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未病先防 > 正文
  • 老年人要想保持精神愉悦,乐观开朗,应该做到以下“三忘”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2-13 09:54:00
  • 核心提示: 老年人要想保持精神愉悦,乐观开朗,应该做到以下“三忘”: 一是忘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老人应该忘却由于生理年龄和体力减退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和意志消沉,而继
      老年人要想保持精神愉悦,乐观开朗,应该做到以下三忘

        一是忘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老人应该忘却由于生理年龄和体力减退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和意志消沉,而继续保持进取精神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传统养生法中强调的“意念青春”的精髓所在。

        二是忘病:忘病不等于不要积极去诊病、治病,而是不要被疾病所吓倒,更不能丧失战胜疾病的意志和决心。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直接或间接和社会、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几乎占到80%以上。然而,奇迹只可能发生在那些精神上没有被疾病压垮的老人身上。

    三是忘忧: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的各种活动和所处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遇到各种困难或挫折。但是,只要老人在精神上成熟,就会超脱这些伤害,善于把任何的“伤害”变成为一次性损失,否则,它就会从心理上继续伤害你。

        药物治疗,祛病延年益寿。中医对抗衰老早有认识,《黄帝内经》中就有抗衰老的精辟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药是中医用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武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其中列为“上品”的有一百多种。被列为上品的中药,为无毒、有强健身体作用的“补药”。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医又不断发现新的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这里选取部分经中西医都证实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做简要介绍。

        人参:《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兴奋造向系统功能等作用。

      三七: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

    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苷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刺五加:《本草纲目》称之久服轻身耐老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现代研究发现,刺五加有抗衰老、抗疲劳(其抗疲劳作用比人参皂苷还强)、强壮作用,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且有抗菌消炎和一定的抗癌作用。

        灵芝:《神农本草经》认为,灵芝能补肝气,安精魂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现代研究证实,灵芝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都有调节作用,具有调节免疫,清除自由基,平衡代谢等功能,直接影响人体衰老进程。

        枸杞子:《神农本草经》称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汇言》赞之“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枸杞子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且有抗动脉硬化,降低血

    “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糖,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

    功效。

      何首乌:《开宝本草》称之现代研究发现,何首乌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有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功能。何首乌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黄芪: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还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适量运动,加强体育锻炼。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机体机能。加强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调整偏颇体质的目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前,运动锻炼就已经成为强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后汉名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不同的禽兽的动作,根据意守的部位不同,达到强壮五脏不同脏器的作用。

        做好健身运动是实现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老年人健身运动,必须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进行科学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体育锻炼。所谓运动处方,其完整概念可以概括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

    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人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和频率,并应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进行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由于年迈体衰多病,老年人健身运动起点强度应以轻度活动即低能量运动为主。根据美国研究结果,长期坚持低能量运动的中老年人较不参加或偶尔参加剧烈运动的人,死亡率降低2.5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减少35%,说明低能量运动也有良好的健身效果。运动时间每天可一次或几次相加在30分钟以上。轻度运动有余力者可以过渡到中度,身体健康者也可以直接从中度运动开始,至于剧烈运动应列为禁忌。

        老年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呢?由于生理心理文化素质各异,老年人健身运动类型应灵活多样, 注重康乐。打太极拳、扭秧歌、跳老年迪斯科、打门球、做体操均可。步行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根据瑞典Fraedin等研究,70岁以上老年人坚持每天步行30分钟者,在男性对骨盐含量、肺功能和上楼梯能力,在女性对肌力和上楼梯速度方面,都有明显好处。

        另外,运动锻炼还要讲究科学性。一些常规的运动习惯不一定科学,比如人们习惯于清晨运动,但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兴奋性也较高,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以及猝死也多发生在早晨6时至中午12时,因此应尽量选择下午或晚上活动为妥。如在清晨健身,运动量应尽量小一些。中国有句古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事实上,饭后百步走并不科学,宜慎重行事。吃饭特别是吃饱饭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者,是一种负荷,对老年人更是如此。科学研究证明,在餐后60分钟血压由139mmHg下降到129mmHg,中度运动后有些人出现了体位性低血压,说明餐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因此,老年人应该避免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两个小时内进行运动锻炼。

        维持体力活动的保健效果有赖于坚持健身。一般停练几周以后这种效果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必须坚持锻炼,至于在酷暑严寒季节,可以暂时停练。

        起居有常,顺应生物钟。中医学认为,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随着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昼夜节律等自然规律而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人的生命活动都是 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展开的。如人情绪、体力、智力等都有一定盛衰变化周期。《灵枢·本神》强调:“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即是告诉我们只有顺从人体的生物钟调理起居,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睡眠、休息,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顺应四时,悉心调护,才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起居规律,能保养神气,使人体

    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否则,起居失调,恣意妄行,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导致脏腑功能损害,精神不振,适应能力减退,体质下降,早衰或产生疾病。对年老体弱者为害更甚。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也。”

    说:“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现代医学也认为,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有规律的生活起居,能使人体建立起各种定时的条件反射,使机体各系统处在最佳状态。例如,定时就餐,可使消化液的分泌、胃肠道平 滑肌的蠕动等都能在条件反射的动力定型中达到最理想的程度。相反,长期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功

    能失调,体质下降。现今有些人起居作息无规律,饮食劳作无定时,常使人体生物钟节律紊乱,导致或诱发各种疾病,如失眠、便秘、溃疡病、胃肠病、心脑血管病、神经衰弱、颈椎病,甚至猝死等。

        人越到老年,生物钟节律越固定,顺应性越差。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自认为健康的老人,出差旅游劳累猝发心肌梗死或猝死;而一些体弱多病者,因生活规律,反而会有颐养天年之福。因此,老年人更应作息规律,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使气血调畅,营卫通达,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