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寻医问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寻医问药 > 不孕不育 > 正文
  • 浅谈血精治疗“四原则”

  • 来源:唐汉寻医问药 作者:唐汉 时间:2013-10-16 11:34:45
  • 核心提示:   ■血精的定义

      血精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性交时射出红色精液。血精分两类:肉眼能察觉颜色异常的也叫“肉眼血精”,此外更多的情况
      ■血精的定义

      血精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性交时射出红色精液。血精分两类:肉眼能察觉颜色异常的也叫“肉眼血精”,此外更多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出异常,但借助显微镜检,在精液可发现有少量的红细胞,这就属于“镜下血精”。

      血精产生过程:精液中的血液,究竟来自何处呢?无非是精子运行途径的某个组织部位发生了病变,如出血、炎症,甚至也可能长了肿瘤。由于精液的组成成分中除了体积很少的精子之外,主要来自精囊腺,其次是前列腺。从解剖结构上看,精囊腺、前列腺、后尿道三者是互相交通的,炎症很容易从其中之一向其他两处蔓延。另外,精囊腺壁很薄,一旦充血后,布满血管的囊壁就很容易出血。所以,血精最常见的原因首先是精囊腺炎,其次是前列腺炎及后尿道炎或后尿道充血等症。也可因邻近的其他器官炎症蔓延而引起精囊腺壁发炎、肿胀、充血和出血。一般来说,30岁以下的血精症中至少有70%是由炎症引起。

      ■血精背后隐藏的秘密

      1、部分血精,可能是性交过程中,某些组织因急剧充血和机械性碰撞出现微细小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对这种血精不必惊慌,只要暂停房事一二周就能完全恢复。

      2、而因各种感染和炎症如精囊炎、前列腺炎所致的出血,其特点多半是时好时坏,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3、若血精持续存在并不断加剧,则不能排除肿瘤作怪的可能性。

      4、个别患者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的广泛性出血倾向,很可能是全身血液系统出血性疾患,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而不会是局部病变的后果。

      5、其他病因包括:结核、精囊腺囊肿、精囊腺肿瘤、前列腺癌、肝硬化门脉高压、外伤、尿路梗阻、前列腺肥大等。

      ■血精与不育

      精囊炎转为慢性后,会引起继发性输精管阻塞,射精管管口水肿阻塞,导致只有射精动作但无精液排出的“干性射精”。这就是血精引起不育的机制。引起不育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精囊腺炎时精浆成分的改变,细菌吞食精浆中的营养成分,争夺氧气,排出毒素和代谢产物,无疑使精子面临极为不利的环境,生育力下降;炎症时精浆酸性物质增加,使精液的pH值由平时适于精子存活的偏碱性的7.2-8.9,下降至精子最低存活要求的6-6.5以下,精子当然会早夭而失去生育力;炎症时因为精浆内存在大量细胞、大量白细胞,还可能夹杂脓液,粘稠度会显著增加,射出的精液也不易液化,精子无法运动而不能长驱直入宫颈。炎症时精浆的体积太少,不利于精子存活。

      另外,如果射精管长期阻塞,还有可能像输精管结扎一样,在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问题就更加复杂化了。

      ■血精治疗“四原则”

      1、治疗原发性疾病。如果引发血精的原发性疾病久治不愈,血液存在于精液当中,将影响精液质量和精子功能;同时,如原发病治疗不理想,也导致全身状况下降,性功能减退,生育力降低,这样势必发展为男性不育症。所以,对于血精现象应及早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2、选对疗法。血精治疗的方法很多,还可以采用理疗、中医药治疗,并发后尿道炎时可行后尿道药液灌注疗法。关于是要对症治疗、及时治疗,有针对性地治疗。只要方法得当,治疗起来并不难,愈后不会影响房事和生育力。

      3、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中医在治疗血精方面,有许多仿偏方、验方,疗效较好。北京同济医院男性不育科学科带头人李翠英作为中医药博士,在利用中医治疗血精方面,拥有独特的手段,疗效明显。

      4、不可忽视食疗的好处。在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日常饮食中可常食用具有滋阴、清热、利湿及凉血止血的食物,如鸭肉、赤豆、荸荠、冬瓜、鲜藕、荠菜、莲子、大枣、薏米、生地黄、茯苓、山药、鲜鱼、鲜茅根等,并可选用合适的药膳进行调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