健脾消食为治,可选用:

    莲藕汤:鲜藕300g,猪大排500g,黄精15g,调味品适量,清汤少许。将鲜藕洗净,去外陂,切条:猪大排洗净,斩如藕条大小,同放碗中,加黄精。葱、姜、椒、盐、米醋、料酒及清汤少许(鸡汤、肉汤、排骨汤均可)。置锅中,武火烧沸后,转文火煨炖约3小时。味精调味服食,每周2剂,连续3~5周。

    枣皮粥:山药60g,枣皮20g,大米50g。将山药、枣皮,大米加清水适量煮粥,每日2剂,连续3~5周。大枣木耳汤:鱼鳔胶lOg,大枣10枚,白木耳15g,冰糖50g。将大枣去核,自木耳发开,择洗干净,同冰糖加清水适量炖熟后,调入捣碎的鱼胶,再煮3~5分钟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清蒸草鱼:山药50g、鲜藕150g。草鱼肉200g。调味品适量。将山药、藕去皮、洗净,切如黄豆大小备用;草鱼洗净。切块;将草鱼块置热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后,下山药、藕及葱、姜、椒、料酒、酱油、米醋及清水适量。文火闷热后,下淀粉及食盐、味精等,翻炒片刻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周。

    莲子百合汤:莲子肉50g,百合50g,红枣6枚,猪瘦肉250g,调味品各适量。莲子肉(红莲不去心)洗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百合、红枣(去核)洗净。瘦肉洗净,切薄片状。将莲子置于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至半熟,再入百合、猪瘦肉和清汤,文火慢煮至快熟烂时,入香油、精盐、酱油,味精、姜葱。煲至烂熟即可,每周2~3剂。

        摘自《食疗与保健》文/胡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