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中医美容基础 > 正文
  • 损美性疾病的病因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3-30 14:44:00
  • 核心提示:  中医学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态反应。因此,正确认识病因,对中医临床各科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二:一是经问诊而获得,即详细询问发病

      中医学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态反应。因此,正确认识病因,对中医临床各科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二:一是经问诊而获得,即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了解可能引起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如情志因素、外伤等;二是“辨证求因”,即以各种病证的症状、体征为依据,经过分析,推求病因。

      致病因素多种多样,造成美容缺陷,引起损美性病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原本无害,但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便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时六气便称为“六淫”。

      1.风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风是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因此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如外感风邪可见头痛、汗出、恶风、鼻塞流涕、咳嗽等;风水为患则头面先肿;风火作祟则牙龈肿痛;风疹发作则皮肤瘙痒等。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及传变迅速的特征。如荨麻疹,表现为周身瘙痒、上下左右走窜不定、此起彼伏,且表证阶段短暂,很快出现肺热之证;又如风疹块的皮肤瘙痒,也是时发时止,发无定处,这些都是风性善行数变的具体表现。

      (3)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 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即风邪常为其他外邪致病的先导。如热疮乃风热相搏,留于肌肤而生;风热外搏,火热郁于孙络,可导致雀斑;风热郁于皮肤,可导致扁平疣;风热客于睑肤,则发为麦粒肿;风寒侵于手、耳、面颊,可致气血凝滞,发生冻疮;风寒湿郁于皮肤,可致发根疏松而脱发;风湿郁于肌肤,可引起湿疹,各种癣疾,浮肿。所以说“百病皆始于风”。《普济方》指出:“夫风邪入于经络,血气凝滞,肌肉弗泽,发为疣目。”而风邪侵于面部皮肤,使津液不行,无以润养肌肤,可致皮肤粗糙皲裂,面生皱纹。肝郁患者,复感风邪,搏于肌肤,则导致黄褐斑、白癜风发生。

      2.寒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为寒邪所伤,失去温煦和气化作用,则可出现热量不足的寒证。如冻疮,便是由于阴寒之邪过盛,损伤人体阳气,失去温煦机体、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而导致的。

      (2)寒性凝滞 人身气血津液之运行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和推动。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凝滞不通,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由于寒凝气滞血瘀还可以在皮里膜外形成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的各种肿块。

      (3)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冬季受冻,则周身蜷缩,手足指趾不但疼痛而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4)水液清白 体内水液包括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痰液稀薄,脓水清稀,疱液清亮等,亦为寒邪致病的特点,如寒性脓疡、慢性瘘道等。

      3.暑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散,伤人则使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则伤津,气随津泄而气耗,且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可致心烦闷乱而不宁。

      (3)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空气中湿度较大,故暑邪为患,常兼挟湿邪。暑湿郁于肌肤可生疮,如黄水疮(即脓疱疮)、暑热疮(夏季皮炎)及疖、痱子等病症。

      4.湿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或居处潮湿,涉水淋雨等,均可使湿邪为患。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感觉。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2)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易伤人体阳气。湿邪内停,致使脏腑经络气机受阻而不得升降。此外,睥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睥,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发为水肿、腹水。

      (3)湿性黏滞湿邪的性质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不爽,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如大肠湿热的下利赤白黏冻,里急后重;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利等。二是病程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如湿疹、臁疮等,难于彻底治愈;三是泛发性,如发生在下颏为燕窝疮”,发生在耳廓为“旋耳疮”,发生在膝肘窝为“四窝风”,发生在小儿为“胎瘕疮”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虽有从上到下无所不凡的特点,但其性趋下,其发病仍以下部症状较为多见,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而臁疮则是发生在下肢的病变。

      5.燥

      燥为秋季主气。秋季空气中缺少水分,自然界呈现秋凉干燥,一片肃杀之象。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致病常损伤津液而表现出一系列干燥征象,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常可导致皮肤脱屑,小如糠秕,大似落叶,如白疵(银屑病)。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开窍于鼻,肺合皮毛。燥邪伤人,自口鼻而入,最易伤肺;肺失宣降,不能输精于皮毛,故皮肤干涩,甚至皮肤皲裂,毛发不荣,可见毛发萎黄、焦枯。

      6.火(热)

