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中医美容基础 > 正文
  • 阴阳学说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3-30 14:28:00
  • 核心提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这一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这一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既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美容学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阴阳的基本特征和概念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古人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因此阴阳便被引伸为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气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即以自然现象而言,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以人体而言,则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属于阳;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属于阴。

      由此可见,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里需要明确:运用阴阳的概念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相对事物或现象才具有意义。而且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①相互关联的事物,其中对立的一方改变,阴阳的属性也随之改变;②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③阴阳是无限可分的,阴阳中仍有阴阳可分。因此,《素问·阴阳离合论》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用阴阳属性来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并用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来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说。其内容包括如下。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种对立着的双方必然要相互抑制约束对方。寒凉与温热,即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温热可以驱散寒凉,而寒凉又可降低温热,这便是阴阳的相互制约。就人体的生理机能而言,机能之亢奋为阳,抑制为阴,两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并非平静的、各不相关的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方。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如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资生,因此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医贯·阴阳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或阳通过制约对方达到平衡,然而阴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而是在一定限度、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以四时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便是“阴阳消长”的过程,四季的温热寒凉在消长中维持其平衡。这种由于阴和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使得阴精平和,阳气固秘,即取得统一达到的动态平衡,便称为“阴平阳秘”。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相互转化,一般多发生在事物发展变化的“极”的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从四季气候变迁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就是向寒凉转化的起点;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就是向温热转化的起点。昼夜的更迭、天地云雨的变化,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无不体现着阴阳的相互转化。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几个不同角度来阐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对于指导人们认识自然界、认识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美容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中医美容学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而言,则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如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

      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都有阴阳可分,都包含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如以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体现着阴阳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生理功能是以体内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基础的功能是不存在的;而生理活动一方面消耗着物质,另一方面又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的贮藏。人体物质与功能的关系,就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并借此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人体的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必须经常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才能维持各项正常的生理活动,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医美容学对于人体颜面、须发、躯体、四肢等全身的美化,亦正是以阴阳的协调平衡为基础。因此,阴平阳秘,不仅是中医审美的标准,也是机体生理功能协调的一种表现,更是中医美容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既然中医学把阴阳的相对协调、和谐视作健美的标志,那么损美性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变化过程便是与某些原因所导致的阴阳失调紧密相关。阴阳失调则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及其发展机理的高度概括,这自然便也成为中医损美性疾病的主要病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又是相互制约的,两者始终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所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一方的偏盛或偏衰而发生疾病。那么,进一步分析,造成阴阳失调使得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虽然很多、很复杂,但都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与邪气都可以根据阴阳的特性来区别各自的属性,而正邪斗争的结果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因此也就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这里正气是指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抗病、康复能力,又常简称为“正”。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又简称为“邪”。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亦有阴邪和阳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湿之邪便为阴邪,而风、暑、热火、燥为阳邪。人体的正气不足,常导致阴阳偏衰,如阴液不足而致阴虚,阳气不足而致阳虚;而邪气亢盛,又常导致阴阳的偏盛,或为阴盛,或为阳盛。总之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皆可用阴阳的消长失调,即偏盛偏衰概括地加以说明。因此,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复杂,其机理不外阴阳的失调。

      4.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均万变不离其宗,对于疾病的诊断,古人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为辨证的总纲 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但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方法。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八纲之中阴阳又是统率其他六纲之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既可区分四诊中的一个具体脉症,又可概括整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故在临床辨证中,分清了阴阳,便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正是“纲举目张”。

      (2)损美性疾病的阴阳属性 中医区分症状或体征的阴阳属性,一般多从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着手。损美性病变多以局部疾患为所苦,这些病症往往是全身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功能失调的一种反应,或者说是一种征兆,而此时全身脏腑失调并不一定十分突出,故中医美容医师对损美局部阴阳属性的辨别尤为重要。其辨证要点如下: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的属阳;慢性发作的属阴。

      皮肤颜色 红活燃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皮肤温度 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肿形高度 肿胀形式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肿胀范围 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肿胀硬度 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疼痛感觉 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脓液稀稠 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脓液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病程长短 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5.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恢复阴  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若阴或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没有构成虚损时,即可采用“损  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胜  则寒,属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两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  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其原则为“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而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不能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而应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此外,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所以对阴阳偏衰的治疗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如治疗因气虚而造成的损美性病变时,在益气药中应适当加以补血之品,因阳无阴则无以化;而治疗由血虚所致的病变时,在补血药中也应适当加以益气之品,因阴无阳则无以生。

      (2)归纳药物性能药性有寒热温凉,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有酸苦甘辛咸,则酸、  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药物作用趋势有升降浮沉,则沉降属阴,升浮属阳。因此,治疗疾  病应首先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便可纠正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