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人体健康自检自查全知道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自测 > 人体健康自检自查全知道 > 耳部 > 正文
  • 现代人日常保健耳穴诊断与治疗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08 14:10:41
  • 核心提示:现代人日常保健耳穴诊断与治疗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是一种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乏、常有情绪烦恼和心理生理症状的神经性障碍。体力或脑力劳动超负

    现代人日常保健耳穴诊断与治疗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是一种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乏、常有情绪烦恼和心理生理症状的神经性障碍。体力或脑力劳动超负荷,以及失恋、夫妻不和、上下级及同事间关系紧张、意外打击、高考落榜等都容易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产生神经衰弱。
    ●典型症状
        易兴奋、易激惹;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头痛、部位不固定;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噩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心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继发性疑病观念;不存在相应的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
    ●中医辨证分型
        神经衰弱属中医学的“郁病”、  “失眠”、  “虚劳”、  “心悸”等范畴,中医辨证一般分为肝郁气滞型、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型、肾阳虚型及胃失和降型。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在心穴区可见及圆形褶皱;枕或垂前穴区可见及点状或片状白色;肾穴区可见及点、片状白色。
        耳穴触诊在枕、额等穴区,可摸到条索状物,对耳屏边缘可触及增生软骨。
       耳穴压痛法或电测法在心、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枕等穴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随其症状的不同还可触压及或探及相应的敏感点。
     20141208142057.jpg
    ●简易耳穴疗法
        主穴取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随证配穴:心肾不交型者,配加肝、肾穴;肝郁气滞型者,配加肝、三焦穴;心气虚型者,配加肝、胰胆、交感穴;心脾两虚型者,配加脾、小肠穴;肾阳虚型者,配加内生殖器、内分泌、艇角、肾穴;胃失和降型者,配加脾、胃、三焦、交感穴。
     20141208142152.jpg
        每次主穴均取,配穴根据临床症状选取2~3穴。每次选单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对准敏感点压丸。
        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每日自行按压每个耳穴3~4次,每3~5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常导致发病,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和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典型症状
        胃肠功能紊乱分为胃神经官能症和肠神经官能症,一般起病比较缓慢,症状复杂,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病程多缠绵日久,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胃神经官能症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咽部异物感,两胁和胃脘部胀闷、串痛,胃内无以言状的不适感,无饥饿感、或时而食欲旺盛,时而无食欲、胃内上冲上逆,打嗝、口干、口苦,胸闷、喜欢出长气,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每遇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
     20141208142239.jpg
        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肠易激惹综合征。以肠道症状为主,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左下腹痛时可扪及条索状肿物,腹痛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腹痛常伴有腹胀、排便不畅感或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可稀可干等症状。以往称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情绪性腹泻等。
    ●耳诊一点通
         20141208142723.jpg
        耳穴望诊在相应部位可见及阳性反应,如咽部异物感在咽喉穴;反酸、嗳气、剑突下灼热感在食管穴;呕吐在胃穴、贲门穴;厌食在脾穴;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在大肠穴;喜欢出长气、情绪变化诱发的在肝穴等,可见及点、片状白色改变。有的患者在消化道区域可见有较多的白色脱屑。
        耳穴压痛法或电测法在相应部位、心、皮质下、交感、神门等穴区,常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主穴取神门、交感、皮质下、心穴;配穴取肝、肾上腺、枕、胰胆、脾穴。采用耳穴压丸法,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选取主、配穴各2~3穴。每次取单侧耳穴,每隔2~3日换贴另一侧耳穴,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相隔7~10日。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中医辨证分型     
