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未病先防 > 正文
  • 论张仲景的针刺法属治未病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李宇铭 时间:2012-05-12 09:20:00
  • 核心提示: 在仲景书中,有少数应用针刺治病的条文,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具体论述针刺治病(不包括误治、灸法)的条文共约l7条,究竟张仲景在何种情况下用汤药?何种情况下用针刺?逐一分析原文,可发现针刺均是用在“治未
       在仲景书中,有少数应用针刺治病的条文,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具体论述针刺治病(不包括误治、灸法)的条文共约l7条,究竟张仲景在何种情况下用汤药?何种情况下用针刺?逐一分析原文,可发现针刺均是用在“治未病”,就是在病情尚浅时,或能因势利导使病自愈,属于有病早治、预防传变的思想。明确指出针刺用在“治未病”的,是在《金匮要略》第一篇,在第l条讨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后,紧接第2条即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本条说的“四肢才觉重滞”,即是前文“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的具体表现,在此时及早医治,可以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是已病防传。
    逐一分析仲景书中各条针刺的条文,可发现张仲景运用针刺法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针刺治浅病
        上文将“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四类并排,当中的“导引、吐纳、膏摩”在现代的角度来看,可理解为养生的方法,多用在未病或浅病的情况下,可知张仲景把针灸理解为一种相对简便的疗法,用在病初浅的阶段。《伤寒论》8条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条明显指出针刺的目的,是以防传变,用在病情尚浅的阶段。《伤寒论}24条说“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条针刺的目的,是疏解表郁,治疗服桂枝汤后的烦而不解。另一方面,参看后文25、26条,假若没有进行针刺而继续使用桂枝汤,使表气郁滞加重,可出现各种变证,如大汗出、脉洪大;或若形似疟,一日再发;或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甚至如后文的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均可以见烦。由于病情加重,则不一定能以桂枝汤治疗,因此,在“烦”初起、病浅之时,即用针刺治之,是有病早治的思想,假若病更深一层,则针刺亦不能解。
        《金匮要略》四篇l条说“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脉“弦紧”是同类脉象,均是感受寒邪所致,若“脉弦而紧”则寒邪在表,如《金匮要略》十篇l7条与十四篇9条均说“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即感受寒邪,使卫阳之气不行,又如《伤寒论》113条说“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文中说“形作伤寒”,就是说实际上并非伤寒,假如真是伤寒的话,当见弦紧之脉。本条将“发汗”与“针灸”法并列,可知针灸亦能宣散在表之邪,用在病位浅表之证。再者,疟疾发作有时,在发作之前即用针灸治之,亦有治未病思想。
        《金匮要略》六篇l条说“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溘,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此条相较于后一条,血痹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明显是病情较浅,因素体偏虚而“加被微风”,感受风寒,因而在表之经络不通,故只需以针刺通行阳气则愈。
    2针刺治乘传  针刺亦用在五脏相乘病证的初浅阶段,以防疾病传变。 《伤寒论》108条说“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日纵,刺期门”,此条见“腹满、谵语”,属于中焦脾胃之证,可是从脉象上看,按《辨脉法》“脉浮而紧者,名日弦也”,脉浮紧即是属于肝病之脉,从脉证比较,可知“腹满、谵语”的成因是“肝乘脾”所致,即木乘土,与《金匮要略》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思想相符,可是这里并非“当先实脾”,由于脾病已经显露,其因在肝,因此先针刺期门,以治肝病。 再看《伤寒论》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日横,刺期门”,此条与前条相近,亦有肝乘脾之象的“腹满”,同见“大渴欲饮水”的阳明胃热之象,还见其他表证,病情除有肝乘脾之外,还加上了肝乘肺,故此日“横”,是横逆放纵之意。从这两条病情比较,可知若l08条肝病乘脾的病情日益发展,肝病加重,可继而乘脾犯肺,因此l08条刺期门的意思,也是已病防传。到了109条仍继续用刺期门,是因为病的核心没有转变,因此仍用此法治之。
