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治未病理论 > 正文
  • 中医如何“治未病"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2-10 09:11:00
  • 核心提示:1.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

    1.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
    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洽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
    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
        2.中医药学应当为“治未病”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在西方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并存的医疗环境下,中医“治未病”如何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呢?从应用角度考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其一,中医养生学拥有“治未病”的广阔天地。随着我
    国社会的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由于“疾病”的范畴相对扩大,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因此,对于那些“疾病前”症状或证候群(在这里指的是患者本人主诉有各种不适或痛苦的自觉症状,但是医生在临床检查中却暂时难以发现明确的病因、器质性病理变化或客观的疾病指标,因而难以确诊)给予及时、有效的纠正或调理;以及帮助吸烟人群戒烟或肥胖人群减肥等以减少或降低潜在致病因素的影响等等,都可以归纳到“治未病”的范畴。这些针对“未病”的治疗,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病痛或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对于预防和控制潜在“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也会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考虑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诊疗的特色,以及中药、针灸治疗的相对安全性,我们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中医在“未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精神、心理因素和饮食不节、运动不足、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机体的影响是一个由量变逐渐积累、发展到质变的过程。以精神调养和饮食、运动疗法为重点内容的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病情,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更有助于减少或降低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
        其二,中医体质学开辟“治未病”的美好前景。“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一些体质偏颇的人,可能没有什么疾病,但平时工作能力差、生活质量低,容易诱发各种类型疾病,可以通过中医中药的调整,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和疲惫状态。有些人越来越胖而体质却越来越差。常见才40岁上下的人,体重已严重超标,自觉倦怠乏力,头痛脑涨,口苦恶心,无精打采,胸痛气短,汗出气喘,若经全面体检常提示血脂高,血黏度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肪肝等。从体质辨识看,这种人属于典型的痰湿体质,如果不及时调整和纠正,很容易患上胸痹、中风、消渴等病证。其实,“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昵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洽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temp.changyan--]
  • 图片
  • 视频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