     20141208143338.jpg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头痛的相应部位可见及阳性反应,在枕、颞、额穴区均可见及。①肝胃蕴热型头痛者,可见及毛细血管怒张;或毛细血管呈网状充血反应。②风邪侵入型头痛者,可见及点状红晕,边缘不清,且有光泽。③虚证型头痛者,枕穴区可见及小片状白色反应,且边缘可见及红晕。
        耳穴触诊在枕、额穴区皮下可触及小结节,或耳软骨边缘触及发硬。增厚状改变。
        耳穴压痛或电测法①肝胃蕴热型头痛患者,可在肝、胃、皮质下穴区及相应部位,触压及或探及压痛点或敏感点。②风邪侵入型头痛患者,可在肝、风溪穴区以及相应部位,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③虚证型头痛患者,可在肾、脾、神门穴区以及相应部位,触压及或探及压痛点或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主穴:额、枕、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肺、肾。对镜而坐,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用力掐揉或捏揉两耳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穴位。手法以偏重为佳。
        方法二点按神门、皮质下、缘中及相应头痛部位。即右手持按摩棒依次对准上述穴位,左手扶持耳廓,食指掌侧依次置于上述穴位耳背的相应位置,两手配合,一压一松,每穴点按2~3分钟,每日1次。
      方法三前额头痛,用按摩棒或拇、食指指端掌侧对准上述穴位,另一手指配合于耳背的相应部位进行顺时针揉按,每穴2~3分钟,每日1次。
     20141208143402.jpg
    胆囊炎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尤其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典型症状
        急性胆囊炎发病与胆汁瘀滞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60%~70%)、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胆囊,少数经门静脉系统至肝,再随胆汁流入胆囊。
        患者多在进食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睡眠时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病人伴有结石。
        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
     20141208143424.jpg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
        ①慢性胆囊炎:病程在10年以内的患者,在胰胆穴区可见及粟米粒大小结节。有时还可见及软骨组织增生,其形状如同黄豆或绿豆样大小。
        ②急性胆囊炎:在胰胆穴区、十二指肠穴区常可见及阳性反应,其阳性反应呈点、片状充血或红晕;慢性胆囊炎患者,则可见及片状白色,边缘且可见及红晕。
        耳穴触诊在胰胆穴区耳廓有增厚感,且质地较软。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主穴取胰胆、交感、肝穴;配穴取神门、内分泌、胃、三焦、脾穴。采用耳穴压丸法。遇发热者,可配加神门穴。恶心、呕吐者,可配加胃穴。若黄疸者,可配加脾、三焦穴。
        方法二慢性胆囊炎,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尖、耳迷根、三焦、十二指肠穴,每次选5~7穴。采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每日1次,每日自行按压耳穴数次。每次取单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每隔3~5日更换1次,lO次为1个疗程。
    胆石症
        胆石症是指由于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的疾病。按发生的部位来分,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占全部结石的50%左右。
    ●典型症状
        胆囊结石发病早期无感染,故无寒战,发热,当伴发感染和梗阻时,胆囊可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急性发作大多在饱餐或吃油腻食物后。
        胆总管结石结石可来自于胆囊或肝内胆管,也可原发于胆总管。较小的胆囊结石可经胆囊管坠入胆总管,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症,引起阻塞性黄疸及胆管炎。
        肝内胆管结石当结石降入肝外胆管造成胆道梗阻或急性炎症时,可发生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等化脓性胆管炎表现。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胰胆穴区可见及粟米粒至绿豆样大小的结节。其增生组织的大小与胆囊结石的大小成正比的关系,且质地越硬,表明其结石形成的时间越长。
        耳穴触诊在肝穴区可触及小结节,质地较硬。
        耳穴压痛法或电测法在肝胆大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慢性胆石症:胰胆、交感、神门、耳尖、肝、耳迷根、三焦、十二指肠穴,每次选5~7穴。疼痛发作时耳尖穴做点刺放血,其余穴采用王不留行子贴压,压子后每日自行按压耳穴数次,每次取单侧,两耳交替进行。可同时配合进食少量脂肪餐,以促进胆囊的收缩,使结石易于排出。
        方法二取肝、胰胆、脾、胃、十二指肠等穴,采取耳穴埋针法,按常规法施术。也可采用耳穴贴压法,用胶布剪成小方块,粘贴王不留行子于耳穴上,经常用手指捻压,粘贴后可放置数日,可使症状减轻甚或消除。
    ●耳穴排石的适应证
        ①胆总管、胆囊、肝管结石和胆囊术后的残余结石,大小在1.5立方厘米以下。
        ②肝、胆管或肝内广泛小结石难以手术者。
        ③并有慢性胆囊炎或有胆石症引起的疼痛、发热等。
        在医生指导下排除禁忌证后,前三种情况均适宜行耳穴疗法排石。
     20141208143459.jpg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95%以上。长期高血压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典型症状
