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未病先防 > 正文
  • 感冒预防法

  • 来源:《长寿》 作者:宋若水 时间:2012-03-16 08:21:00
  • 核心提示:一 中西医对感冒的认识
    对于感冒.中西医的认识是不同的。
    从中医的角度说,“感冒”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北宋名医杨士赢的{4--斋直指方•诸风》,其《伤风方论》中说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
    一  中西医对感冒的认识
        对于感冒.中西医的认识是不同的。
        从中医的角度说,“感冒”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北宋名医杨士赢的{4--斋直指方•诸风》,其《伤风方论》中说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第一次明确记载了感冒的大体症状及如何用药。需要说明的是,古医典籍中“感冒”这个词用得比较少,说到这种病症的时候往往以“伤风”“伤寒”“风邪”等所代替。
        中医认为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恶风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情轻者称“伤风”,病情重者,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的,称为“时行感冒”。本病发病机理是外邪侵犯肺卫所致,一般都有肺卫表证.因而初起治法,以解表散邪为主。如虚者感冒,屡感屡发,正气愈虚.邪气留恋,治则又当扶正与祛邪兼顾。
        西医认为感冒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状病毒和鼻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病毒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并传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受凉、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烟酒过度、全身性疾病及鼻部本身的慢性疾病等,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就容易诱发、感染感冒。感冒发作后会继发细菌感染。即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加重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
        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①普通感冒是鼻、鼻咽、咽喉等上呼吸道的急性炎症,起病较急。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干痒或灼热感及打喷嚏、鼻塞等;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一般经5~7天痊愈。常统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最多见:常呈散发性,偶可造成流行。②流行性感冒是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与直接接触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常易造成大范围甚至世界性大流行。由于流感这种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是患过流感的人,当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仍然会受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一般在冬春季流行的机会较多.每次可能有20%左右的人会被传染,
    二  感冒可能引起怕并发症
        俗话说“感冒是百病之源”。感冒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它可能会引发细菌感染,如不及时医治,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故老年人不能忽视。
        1.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鼻炎、气管炎。
        2.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即鼻和咽部的炎症,如果未得到控制,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并可导致哮喘、肺心病的复发。
        3.病毒性心肌炎。因感冒病毒侵犯心肌所致。
        4.病毒性脑膜炎。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脑膜炎双球菌就会由呼吸道进入血液,而后到达颅内,引起脑膜发生炎症性改变。
        5.肾炎。在免疫力低下、又是过敏体质的感冒患者中。链球菌会下行到肾脏.引起肾脏弥漫性病变。
        6.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当人体发生感冒后,其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链球菌。造成全身或局部关节病变。
    三 中医对感冒的分类及用药
        虽同属感冒,从中医学上看。病因不同,症状有异,故治法也不同。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寒包火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五种类型(亦有分四型的。不含寒包火感冒。本文从五种说)。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1.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原则。病人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等药物治疗。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风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物。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汗.有很多方法可致汗出,如洗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双层被子、喝姜糖水等等。
        2.风热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
    发热重、痰液黏稠呈黄色、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便秘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解热消炎胶囊、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丸)、羚翘感冒片等药物治疗。风热型感冒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等药物。
        3.寒包火感冒。。属内热外寒型感冒,兼有风寒型感冒和风热型感冒症状,表现为流清涕、大便干燥、咽部红肿、发热、喉痛、面红、舌苔黄等。治疗以解表清里、宣肺疏风为原则。可以服银翘解毒片(丸)、莲花清瘟胶囊等药物。
        4。暑湿型感冒。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病人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片(丸)等药物治疗。
        5.时行感冒。病人的症状与风热感冒症状相似.但症状较风热感冒重。病人可表现为突然畏寒、高热、头痛、怕冷、寒战、头痛剧烈、全身酸痛、疲乏无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等,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病症。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透表为主。病人可选用解热消炎胶囊、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风通圣丸、重感灵片、重感片等药物治疗。如果单用银翘解毒片(丸)、强力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或牛黄解毒片等药物治疗.则疗效较差。时行感冒极易传播,且危险性强,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
        总之.感冒病人应根据自身的病情特点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否则会影响疗效.延误病情。
    四 如何选用抗感冒西药
        目前,治疗感冒的药物有数十种,常用的有康泰克、康得(重感冒配方)、复方阿司匹林、速效伤风胶囊、快克、感冒通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复方阿司匹林和康泰克。一般感冒药8小时服用一次(不是通常理解的早、中、晚,含昼夜)。
