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中医美容基础 > 正文
  • 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3-30 14:33:00
  • 核心提示:  (一)五脏  1.心  (1)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即脉为“血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而脉又与心相连,血液

      (一)五脏

      1.心

      (1)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即脉为“血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而脉又与心相连,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这样心脏、脉和血液就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为心所主,所以《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中医学认为,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若血虚少,血脉空虚同样也能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此外,血液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以脉道的通畅作为条件。因此,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表现于面色、脉象、舌色和心胸部感觉几个方面。这是因为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十分丰富;脉搏与心脏的搏动有内在的联系,脉搏是源于心脏的搏动的;心胸部则是心所居之处。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象和缓、均匀而有力,舌色淡红,心胸部无不适的感觉。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形成血行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淡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舌色淡白,心悸怔忡等症,甚至因心血瘀阻而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前区憋闷或刺痛等症。如果心的阳气偏亢则可使血行加速而见面赤、心烦、舌红、脉数等症。

      (2)主神明 心主神明,也称“心主神志”、“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属于神的范围;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如《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意思是说“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由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L-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这也正是人体健美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人体的美,不仅仅是体表器官的美丽和有序的结合,而更有其深层的气质蕴藏其中。人们绝不会视那种貌美而精神萎靡不振者或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者为美,所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影响人体美。如果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便可影响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表现为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还可见反应迟钝、健忘、目光呆滞、精神萎顿,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目光呆滞、精神萎顿自然不是美,而失眠多梦日久也必然影响人体的容貌而致面容憔悴、过早衰老。

      心的主血脉的功能和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全身,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可出现神志的改变,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也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2.肺

      (1)主气,司呼吸《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是说人体一身之气均为肺所主。肺之所以能主一身之气,是由于肺有司呼吸的功能。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清气,排出体内的浊气,而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可实现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清浊之气的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而自然界的清气是由肺所吸入的,肺的司呼吸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气的生成。呼吸均匀和调,则体内浊气能排出,自然界清气能吸入,气的生成来源不致匮乏;若呼吸功能减弱,吸入清气不足,势必影响气的生成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以致诱发其他疾患。肺的司呼吸的功能,又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宣发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自如。若外邪犯肺或痰湿阻肺,或肺气不足、肺阴虚亏而致宣降失常,则必然会影响肺司呼吸的功能,出现咳、痰、喘或“少气不足以息”等症状,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升宣和发散之意,即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发散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肃降,是清肃、下降之意,是指肺气具有向下的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作用。亦体现于三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睥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肺气功能活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很好的肃降;没有很好的肃降也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宣发。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肺的其他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肺气的宣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自如,气血津液布散于周身,汗、尿排泄正常。如果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或“肺气上逆”等病理变化,影响及肺的各种功能而出现咳嗽、喘促、胸闷、尿少、无汗或自汗、水肿等症。此外,痰湿之邪停聚于肺,久则化热,肺内蕴热又可致粉刺、酒渣鼻、热疮等病症。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肺的宣发,水液向上、向外输送,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代谢后的水液变成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肺的肃降,水液向下、向内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继而经肾的蒸腾气化,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减退,便可致水液停聚而生痰饮。  

      (4)朝百脉,主治节 朝,即聚会。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至全身。肺主一身之气,由于肺的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调节,肺有助心行血的功能。在病理上,肺气壅塞可导致心的血脉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等症状。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有辅佐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运行等作用。其中以治理调节气机为关键,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液亦行。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肺通过对气血津液的调节,进而对全身的机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前面已述心藏神,为全身的主宰,称为君主之官;而肺辅助心治理调节全身的气血津液,故称为“相傅之官”,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日:“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理调节不利必将影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而出现各种病变。

      3.睥

      (1)睥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睥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睥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奇病论》也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脾的运化功能,依赖于脾气。运化功能的正常,称作“脾气健运”。脾气健运,其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才能为化生精、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和精微物质,亦才能使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气虚弱,其运化功能低下,则称为“脾失健运”,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等症状。同时,由于不能为气血津液等的生成和机体各部输送足够的营养物质,继而造成气血虚衰、津液不足等全身性的营养障碍,出现精神萎顿、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皮肤粗糙等症状。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际上,脾的运化水谷和水液这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饮液亦经胃的受纳和初步消化,其进一步消化及其转输和布散,同样是靠脾气的运化作用完成的。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出饮入胃后,其精气(津液)由脾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内而灌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肌腠皮毛;其浊者一部分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一部分则经肾下达膀胱而为尿。可见睥在机体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传输的重要作用。若睥气健旺,则水液得以正常代谢,可防止水液在体内潴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反之,睥失健运,则水液在体内停滞不化,形成水湿痰饮,甚至导致水肿。