        初期大多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耳鸣、眼花、健忘、失眠、烦闷、注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等症状。
        后期可有劳累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还可出现剧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意识不清,一过性失明,失语或抽搐,称为高血压脑病。
    ●中医辨证分型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①耳垂部圆厚、肥大,并可见及耳褶征(褶皱纹)。②心、肝、肾等穴区多可见及阳性反应,有时耳背沟穴区也可见及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多呈点状红晕,或呈圆点状白色,边缘见及红晕;心穴区可见及圆形褶皱;肝穴区可见及小块状隆起。
        耳穴触诊可在心穴区触及轻微不平;或在肝穴区触及小块状隆起,质地较硬。
        耳穴压痛或电测法可在角窝上、心.肝、肾、枕、耳背沟等穴区,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取穴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头晕加枕;头痛加额。采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子法,患者自行按压3~4次/天,每次按压以局部微热微痛为度,两耳交替贴压,4~6天换药1次,8周为1个疗程。
        方法二耳尖放血合耳穴贴压耳尖行2~3次点刺放血。耳穴取神门、角窝上、耳背沟、肝、肾、心、枕、皮质下。每天自行按压耳穴3~5下,每次为5~8分钟。耳穴每星期调换1~2次,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三主穴取耳尖、耳背沟、角窝上、心、额、皮质下、肝、、交感;随证配穴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配肾穴;头晕,配外耳、枕。耳尖、耳背沟刺血3~5滴,其余耳穴可采用压丸法或埋针法。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春季和冬季。临床多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为特征,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的流行。
    ●典型症状    
        典型流感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时至4天,一般为l~2天;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持续时间长,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持续1~2周;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
    ●中医辨证分型
        风寒型恶寒发热,头痛身重,鼻塞流清涕,伴有咳嗽气喘,无汗,或有项强,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型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暑湿型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甚则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风燥型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浮弦。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可感觉全耳有异常发热表现;神门穴区小血管呈凸起样改变。
        耳廓压痛或电测法在神门、内鼻、咽喉、肺、气管等穴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感冒穴(双)  (对耳轮上脚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风寒型感冒加肺、气管、内鼻、脾、胃等;风热型感冒加肺、内鼻、三焦等。以王不留行子耳压穴位贴敷,每日定时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方法二肺、脾、内鼻、肾上腺、内分泌。先将穴区处用75%酒精脱脂棉球消毒,将贴有中药王不留行子的O.5厘米见方的医用胶布贴压于上述耳穴,在每个穴位上用手自行按压,每日3~5次,每次每穴1分钟左右,两耳交替取穴贴压,3~4天更换1次。   
        方法三取肺、气管、内鼻、耳尖、胃、脾、三焦穴。采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每日按揉3次,每次约3分钟,每周更换2次,3次为1个疗程。
        方法四主穴取肺、内鼻、肾上腺穴,配穴取气管、耳尖、对屏尖、脾、胃、大肠穴。施以耳穴埋针法、耳穴压丸法治疗均可。每日治疗1次,两耳交替进行。
        方法五主穴取肺、肾上腺、神门、内鼻穴。随症配穴:发热者,配加耳尖穴、对屏尖穴放血;全身酸痛乏力者,配加肾、皮质下穴;咽痛声嘶者,配加咽喉穴;咳嗽者,配加气管穴;腹泻者,配加脾穴;可采用耳穴压丸法进行治疗。
        方法六取肺、大肠、咽喉、气管、支气管、肾上腺。常规消毒耳廓皮肤后,将粘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贴在耳穴上,采用双侧耳穴贴压,均保留2天,3次为一疗程,用手指轻按压至耳部发热即可。
        方法七耳穴按摩。①主穴:支气管、肺、外鼻、肾上腺、感冒。配穴:咽喉、皮质下、神门。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主穴和配穴;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主穴和配穴。手法用力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佳,但要防止伤及耳部皮肤。②揉按内鼻、肾上腺、肺。右手持按摩棒,对准穴位,左手扶持耳廓,顺时针揉按,每穴1~2分钟,每日1~2次。③搓摩神门、气管、额穴。右手食指指腹依次对准神门、气管穴、拇指指腹置于耳背相应位置进行前后搓摩;然后拇指指腹对准额穴,食指指腹置于耳背相对部位进行左右搓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受损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肌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五类。
     
