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医界大家 > 正文
  • 不做“名医”,但求做“明医”---访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楼观 时间:2007-07-11 15:18:50
  • 核心提示:1.名医的成长非朝夕之功 一个医生的成长并非朝夕之功,而名医的成长更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伴随他成长的社会环境,特别与他的主观努力是分不开的。笔者与王庆其教授相识于1981年。那时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上海中

    1.名医的成长非朝夕之功  

    一个医生的成长并非朝夕之功,而名医的成长更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伴随他成长的社会环境,特别与他的主观努力是分不开的。笔者与王庆其教授相识于1981年。那时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上海中医药杂志》编辑部任编辑,他初进中医药大学时曾有短暂时间屈就在我们编辑部,因为我们年龄相仿、不少志趣爱好相同,即成了意气相投的同事加好友。俗话说,凡是金子总难掩其闪光的本色,所以后来他终于找到更适合于施展抱负和所长的岗位,但是我们之间的友谊始终不渝。可以说,对于他1981年以前的成长过程我只是间接地了解,而对于他1981年以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我可以作为他的见证。王庆其出生于上海嘉定一个六代相传的中医世家,这就注定了他一生与岐黄之道有着不解的情缘。他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养成了他对岐黄仁术情有独钟,从黄口稚年到课读余暇,他耳濡目染,在随父亲修合丸散、煎熬膏方、薄摊膏药中掌握了不少医药的知识。当1978年春风化雨风雷动,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中医历史上首批研究生,师承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1981年毕业返沪,先到杂志社初露端倪,后调入内经教研室如鱼得水,同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1990年经组织选拔,他又得以拜在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的中医学家裘沛然教授门下,成为其学术传承人。王庆其教授从医四十年,孜孜汲汲,勤于实践,潜心钻研临床,又幸得名师指点、培养,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名中医。

    2.肠胃病因情绪而多变,心身同治而疗效显著

    王庆其教授之所以选择脾胃病作为自己临床研究的重点,是因为根据他的调研发现,在临床上脾胃病的发生率高,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不同程度患有或曾经患有胃肠病。根据他的经验,中医治疗脾胃病疗效确凿,独具特色。教授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就诊的患者中约有十分之六、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而尤其与胃肠病的关系更为密切。临床证实,具有焦虑、紧张、忧郁、恐惧、恼怒、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质个性特征的人,是溃疡病、结肠炎等消耗系统疾病的易患人群。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对510例确诊为胃肠病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进行了流行病调研,结果有200例患者存在着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情绪症状,胃肠病变的程度与情志因素呈显著性相关。中医古代文献中有“脾主思”的记载,与临床实际颇为契合。

    心理因素是引发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治疗脾胃病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应取心身同治,即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教授认为,心理疏导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倾听,耐心听完病者的陈述;--是顺从,一方面肯定患者的想法某些合理成分,同时纠正其思想认识的误区和偏差,三是保证,让病人相信自己,只要病者与医生配合,病情可以逐步治愈和恢复的。医生还应做到三点:让患者知道他的病是如何引起的;这个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减轻或完全康复的;要求病者应该配合做到的是哪几条。再加上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制方用药,持之以恒。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疗效显著,深受病者欢迎。

    3.胃食管反流从脾胃升降调节,胃黏膜萎缩须从“痿”治“萎”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王庆其总结该病有八大诱发因素:饮食过饱,长期便秘,情绪刺激,嗜食辛辣甘酸食物,偏食煎烤加工的食物,体位因素,药物刺激,季节气候等。上述因素的长期作用,既可引发胃食管反流病,又常可诱发加重病情。冶疗该病.首先要避免上述致病诱发因素的刺激。中药治疗,他主张以清代医家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准绳,调节脾胃升降为原则,以疏肝健脾、降逆和胃、清热调中、理气化瘀、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等方法,灵活施冶,对大多数病者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过去认为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肠腺化生者,其病理变化难以逆转。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上述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用中医药治疗可以逆转。王教授的经验是采用《内经》“冶痿者独取阳明”的理论为指导,着重冶阳明胃经。“痿”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肢体功能痿废不用;而“萎”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萎缩、减少,出现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功能表现为排空迟缓、消化不良等。辨证属脾胃气血虚惫,脾失运化。故治疗以健脾养血活血,佐以理气散结等方法,只要持之以恒,耐心调治,大多数病者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使病理变化(萎缩、肠化)也可改善或消失。

