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美容塑身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容塑身 > 常见碍容性疾病 > 正文
  • 面 瘫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14-02-09 09:31:00
  • 核心提示:面瘫中医称口眼歪斜,西医又称面神经炎,系指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细菌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此病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多为

    面瘫中医称口眼歪斜,西医又称面神经炎,系指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细菌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此病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多为一侧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其中春、秋二季更为多发季节。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属于中络为病,但真正的中风所致面瘫为中枢性面瘫,与本病并非同一疾病。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不足,络脉空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风寒、风热之邪侵袭是外在条件。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耳部阳明、少阳之脉,以致气滞血瘀,气血痹阻于经络,经络瘀滞,筋肉失养,纵缓不收而致面瘫。  

      现代医学对本病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二)临床表现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突出表现。

      1.症状:通常是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受风寒或上感病史,往往在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或进食时,食物存积于齿龈间,闭眼、皱眉不能,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轻度疼痛,面部有木僵感及出汗减少。

      当病变部位较高,面神经受损在茎乳突孔以上而影响鼓索神经时,尚有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如镫背肌分支的部位遭受损害,则尚有味觉损害和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则患侧外耳道可能出现疱疹,并有剧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迟钝。如累及经过膝状神经节的岩大神经时,则有病侧的泪液分泌减少,病侧面部的出汗障碍。    

      2.体征: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皱额、蹙眉均不能,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示齿、鼓腮、噘嘴、吹口哨均不能,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或有听力减退。在耳廓、外耳道、鼓膜等处可见疱疹,乳突处常有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多为正常。

      ②脑脊液: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 

      ③X线检查:颅底平片内耳道不扩大。

      4.并发症:面神经麻痹如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时,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功。

      (三)治疗方法  

      1.内治

      (1)辨证论治

      ①急性期多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治宜疏风散寒,活血通络。方宗牵正散加味:白附子10g,白僵蚕12g,全蝎6g,蜈蚣3条,防风15g,地龙15g,川芎10g。头晕、头胀、面赤、易怒加天麻、钩藤各12g熄风通络;有表证加荆芥、防风、苏叶等散风祛邪;有寒者加细辛、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有瘀血之象酌加红花、赤芍等活血通络。

      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气血瘀阻证,治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方宗当归补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黄芪30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5g,生地30g,红花10g,地龙12g,全蝎6g,僵蚕l29。兼寒者加羌活10g,细辛3g,天麻10g,钩藤12g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出现苔黄、脉数等热象时,酌加夏枯草15g,黄芩15g清肝胆热。

      (2)成药验方

      ①蜈蚣、全蝎、僵蚕,其量为1:2:3,焙干研末,每服2g,日服3次。  

      ②大活络丹,每服1丸,日服2次。

      (3)西药

      ①激素:强的松,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急性期短期应用,用药7~10天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停药,总疗程用药2~3周。亦可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7~10天,后改口服。 

      ②水杨酸钠,每次0.3~0.6g,每日3次。

      ③阿斯匹林口服每次0.5~1.0g,每日3次。

      ④B族维生素: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每天l次,口服每次20m9,每天3次。维生素 B12100~300µg肌肉注射,每天1次。

      ⑤地巴唑口服,每次10mg,每天3次。

      ⑥新斯的明,口服,每次15mg,每日3次。  

      2.外治

      (1)鳝鱼血:割断鳝鱼头或尾,取血涂于患侧。  

      (2)蓖麻子捣烂,左斜贴右,右斜贴左。

      (3)皂角(去皮)1509研末,以陈醋调膏敷地仓、颊车穴。干后即换。

      (4)马钱子外敷:以生马钱子(质黑或黄黑者)温水中浸泡7天后取出。每枚切成6薄片敷贴在患侧口角,每天换l次,至病愈为止。

      (5)番蜜膏(引自《四川中医》85年第3期):番木鳖500g,加水3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筛为细粉,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用法: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厚约0.2cm,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

      3.针灸

      (1)针刺法:取患侧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太冲、牵正穴。如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透鱼腰。每次取用5~6个穴位,面部穴位直刺或斜刺1~1.6cm,留针15分钟左右,留针期间行针2~3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艾灸法:用隔姜灸法,即取新鲜生姜切0.2cm厚的姜片,上用针刺数孔,将艾柱置于姜片上点燃,在患侧的阳白、颊车、地仓、颧髂及四肢双侧的合谷、足三里穴,每穴施灸3~5壮,出现局部灼烫时,将姜片提起片刻再放下,反复几次,直至艾柱全部烧完。每晚卧前施灸1次。  

      (3)耳压法:取面颊区、眼、口、皮质下、肾上腺等穴。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上述穴上,平时用手按压耳穴,两耳交替进行,3~5天更换1次。

      (4)针罐法:用梅花针叩刺患侧面部太阳、阳白、四白、牵正等穴,使局部微有渗血,用最小号口径为2cm左右的火罐吸拔5-10分钟,隔日1次。适用于病变中期,面部有板滞感者。  

      (5)穴贴法:取患侧下关穴,用马钱子粉一二分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穴上,隔2~3天更换1次。    

      (6)穴位注射法:以5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0.5~0.75mg、硫酸阿托品0.2mg和50%葡萄糖1~3ml,注入患者患侧翳风穴,每日1次。

      4.按摩

      推揉面穴:患侧仰卧,术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阳白、太阳、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等穴往返操作3~5遍,然后用大鱼际或指腹揉按上述各穴,先患侧后健侧,往返操作3~5遍。每晚卧前1次。

      (四)护理及预后

    1.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避免风寒侵袭,冬天外出时宜戴口罩。

      2.患侧眼闭不全,易引起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3~5次,睡前涂抗菌素眼药霄。

      3.本病发后1周,病情仍未稳定,此时不可用强烈的手法如强刺激针刺和重按摩,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4.患病后宜多食含维生素B的食品和水果,如花生、香菇、大豆、芹菜、鹌鹑蛋、麦片、猪肝、玉米、蛋黄、猪肾等,每晚吃梨、香蕉、菠萝、核桃、樱桃等水果适量。

      5.患者两手掌互擦至热后,按于面部,同时由目下至下颌,再经耳前到前额,如此抹颜面,每次10~15圈。用力均匀揉和,至局部发热为度,这种自我按摩对病变康复有利。

      6.本病预后: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7%)可复发。约80%病例在2-3月内.恢复,在发病后二星期作面神经的电兴奋性测验,轻症病例多无变性反应,经2~3星期后即开始恢复,于1~2月内可完全恢复;呈部分变性反应者,需3~6月恢复;若两个月后仍有完全变性反应者,则恢复缓慢(需1年以上)或者不能恢复。倘患者在6个月以上尚未恢复,则日后完全恢复正常的希望不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