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中医美容基础 > 正文
  •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3-30 13:57:00
  • 核心提示: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现分述如下。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现分述如下。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此,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一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所组成,而这种组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有机结合实现的。这便为有机整体的统一性奠定了组织学基础。五脏代表整个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归属于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各个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即在组织结构上,中医学突出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整个脏腑组织发挥各自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即每个脏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又有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便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病症的病理变化机制时也注重整体,着眼于分析局部病变所反映的整体病理状态及局部病变对整体的影响,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情况统一起来考虑,即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盛衰有关。

      由于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决定了诊察病人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对病症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治疗。如五脏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舌相联系,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因此中医舌诊便作为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正如《临症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这便是由舌象反映的人体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关系。

      整体观念融贯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治疗用药也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对于局部病变,主张从整体出发加以调治。如眼目的病变很多,而肝和目的关系十分密切,“肝开窍于目”,故临床治疗眼部疾患,常常从调肝着手而获疗效。又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有着内在联系(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来治疗口舌糜烂等病症。此外,还有病生于左边的可以通过治右边来取效,病属于阳的可以着重治阴以获愈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体现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

      综上所述,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个基本观点。

      这一观点运用于中医美容学中,可知人体的颜面五官、须发爪甲、肌肤四肢等体表组织均为整体中的一部分,并分属于五大功能系统中的某一系统。因此,在生理上均受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的调节和制约。

      人体局部、体表的外貌美是以全身、内在的和谐与健康为前提的。在病理上,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必然要反映于外而影响人体的健美;反之,各种损美性病变,一般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失调。在对损美性病变的诊断上,通过对其部位的分析,可知其属何经何脏何腑,并据“察其外,以知其内”的诊断方法,判断邪正盛衰、脏腑虚实。

      正是基于人体组织结构的内外关联、生理上的分工合作、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不仅要注重局部的病变,更要重视对机体整体的调整。这也是损美性疾病不仅可进行局部外治,而且可采用内治法、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的机理所在。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对人与自然界的这种统一性,《内经》给予了高度概括:“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那么,人对自然界无论是生理的适应性,还是病理的反应性,都必然有其征象表现于外,于是便可反映为:或是体健貌美,或是出现各种损美性疾病。

      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对机能活动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机能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机能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然而能影响人体美的不外乎季节气候和昼夜晨昏的变化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

      (1)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气候在四时气候变化中存在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变化规律。

      在四时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影响下,生物表现出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生理适应性变化。人亦不例外,人体的机能活动也与季节气候的变化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汗液的排泄又有助于调节体温,以适应自然环境;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而多尿。这便提示我们在春夏季使用护肤品及化妆品时应选择通透性好的,否则郁闭汗孔,汗液排泄不畅,郁而为患;而秋冬季由于阳气的潜藏,对肌肤的温养作用减弱,故又应选用一些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这种脉象的沉浮变化,也是机体受四时更替的影响,在气血方面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反应。另外,人们发现,一年四季中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生长速度不一,春夏身高的增长速度明显较秋冬为快,这正是人体与自然界春生夏长相适应的结果。因此,欲求健美增高之人,切莫忽略生长期中的春夏时节,届时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和睡眠。此外,对于斑秃的治疗,春夏亦是最佳时节。自然界春夏季节阳气旺盛,人体亦然。由于阳气的推动、激发作用,自然界方显春生夏长之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体毛发不仅是以精血作为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肾中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这便是肾阳的作用。春夏季节人体之阳得自然界阳气之资助而旺盛,故毛发的生机旺盛。

      在四时的气候变化中,由于每一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一些损美性病变也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H晒疮多春末夏初发生,黄褐斑多春夏加重;而手足皲裂及冻疮则好发于寒冷的冬季等等。

      (2)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昼夜的阴阳变化也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古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的寒温变化并没有四季那样明显,但长期以来的规律性更替,使人体的机能也产生了类似的节律性变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如《内经》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表、夜间多趋于里的现象,反映了人体在昼夜阴阳的自然变化中存在着适应性的自我调节变化,人的生活规律也应与之相适应,白日劳作,夜晚休息。反之,对人体生理活动会造成不良影响,久则影响健康。正如我们所常见的,长期夜间劳作之人眼眶黑陷,面色无华,甚则憔悴衰老。

      (3)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如我国东南方的气候较热,且多潮湿,其民腠理多疏稀,皮肤多细腻,体格多瘦削;而西北方的气候较寒冷,多干燥,其民腠理多致密,皮肤多粗糙,体格偏壮实。这是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受环境的长期影响,逐渐在机能方面表现出的适应性变化。一旦易地居处,环境突然变化,许多人初期都会感觉不适应,甚至患病。如南方人初到北方会感到口、咽、鼻及皮肤干燥,而北方人初到南方易生痤疮、痈疖等,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人便可适应。

      2.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人生活在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人体身心机能上的某些差异。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通过对人精神情志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也就是说社会和生活的安宁是健康、健美的必要条件。反之,恶劣的生活环境,美容便无从谈起;而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往往使人迅速衰老,甚则一夜之间头发花白或斑秃;另外,长期生活在不和谐的环境中,造成心理的压抑和精神的抑郁,也会使人看上去憔悴衰老,有损容貌。因此,社会环境与人体的统一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分析外在环境和内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它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有审辨、辨别、分辨之意;证,指证候、证据,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是否正确,取决于辨证是否准确;而辨证论治的效果又可检测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两者在诊治过程中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因此,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除病痛的过程。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既强调辨证,又注重辨病。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引导人们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应看到一种病常可体现出多种不同的“证”,又需注意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又可以出现类同的“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根据辨证的结果,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如黧黑斑,可表现为气滞血瘀证,又可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前者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疏肝活血汤加减治疗,后者则用滋阴补肾之六味地黄丸治疗。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例如粉刺和酒渣鼻是不同的病,但两者均有肺胃蕴热之证型,对此便可采用相同的清泻肺胃实热之法,临床可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取决于“证”的性质。相同的证,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证,提示其本质特点不同,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故有“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说法。

      由于“证”实质上代表着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特点,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键在于病机的异同。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机理和不同的本质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治疗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所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