        《伤寒论》142条说“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本条“并病”是指有先后之分,先病太阳,后病少阳,由于刚传人少阳,即以针刺治之,或有自愈之机,如前文第八条“针足阳明”的情况相约,而且这里还用到“肺俞”与“肝俞”,明显考虑到“肝乘肺”的关系。再看《伤寒论》l71条“太阳、少阳并
    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亦属此例。若病情较,如在172条的“太阳与少阳合病”,则需要用汤药治疗。
        《金匮要略》二十篇11条说“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此条虽然说是“心气实”,但从其证所见的“腹满”、“腰以下重”,则与“肾着”中的“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相近,差别只在小便利与不利。肾着与《伤寒论》l09条所说的“横”病机理相约,是肾气虚,阳虚寒盛,肾气停滞而干犯中焦脾气,属水乘土之证。因此,《金匮要略》此条的病机,亦是肾气乘脾,故说“太阴当养不养”,是肾不能养脾;可是又因“妇人伤胎”,肾气受伤,所以出现小便不利,故此针刺关元以通下焦肾气;由于肾更进一步乘心,是水乘火,针刺劳宫以泻心气。本条所用的针刺治法,亦是在五脏相乘之间作考虑,若能使“小便微利”,则肾气不乘心脾而自愈。
    3针刺助下血 在仲景书中,多次使用针刺以助下血,属于因势利导的方法。
        《伤寒论》143条说“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本条在《金匮要略》二十二篇3条亦有类似条文),本证用刺期门的方法来治病,与前108条的“肝乘脾”之证相约,是由于肝血郁滞,热入血室,因而刺之。比较后面144条,同样是热入血室,可是却用小柴胡汤而不用针刺之法,是因为两者病情有轻重之别,后者是“其血必结……发作有时”,病情相对较重,因此用刺期门的治法,有早治防变的思想。仔细比较两条,143条是“经水适来”,而l44条则是“经水适断”,l43条用针刺治疗,实际上是因势利导,随着经水来潮、下血之际,正是自愈的好机会,再参看l45条亦是热入血室而“经水适来”,可是却强调“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正是指经水得下则血室之热能自愈,而l43条证情相对145条较重,l45单见“谵语”,143更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是气血不畅,病更深一层,因此配上针刺期门以疏散肝气,能助血室之热得以自下,故说“随其实而取之”,意思即是随月经来潮时血室充实而下,因而配合针刺泻法。到了144条因“经水适来”,则无下血自愈之机,故此不能用单用针刺治法,而需改用汤药。
        另在《伤寒论))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写之,溅然汗出则愈”(在《金匮要略》二十二篇4条亦有类似条文),本条与上述刺期门治热入血室之机理相同,只是其来路不同,前条是妇人病,而本条则是阳明病,男女均可得,而同样是由于有“下血”之机,因此亦以刺期门的方法,随着下焦血的充实而下行之际,针刺以泻其热。假若不在下血之势,则不能用刺期门之法,如后一条217条的“汗出谵语”,需要改用大承气汤强行攻下。还有在《伤寒论》308条说“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这需要与前条作比较,307条说“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Et,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8条证情相对简单,由于病在少阴,属于下焦阳虚寒盛,此时见下利而便脓血,代表脓血在下焦,亦可像前文热入血室之理,以针刺因势利导,使脓血下行则愈。307条的病情相对更深一层,除了下利便脓血外,更见腹痛、小便不利,因此不能单以针刺治法,而改用汤药治之。
    4结语
        综合全文,张仲景运用针刺法在于三大类病情,分别是预防传变、治疗相乘病证以及因势利导而助下血,三者均属于病证的初浅阶段,体现了针刺目的为治未病中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思想。
        张仲景并非所有病证皆可运用针刺,未有见张仲景在病情深重时针刺的记载,若病证已经进一步深入则选用汤药。这符合中医理论“汤者荡也”,取汤剂能荡涤脏腑之意,是故
    仲景书中仍以讨论汤药“治已病”为主要目的,治未病的内容则相对较少。
        在《黄帝内经》中主要以针灸为治疗方法,及至《伤寒杂病论》则以汤药为主,在治法思想与治疗手段皆有演变发展,明确张仲景对于针刺法运用的思想,对于理解两书学术思想的异同,以及对于临床应用针刺的时机把握皆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