    ●典型症状
        颈肌型颈肩肌群软组织损伤、气血郁滞。主要表现为颈部强直、疼痛,或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受限;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神经根型椎间孔变窄致颈脊神经受压、多见于4~7颈椎。主要表现为早期症状为颈痛和颈部发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向和支配区放射;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椎动脉型由于骨刺、血管变异或病变导致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交感神经型各种颈部病变激惹神经根、关节囊或项韧带上的交感神经末梢。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眼胀、视物不清;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  “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等;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
        脊髓型颈部病变导致脊髓受压、炎症、水肿等。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难,双脚有踩棉感;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
    ●中医辨证分型
        寒湿阻络型常见于颈椎病颈肌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扯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气血两虚夹瘀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气阴两虚夹瘀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脾肾阳虚央瘀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痉挛性瘫痪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
        肝肾不足型眩晕,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舌嫩,苔薄,脉沉细无力。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触诊颈椎穴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对耳轮下1/3出现阶梯形、凹凸不平,皮肤皱纹粗糙暗红。
        耳穴压痛及电测法颈椎穴压痛,可探及阳性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颈椎、肾、肝、脾、神门、皮质下。头痛加枕、额,肩臂痛加锁骨、肩、肘,眩晕加内耳、枕。将胶布剪成长宽各0.5厘米的块,把药豆子放于胶布上,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在敏感点上,中年体壮患者施以对压法或直压法,年老体弱者及耳穴敏感者施以轻揉按摩法,每穴按27转,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热的感觉,每日自行按压一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10次为1疗程。
        方法二主穴:颈、颈椎、肾;配穴:颈肌型配枕、肩,神经根型配指、肘,椎动脉型配脑干、额,交感神经型配交感、颞,脊髓型配上下肢相应穴位。临床上又据辨证选配穴,并常选用神门、皮质下以消炎、镇静、止痛。拭净耳廓后,将王不留行子用0.6厘米见方的小方块胶布固定贴压在选配耳穴上,即压痛点上。每日按压3~4次,同时配合颈部活动。一个疗程12次,隔日1次,共2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4~5天。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又简称为“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
    ●典型症状
        肩部疼痛开始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卧于患侧。疼痛可向颈、耳、肩胛、前臂和手放射,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脸和扣腰带。
        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外展、外旋、后伸动作受限为明显。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前、肩后、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以结节间沟处为明显。可见三角肌萎缩。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肩穴区常可见阳性反应。常呈点状或片状红晕,且有光泽;或呈点状白色,边缘有红晕;或呈暗红色;或血管呈怒张改变;或呈海星状改变。
        耳穴触诊在肩穴区可触及小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且质地较硬。
        耳穴压痛及电测法在肩、锁骨、肘、肾、肝、脾、神门、皮质下等穴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主穴:肩、神门、肾上腺穴;配穴:肾、脾、肝、耳尖、皮质下、内分泌穴。每次取单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在敏感点贴压王不留行子。每隔3~5日换贴另一侧耳穴,每日自行按压耳穴4~5次,且不断活动肩关节。
        方法二主穴:肩、锁骨、神门、肾上腺、内分泌。配穴:病久有肌肉萎缩者加肝、脾。取主穴及配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并以小胶布块固定,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2~3天一换,10次为一疗程。每日可对压或直压局部,产生发热、酸胀、放散的感觉。
     
    近视
        近视是眼睛看不清远物,却看清近物的症状。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近视可分为两种,即单纯性近视和变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一般多发于青少年,在发育生长阶段度数逐年加深,到发育成熟以后即不发展或发展缓慢。其近视度数很少超过600度,眼底不发生退行性变化,视力可以配镜矫正。