        复方阿司匹林的抗感冒效果良好,其多种剂型也给患者服用带来方便,尤其是其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普通消费者使用。
        康泰克具有缓释作用,一次服用,可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保持l2个小时的稳定状态。因此,康泰克只需早、晚各一粒即可。
        普通感冒,一般七天可自愈,不需用抗生素,但对于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婴幼儿患者,如病程3天不愈,或咽炎、扁桃体炎明显,体温和白细胞增高时,可考虑选用抗生素。
    五 预防感冒的好方法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感冒最有力的武器。
        1.戒除烟酒。吸烟和大量饮酒都容易降低免疫力,因此,戒除烟酒将是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
        2.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是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老年人应该保持每天8小时睡眠。
        3.营养均衡。一日三餐,合理搭配.不偏食,食物不单调,营养均衡,便不容易感冒。
        4.加强锻炼。平时应注意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便可有效预防感冒。
        5.冷水洗脸。此法一般从夏季开始.秋冬不辍,以增强适当性。每日早晚坚持用冷水洗脸,这样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耐寒能力,从而预防感冒的发生。
        6.盐水漱口。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更应注意盐水漱口,此时,仰头含漱使盐水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7。热水泡脚。每晚用较热的水f温度以热到不能忍受为止)泡脚l5分钟,要注意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发红,才可预防感冒。
        8.注意冷暖。当人体受凉时.最容易染患感冒。因此,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
        9.多喝水。每天最少喝2 500毫升水.以清除体内的“垃圾”,减少致病因素。
        10.流感发生时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公共场所是感冒病毒迅速传播的地方.老年人体质较弱,故此时最好不去。
        1 1.洗鼻。鼻腔内存有大量吸附的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等,平时注意经常用盐水冲洗鼻腔,可将鼻腔中的有害物洗出,可极大降低感冒发生的概率。
        12.按摩鼻翼。用双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指端(任用一指)按摩鼻翼两侧的鼻道、迎香、鼻流等穴,以局部红、热为度。此法可改善鼻部血液循环,将感冒病毒及其有害的代谢物排出体外。
        13.经常开窗换气。秋、冬、春三季,要注意勤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夏季使用空调注意温度不要过低,也不要时间过长,还要注意经常开窗透透气。
    六 感冒简易疗法
        轻度感冒,有时无须用药,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便可缓解或治愈。
        1.吹热风疗法。用电吹风对准感冒患者口、鼻吹热风,每天数次,每次吹五分钟,感冒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
        2.呼吸蒸汽疗法。在大口茶杯中,装入开水一杯,面部俯于其上。对着袅袅上升的热蒸汽,作深呼吸运动,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此法可使上呼吸道湿润,对防治感冒特别是感冒初期效果较好。
        3.刮痧疗法。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柱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胭窝,如呕吐者加刮胸部。可促使感冒早愈。
    4.艾灸疗法。用普通药艾条点燃,对准肺、内鼻、肾上腺、感冒点穴位.距之2厘米处熏灸,以患者感觉到有舒服的温热感为度,一般需5~l0分钟。每日二次。十次为一疗程。
        5。熏洗疗法。取荆芥、防风、独活、羌活、生姜各9克,白芷、柴胡、前胡各12克,煎汤熏洗头面部,先熏后洗。每日二次。
        6.按摩疗法。选风池、合谷、外关、大椎、太阳等穴。将两手拇指指腹放在两侧风池穴处,由轻渐重按揉1~2分钟: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从大椎穴处分别向风池穴处摩擦l0~20遍.以局部发热为度;再交换着在合谷、外关穴处分别按揉半分钟:最后按摩两侧太阳穴,一般按揉一二分钟即可。可加速感冒痊愈。
    七 感冒食疗方若干
        有些感冒用食疗方法就可能治愈。现列举若干方法如下:
        1.风寒感冒:①橘皮饮。取鲜橘皮30克或干橘皮15克,力ffTk750毫升,煎至500毫升,加白糖适量饮用。②大蒜红糖饮。取大蒜、生姜各l5克,切片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加适量红糖,临睡前服用。③白菜根汤。取大白菜根3棵洗净切片,加大葱根3根,煎汤500毫升,加白糖少许趁热服下。或取白菜根250克,加白萝卜60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食菜喝汤。④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l0克切片,加水2 000毫升,煎至1 000毫升,用食盐调味后分次饮服。
        2.风热感冒:①梨水。生梨一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隔水蒸服,适用于风热咳嗽。②橄榄芦根茶。橄榄4只,芦根30克,加水l 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后饮服。③黄花红糖茶。取黄花、红糖各30克,加水煎服。④萝卜饮。白萝卜250克,洗净切片,加水750毫升煎至500毫升,加白糖少许,趁热服用一半,30分钟后再服余下一半。
    八 应对感冒存在的误区
        感冒虽然人人熟知,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它。通常所见到的应对感冒有五大误区。
        1.乱吃抗生素。调查显示,接近三成的人感冒后,动不动就吃抗生素,而多以先锋类、头孢类和大环类为主。须知,抗生素药物对细菌性感冒有作用,对病毒性感冒则没有什么作用,而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盲目服用抗生素药对病毒性感冒不仅毫无作用,还会导致耐药性,损害脏器。
        2。硬扛着不去医院。由于感冒是种自限性疾病,对一些人来说,如果能够忍受头疼、发烧、流鼻涕等确实是感冒引起的症状.“扛”上几天的确能自愈,但久拖不治却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心肌炎、肾炎等,故老年人得了感冒则万万“扛”不得。因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如有症状不及时治疗,极易诱发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3.随便乱输液。没有数据表明,输液后能让感冒好得更快。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带来的风险比口服药大,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拒绝去医院,也不要完全拒绝输液。那么,什么情况应去医院呢?专家提醒,感冒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则应去医院治疗:一是感冒症状持续一周以上不见缓解;二是使用对症药后症状依然没有减轻,比如发烧时吃了退烧药后依然高烧不退;三是脏器出现问题,如吐黄痰等。
        4.感冒期间仍坚持锻炼。刚感冒,趁着难受还不明显,去打球、跑步,痛痛快快出身大汗,让感冒的症状减轻一些。这可不是什么治疗感冒的“偏方”,运动的结果只能像抱薪救火一样,让小感冒变成大病。同时,运动后机体代谢会相对旺盛些.这样大量消耗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加重感冒的程度。所以,感冒期间最好停止锻炼,多休息。
        5.认为感冒药、中药都是安全的。事实上治感冒中药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临床上就曾有使用速效伤风胶囊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服用康得感冒片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服用感冒通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导致多脏器出血而死亡等报道。特别是抗感冒中药注射剂。其安全性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中就有死亡的例证。因此,治疗感冒的中药、中药注射剂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