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研究新动态 > 正文
  •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中医养生产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作者:周旭文 何富乐 时间:2013-10-21 14:43:00
  • 核心提示: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未来疾病防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未来疾病防治中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不断完善中医养生体系,促进养生产业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和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在战略上可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现就此讨论如下。
    1治未病理论的渊源及其对养生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最早从医学的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的典籍是《内经》,其中治未病的思想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养生实践活动。“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日:“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均论述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针刺预防,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现代中医养生学者大都主张从最能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三个层面着手:“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以期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养生产业大都基于这三个层面而拓展至多元化的发展:一是体现“未病先防”、以防为主的;二是具有“防微杜渐”功能、防治结合的;三是针对“既病防变”、着重康复治疗的。因此,治未病学术理论是中医养生体系的核心理论,治未病思想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和摄生养生活动,也是中医养生产业发展壮大的深厚基石。
    2  中医养生产业发展基于治未病理论的支撑
        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从文化视角便可见,养生的理念已经广泛覆盖到网络、影视、书籍、绘画、音乐、体育等众多领域;从实业角度显示,养生的理念已深入融进食品、保健品、药品、生活用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制造等诸多行业。其实体一般包括:养生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及其营销企业、服务企业和教育机构。有的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和品牌效应,成功地在中医养生论基础上加以研究、挖掘、提高、创新,倡导正确的养生方法,提供有效的养生载体而福祉百姓。以下一些支点的挖掘和建设发展,正逐渐形成了诸项中医养生支柱产业。
    2.1  顺应天时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理念已引起中医养生产业的重视。除了各类媒体和健康管理机构大力宣传的以四季的分类保健养生为主题的健康生活方式外,各种根据季节特征的养生载体层出不穷,如组织四季养生度假、植树活动、重阳登高,乡村休闲农家乐、时令水果蔬菜采摘游和山川海滨游览观光活动,使用时令养生生活用品等等。冬令膏方、夏治冬病三伏贴、冬至腊八粥、夏令清凉茶、端午熏香避邪等习俗和效果都得到了民众的认可。许多健康管理组织也定期推出顺天应时的服务项目。
    2.2食疗调养
        “药补不如食补”、“药食两用”理念正在主导着信奉“民以食为天”的民众。中医养生产业更是被看好其发展前景。除了养生学家,还有更多的营养学家、医学家、媒体人、企业家等等,都热衷于倡导健康科学饮食养生。我国首个药膳制作规范标准《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于2010年出台,已经具备了完善药膳、茶疗等食疗成品的制作和销售产业链。出版业推崇养生饮食文化书刊,餐饮业大打食疗药膳养生旗号,电视广播养生堂收视率颇高,《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各地,美誉世界,直面大众的各种中医食疗指导活动方兴未艾,受到民众的普遍青睐。
    2.3  生活节制
        目前在生活节制方面我国主要依靠加强宣传和管理教育,并体现在法律法规之中。如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晚婚晚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打击嫖娼卖淫,制裁“包二奶”;实施戒烟措施,严禁酒驾等等。尤其是通过宣传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和谐社区、五好家庭等活动,积极倡导健康行为规范,促进个人养生理念的形成、传承正确的养生方法,培育节制有度的生活方式。养生产业还关注到房事养生之潜在市场,各种性保健、性卫生产品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愉悦心志、畅通气机、平衡阴阳、预防性病及保护后代的作用。诸如“亚当夏娃专营店”、“性福门”的经营场所也已城乡皆有。
    2.4  调节情志
        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娱乐养生法的各种载体上,其内容包括音乐养生、弈棋养生、书法养生、绘画养生、旅游养生、赏植花木养生、户外垂钓养生及跳舞养生法等等。学校也大都设立了心理辅导课程。近年来养生旅游业、心理咨询业、民情热线类服务等不断得到了发展,让人们接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嘉年华游乐、品质生活、缓解压力等新的概念,十分有助于促进心态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2.5  适量运动
        养生运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应着眼于内练筋骨、调整气血、协调脏腑、安神定志、简便易行。虽然健身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更要传承好运动养生法的主要门派,如华佗的五禽戏、张三丰的太极拳、南宋的八段锦及佛教禅宗中的易筋经等等。现在从传统的运动项目演绎出许多各具特色的运动方式,如健身操、颈椎操、眼保健操、美容操、腰腿操、排舞等等,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值得教学推广、学习探究和发展。
    2.6健康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健康管理产业应运而生。这是在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策略、手段和方法,对群体健康状况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朝阳产业。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涵盖中医体质辨识、西医体检、常规养生(生活方式、食疗、运动、心理)指导、阳性体征或指标解释、防病治病指导建议、咨询后续服务、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历年滚动式跟进服务等等。这种创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将会对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品质带来多重的益处。
    3  中医养生产业需要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问题和攻克难题
        在中医养生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瓶颈和困难,许多反映在面上的问题,应当立足深层次视角来谋划解决。近年来,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到研究学者,比较注意对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从构建大中医养生健康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连接和携同发展的举措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对中医药现代化和数字化领域多年探索实践的案例分析,勾勒出中医养生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中医药保健食品的标准化问题,各个产业链中的药食品安全问题,研发、生产、销售、监督检查各个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效能协调问题等等。在瞄准养生市场的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发中,还应当加强注意宣传其应按照中医八纲原则准确进补、以通为补,尽可能采用药食两用之品,补不壅塞、泻不伤正,因人施药,增强脏腑功能,从而发挥药物的正性保健养生作用。
        现今的全民健身养生活动,各地大都以民间团体组织为主,更多的是居民们约定成俗,自发自教自学。产业化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缺失和资源不足,如养生运动规范化多媒体教学有待进一步普及,生态园和野外拓展训练基地开发和建设问题,老年人运动的防护器材问题,学校、体育馆公共设施设备对外开放及管理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新生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中医药及相关专业人员外,还应有市场运作良好的健康管理产业加盟,就可以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运营,涌现出更多创新的载体、更好的经济实惠和有效而安全可靠的产品。
        多元媒体进军养生领域,逐渐形成了有利于中医药养生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如官方专业养生网站、民间养生网站、养生博客和大批的微博、微信粉丝;养生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的百家讲台、养生堂、名医馆等栏目及中医药科普养生大讲堂等等。医院文化载体还充分发挥了普及宣教中医养生文化的专业引导作用,都深受大众的喜爱。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中难免存在良莠混杂、精华与糟泊并存的资讯。因此,一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强专业化、法制化管理,另一方面还需民众学会去伪存真,尤其是网民应寻求官方网站、专业博客的资讯,防止封建迷信等非科学、伪科学的邪道谬论愚弄百姓,祸害民生健康。
    4  结语
        综上所述,治未病理论对完善中医养生产业的构建、推进健康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深度挖掘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不断挖掘、创造、推广、使用有明确效果的、贴近生活又简便低廉的科学养生方法和产品,有助于引领和促进符合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养生产业健康发展,引领养生潮流走向世界,为进一步保障人类生存质量和延长自然寿命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