        变性近视多发于5~10岁儿童之间,且进展很快,25岁以后继续发展,近视度数可达1500度以上,常伴有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
       此外,习惯上常将300度以下近视称为轻度近视,300~600度者称为中度近视,600度以上者称为高度近视。
        遗传因素对近视有一定影响,但其发生和发展,与用眼距离过近、用眼时间过长、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阅读姿势不当、睡眠不足等有密切关系。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可在眼、屏间前、屏间后等穴区见点状白色改变,或界限清晰,或见呈圆形或不规则的褶皱纹。
        耳穴触诊可在眼、屏间后等穴区触及不规则隆起,或凹陷或褶皱。
        耳穴压痛法或电测法可在眼、肝、屏间前、屏间后、角窝中、食管等穴探及或触按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主穴取眼、肝、屏间前、屏间后穴;配穴取脾、胃、肾、心、大肠、神门、便秘点(三角窝内,坐骨神经与交感连线作底边,作一等边三角形,顶点处即是)等穴。治疗时,可取单侧,左、右两耳交替进行,亦可双耳同取。每次主穴必选,配穴根据症状选用。
        最好能在耳垂部找一敏感点,亦即在眼、屏间前、屏间后穴区找到敏感点,在该敏感点治疗疗效更好。
        可采用揿针埋针法,每周需更换2次;亦可采用耳穴压丸法治疗。每治疗5~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7日,再行下一疗程的治疗。
        方法二主穴取眼、肝、肾、屏间前、屏间后穴;配穴取皮质下(施治部位位于皮质下穴与内分泌穴之间,曾用名“防近点”)、食管(位于食管下方处,曾用名“新眼点”)、角窝中、外鼻(位于耳屏上,听宫穴后方处)、耳背眼、耳背肝穴。
        采用耳穴压丸法。每次除取主穴外,再用耳穴电探测法在各配穴处寻找敏感点,作为配穴使用。
        治疗时,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按压耳穴,并闭目,用意念仔细体会耳压过程中眼的感觉情况,一般揉按耳穴20余次后,眼部即可出现酸、热、胀、欲要流泪等感觉,部分患者则需按压耳穴100下左右眼部才会出现感觉,但必须按压至眼部出现感觉疗效才佳。         
        每次贴压单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每隔l~3日换贴1次。并每日自行每穴各按压4次。若患者年龄较小无法施治,可由父母代行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相隔7~10日。
        耳穴埋针法。取穴与耳穴压丸法相同。每次取单侧耳穴,将经消毒后的揿针刺入上述耳穴,以胶布固定。相隔2~4日后换埋另一侧耳穴,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相隔15日。
        方法三取眼、屏间前、屏间后、心、肝、肾、脾、额、神门、耳尖、皮质下、枕、食管、腰骶椎、交感穴。每次选单侧耳穴敏感点5~7个,采用耳穴压丸法。
        每日3次,早、中、晚各按揉1次。每次每穴各按揉6~20下,使之出现明显的胀、重、痛感。每隔3~7日换用对侧耳穴,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相隔1周。
        注意,按揉时禁止看书或看电视等用眼活动,双眼宜微闭,或观望绿色的地方。同时双眼缓缓地由远至近,再由近至远地调节眼肌。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一般表现为鼻黏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若发展为鼻黏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    
    ●典型症状
      慢性单纯性鼻炎
      ①鼻塞:间歇性或交替性。A间歇性鼻塞:一般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B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
        ②多涕:常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慢性肥厚性鼻炎
        ①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②鼻涕稠厚,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③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
        慢性干燥性鼻炎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
    ●耳诊一点通
      慢性单纯性鼻炎
      耳穴电测,内鼻区呈阳性反应。
      慢性肥厚性鼻炎
      耳穴望诊,内鼻区呈白色隆起似水肿。
      耳穴触诊,内鼻区白色片状隆起,触之质硬。
      耳穴电测,内鼻区呈阳性反应。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内鼻、外鼻、肺、肾上腺和额穴。将各穴点用75%酒精消毒后,取绿豆分成两半,将绿豆的平面贴在约O.8厘米见方的胶布中间,再将绿豆的半球面贴于穴位上。双耳均贴。按压绿豆,使耳部产生胀、重、痛的感觉。每日让患者自己按压3次以上,力度要适中,每次按压30余下。5天换豆1次,休息2~3天,再行第2次压豆。4次为1个疗程。
        方法二内鼻、肺、肾上腺、额。用耳穴探测仪找准穴位,或用火柴头找准以上4穴(压痛点),用75%酒精局部消毒。取绿豆分成两半,将绿豆的平面贴在0.7厘米见方的胶布中间,再将绿豆的光滑面对准穴位贴敷,并让患者用手指按压。每日压3~5次,每次10分钟。贴敷1次可持续5天,休息3~5天再行第2次压豆。5次无效者,可改他法治疗。    
        方法三耳穴按摩法,点按外鼻、内鼻、肾上腺、内分泌穴,右手持按摩棒依次对准上述穴位,左手扶持耳廓,两手配合一压一松,每穴点按1~2分钟,每日1次。
        揉按肺、风溪、肾、脾穴。用按摩棒或食指指腹依次对准上述穴位,另一手食指指腹置于上述穴位耳背的相应部位,两手配合进行左右揉按,每穴l~2分钟,每日1次。
        主穴:内鼻、额、肾上腺。配穴:肺、大肠。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穴位。手法用力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