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已病防变 > 正文
  • 高血压患者应该怎么吃

  • 来源: 作者:杨振华 时间:2015-10-14 10:51:56
  • 核心提示: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据2001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患病人群超过1.6亿,高血压严重危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由于高血压的患病率非常高,一旦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据2001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患病人群超过1.6亿,高血压严重危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由于高血压的患病率非常高,一旦确诊,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物来维持,除了一部分遗传因素以外,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盐饮食、肥胖、过少的体力活动以及吸烟饮酒等都是引起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确诊后的高血压患者如果不能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给自身和家庭造成伤害。因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患者所急需做的事情,对此,营养师给出以下建议:

    1、高血压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量

    钠盐是促进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钠盐摄入越多,血压升高的程度越明显。生活中限制盐的摄入是控制血压最为有效的手段。限盐的本质是限制钠离子的摄入,防止钠离子摄入过多,造成血液容量过多而增加对于血管壁的压力。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日用盐量最好控制在6克以内,建议使用限盐勺,以便精确控制。

    相对于看得见的食盐,含有钠离子过高的食品更应该引起重视。这些隐形盐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比如酱油、咸菜、面条等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东西,以及话梅、方便面等零食,甚至连我们经常喝的甜饮料,也含有会促进血压升高的钠离子。所以饮食清淡是控制高血压的第一要务。

    我们可以在日常炒菜时采用起锅时放盐的方式,减少钠盐的摄入。如果平时口味较重,可以炒菜时加点醋,增强盐的咸味,多使用蒸、煮、炖,少使用煎、炸、烤等烹调方式。

    2、高血压患者要多吃蔬菜、水果

    如果仅患有高血压,并没有其他并发疾病,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多吃蔬菜,其中颜色丰富的蔬菜至少要占一半的量。水果也要多吃。研究报道表明,素食者的高血压水平通常低于其他人群,所以,注意荤素的合理搭配尤为重要。

    新鲜的果蔬中富含钾离子和镁离子,这两种成分可以促进肾脏排出钠离子,减少钠离子在体内的过多保存而引起的水在体内过多存留,因此可以起到辅助降压效果。深色蔬菜含有的镁离子和钾离子相对较多,因此效果更加明显。当然,这种方式仅限于因为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对于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效果不明显。

    3、高血压患者要少吃高能量食物,杜绝甜饮料

    甜饮料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现在各种形式的广告,给高糖、高能量的含糖饮料穿上了华丽的外衣。但不推荐大家过度饮用甜饮料,因为饮料中含糖量非常高,一般一瓶500ml的饮料,含糖量在50g左右,已经超过了精制糖最新的推荐摄入量一倍,极易引起龋齿、痛风及骨质疏松等病症的发生。

    甜饮料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讲,更是雪上加霜。肥胖是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而饮料中的糖,会在人体内分解产生能量,加剧身体肥胖的程度,肥胖通过增加全身血管床面积和心脏负担,引起胰岛素抵抗,而造成血压升高,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其他高能量的食物,也应该控制摄入量,比如油炸食品、各种糕点等。同时,我们也要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

    4、限制饮酒可以降低血压水平

    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特有的酒文化,虽然适量饮酒可以降低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当摄入酒精量超过40ml/d时,喝酒的量和血压水平成正比,大量饮酒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是非饮酒者的5~7倍,而且大量饮酒还可以减弱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所以为了控制酒精对于血压水平的影响,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控制每日饮酒量。一般建议控制在30ml/d,大约相当于啤酒一瓶,或40度的白酒2两。

    除了以上建议,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自身重视起来,要坚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戒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医嘱、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等方式,尤其要保持思想重视。做到这些,血压就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