      火热邪气致病一般没有特定的季节性,但春夏较为多见。火热为阳盛所生,与温热异名同类。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其他外邪常与热兼挟致病,故[TH:Page]有风热、湿热、燥热、暑热等名称。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属阳,阳主燥动而向上,故火热伤人,除见热象外,还可因火热之邪炎上而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易消耗人体正气,并且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亏损,无以润养肌肤毛发,从而导致面生皱纹,皮肤干燥,瘙痒,脱屑,毛发枯槁无泽,或毛发脱落,面肌膶动,形体消瘦等。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可使皮肤焮红,扪之有灼热感,灼伤脉络,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等。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如火热侵袭,毒火炽盛,发为颜面手足疔疮;肺经火热,上结于面,可致痤疮、酒渣鼻;肠胃火盛,循经上炎,则牙龈红肿疼痛,口臭;肝火上犯,则目赤肿痛等等。

      二、七情内伤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调节范围,便导致疾病的发生,成为致病七情,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七情致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的影响不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睥,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由于五脏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情志所伤除影响相关脏的功能外,还可影响到其他脏,引起该脏的病变。  

      2.七情皆从心而发

      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藏神,主宰人的精神活动,而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的七情都是外界刺激通过人的感官内传于心,由心发出指令,并由其他几脏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成,故言七情由心而发。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睥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3.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怒伤肝,故大怒则肝气逆,面红目赤,眩晕头痛。

      “喜则气缓”,喜伤心,故过喜心气涣散不收而见语无伦次,嘻笑不休,肌肉松弛无力。  

      “悲则气消”,悲忧伤肺,悲忧过度则肺气耗伤,面色苍白,情志抑郁,语声低微气不接续。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伤肾,则怵惕不安,举止失常,二便失禁。

      “思则气结”,思伤脾,思虑太过,而致气机郁结阻滞。睥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而不能养心,心脾两虚而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眼睑浮肿。

      4.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七情导致的身心疾病往往因情志的刺激加重或恶化。这种身心疾病对人体容貌的影响更为明显,久之使人苍老、憔悴,或引发各种损美性疾病。

      三、饮食不节

      饮食是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充足而合理的饮食是滋补先天。培育后天,化生气血,濡养脏腑的物质基础。而饮食不节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1.饥饱失常

      饮食以适量为宜。摄食不足,使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一方面因气血虚而致脏腑失养,肌肤失荣,如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神疲等;另一方面又因气血亏虚而易招致外邪入侵,产生其他病证。暴饮暴食或长期摄食过量,则损伤脾胃,可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或化湿生痰而为肥胖。此外过食肥甘厚味,则易于化生内热,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2.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之物可引起多种肠胃病症,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而见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若进食腐败变质或有毒食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误食毒物可以导致机体中毒,甚或危及生命。

      3.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多食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消瘦等症;若偏食辛温燥热,则可使胃肠积热而生粉刺、口臭、牙龈肿痛、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等症。  

      五味偏嗜《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说明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入内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机能偏盛,久之则损伤内脏,破坏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各种病变。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诌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烟酒偏嗜烟性燥烈,大量吸受损伤肺脏而发咳喘、痰饮,且烟气熏灼可致手指黄染、牙齿焦黄、面色晦暗、口中及身体散发烟气,给人以颓废不振之感。酒性既热且湿,长期过量饮用,则损伤脾胃,湿热留滞胃肠,而见脘腹胀满、胃纳减退、口苦口腻、舌苔厚腻等,或发为疮疡,还可造成严重病变,如酒精中毒性肝病,腹水臌胀。

      四、劳逸损伤

      正常的劳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劳逸相宜,则形体壮实,脏腑协调,气血通畅,精力充沛,身体安康。但过劳或过逸都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1.劳伤

      正常的劳作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利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抵御外邪。过度的劳累,由于超过机体的耐受程度,必将造成劳伤。劳伤致病的特点为:过劳多虚。过劳包括:

      (1)劳力过度是指长期的体力劳动过度,损耗机体之气,积劳成疾。《素问·举痛论》日:“劳则气耗”,说明劳力过度主要损耗机体之气。临床上一般可见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惫、形体消瘦、苍老憔悴等。由于损伤的脏腑之气有不同,因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2)劳神过度指思虑、用脑太过的脑力劳动过度。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脉,藏神,思虑太过则可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可见面色无华、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主要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肾藏精,主封藏,性生活不节,房事过频,则可损伤肾中精气,临床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甚至早衰。

      2.逸伤

      适当的休息对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加健康是必要的,但过分安逸则可使机体受损。逸伤的致病特点为:初期多实,继则由实转虚。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久之而致气虚血虚。如过逸则脾胃呆滞,失其健运,痰浊内生,致使形体肥胖、胸闷脘满、痰多口腻等。若因气的运行不畅而致心气不足,脾气虚弱,继而出现饮食减少、肢体软弱、形浮不实、不耐劳累、动则心悸气短等。若气虚而致血虚者,则面色苍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目眩等。

      五、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烧烫伤、晒伤、冻伤、虫兽伤以及药物及不良化妆品引起的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