    4.顽病从风治,用“肠风”理论治慢性结肠炎,以及体质辩证的方法

        在前人久病不忘治瘀”,“怪病莫忘治痰”的基础上,王庆其教授对于疑难杂病的治疗,提出了“顽病不妨治风”的独到见解。所谓顽病,指病机错杂,病程迁延,久冶少效,证情反复的病证,治疗比较棘手。他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等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探索,总结了阴虚生风、阳化内风、血虚生风、蕴热生风、液枯生风、肝逆动风、脾虚生风、蕴毒生风、瘀结蕴风、痰阻生风、穷则生风等十一种病机,说明在疑难杂病过程中,风的形成具有广泛的病理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在辨证的基础上,佐以各种祛风药,往往能出奇制胜。王教授采用补脾益肾祛风法治疗慢性肾病中顽固性蛋白尿,采用祛风清咽止咳法治疗喉源性久咳,用活血祛风通络法治疗面神经炎和中风后遗症,用化痰行瘀平肝祛风法冶疗癫痫等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为此,他认为,祛风方药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王庆其教授十分重视体质辨证的理论。他认为疾病的证候无非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体质而产生的反应性变化。辨证论治的关键:一是审症求因、二是辨析体质。而治疗也无非是祛除致病因素和调整体质,一以祛邪,一予扶正。而扶正往往是中医的独到之处。中医所讲的“因人制宜”实际上是因体质而制宜,实施个体化治疗。在病理状态下,体质决定了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的发病倾向、演变规律、预后以及药物的治疗效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治病不识体质,动辄得咎,就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5.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其实就是在无形中化解亚健康的因素

    中医历来强调治末病王庆其教授认为,当前尤其要关注“亚健康”。在目前就诊病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其实不属于疾病,而属于“亚健康”状态。关注亚健康,是为了实现其真健康。做好“亚健康”的防治,是中医“治末病”思想的最好体现。所谓“亚健康”指尚未患病,但已具备程度不同的疾病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趋势和信号。中医防治“亚健康”具有许多特色和优势。“亚健康”大多属于中医所讲的“虚弱”状态,通过中医辨证调理,或疏通气血,或协调心身,或燮理五脏。大多患者可以阻断其成为某种疾病,防患于未然。中医在“亚健康”防治领域大有作为。教授不仅对亚健康者如此要求,而且首先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他对自己总结了一套“寄兴临池怡心身”的养生方法,他从陶冶心性、从心身两方面进行防微杜渐。他擅长书法篆刻艺术,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说:“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不再为衣食而发愁时,就自然而然地把健康和长寿作为关注的热点,而健康的方法众多,或做操、练拳、散步,或栽竹、养花、溜鸟,或歌之、舞之、蹈之,不一而足,我以为寄兴临池,每天随兴练习书法,不失为恰悦心身的健身大法。”他常于平时紧张的工作之余,夜来人静之时,伏案灯下,展纸濡毫,握管走笔,写上几张字。他把此视为自己一天中派遣自己的最愉快的事。

    6.相关链接

        王庆其教授,上海嘉定人,1944年出生于六世中医之家,1981年毕业干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年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至今。曾先后师承方药中、裘沛然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年,从事内经教研2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现兼任《辞海》中医学科主编、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学术著作25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等。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在石门一路上海名老中医诊疗所;周四下午,在龙华医院特需门诊;周六上午,在青海路岳阳医院特诊部。

    名师学术继承人:陈晓,副教授,医学博士。198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200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师从凌耀星、王庆其、方肇勤教授.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王庆其名师研究室”学术传承人。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曙光医院(西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