      (2)主升升,即上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主要体现在升清,即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的升清,是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的,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睥能升清,则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生化有源,机体生命活动旺盛。若脾不升清,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另外,体现于升举。脏腑之间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如脾气不能升举,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3)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睥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作用。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实现的。而睥为气血生化之源,睥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的固摄血液的功能正常,血液即不逸出脉外。  

      反之,脾失健运,睥不统血,便可导致各种出血,如肌衄、便血、尿血、崩漏等。

      4.肝

      (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宣泄、发泄、升发。肝具有疏通发泄全身气、血、津液等,促使其畅达宣泄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调畅气机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这就是说,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便可影响其他脏腑、经络、器官的功能而出现各种病症。

      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属于心理活动范畴,但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和调,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血脉通利,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增强,于是便可保持良好的心态,表现出性格开朗、心情舒畅,便可留驻青春之颜。反之,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使情志不畅而致心情抑郁、多愁善感;或肝的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性情急躁、动辄发怒。这些异常的情志活动,若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久之会对人体的容貌产生影响:或因心情抑郁、愁眉不展而增添面部的皱纹,使人憔悴,加速人体的衰老;或因急躁善怒而面带凶相,毫无美感可言。此外,情志活动也会影响毛发的生长,临床上因情志失和而见脱发、斑秃、白发早生,甚至一夜间黑发皆白者均可见。因此,中医美容学十分重视对肝脏的调理。

      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将水谷精微吸收、转输,将糟粕排出体外,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来概括的。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必须协调才能使饮食物的消化运动正常进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脾升胃降也就得到保障。可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既可影响到脾的运化和升清,又可影响到胃的受纳腐熟和降浊,进而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致气血化生不足。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对于促进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排泄亦具有重要作用。因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均有赖于气的推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证了气机调畅,则血运通畅,水道通利,继而避免形成气滞、血瘀或津液停阻等病变。

      (2)肝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同时肝还可调节血量。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的血液便贮藏于肝;当运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贮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所以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系。如果肝脏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引起血虚,而且也能引起机体许多部分的血液濡养不足而致的病变。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于筋,则动作迟缓,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5.肾

      (1)肾藏精是指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就其来源而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这就是《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睥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虽然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生成来源不同,但都归藏于肾。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即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养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的资助。两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里明确地指出,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在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培养、充养,肾中精气亦逐步充盛,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促进和维持性机能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子产生精子,并有排精现象,女子按期排卵,月经来潮,具备生殖能力而进入青春期。此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少,天癸亦随之减少而至竭尽,生殖能力亦随之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壮年而步入老年。这一段论述,阐明“肾气”的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之本,与人体的容颜、衰老、寿命密切相关。而机体的齿、骨、发的生长状态是观察“肾气”盛衰的外候,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肾中精气不足,在婴幼儿可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出现“五迟”(立迟、行迟、发迟、语迟、齿迟)、“五软”(头颈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等。在青壮年除可表现为生殖机能低下外,还可引起面容憔悴、皱纹横生、齿槁齿脱、头发脱落、白发早生等一系列早衰之症。故在中医美容学中,肾中精气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对于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体内津液的输布,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布散全身的。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尿液、汗液排出体外。这是多个脏腑功能协作配合的结果。但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起主要作用,即肺的宣降和脾的运化都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特别是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更是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即可引起关门不利,小便排泄障碍而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又可引起关门失约的小便清长,尿量明显增多等的病理现象。

      (3)主纳气纳,即固摄、受纳。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人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才能保持其有一定的深度,才能维持其正常。因此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称为“肾不纳气”,则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

      (二)六腑  

      1.胆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贮藏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若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生成充足、排泄畅达,睥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则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或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或出现黄疸。

      2.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指接受和容纳。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饮食入口,经过食管,由胃接受和容纳,所以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人体气血的化生都离不开饮食物,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饮食物在胃中,经过胃气和胃津的作用,初步消化成食糜,以便传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称作“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物由胃受纳,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才能将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化为气血津液输送至全身。胃的通降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3.小肠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这是指小肠具有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使之在小肠内有相当时间的停留,并通过其“化物”功能对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使水谷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将经过小肠消化过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

      小肠的功能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出现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见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4.大肠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5.膀胱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排尿。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即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于肾的固摄,若肾气不固则膀胱不约,可见遗尿,甚至小便失禁。膀胱的排尿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若气化失司则膀胱不利,可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6.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睥和肾等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三焦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水液的运行全赖气的推动,而气又依附于血和津液。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