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学术动态 > 正文
  • 1977年以来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概述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5-27 15:18:08
  • 核心提示: 1977年以来,中医儿科学在继承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吸收现代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得到了较大发展,学科总体发展呈良好态势。具体表现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学术争鸣

     1977年以来,中医儿科学在继承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吸收现代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得到了较大发展,学科总体发展呈良好态势。具体表现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学术争鸣活跃,一些医家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特点、胎养胎教学说、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并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作者:赵艳 ⊙编辑:小余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儿科学在继承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吸收现代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活跃,百家争鸣,硕果累累;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儿科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已经发行至第8版;1978年,开始招收中医儿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1983年9月,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1985年,在西安成立我国第一所中医儿童医院;1986年,开始招收中医儿科学博士学位研究生;2005年,《中医儿科杂志》创刊;30余年来,整理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学术专著,这些都标志着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自1977年,对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恢复,取得了新的进展。


    1.1 生理病理特点的研究


    此时期,中医儿科学术界对小儿为“纯阳”之体还是“稚阴稚阳”之体讨论甚多。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也就是阳既未盛且阴亦未充;“纯阳”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相对地阴常不足,必须不断补充。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无矛盾,二者结合起来更能明确表达小儿生理特点,对于小儿的健康、保育及疾病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小儿五脏之“有余”、“不足”说,胡义保赞同万全的观点,并就“肺脾皆不足”说从其生理、病理意义及临床治疗、健康保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钟柏松从小儿肺的生理病理等方面探讨了小儿肺常不足的内涵。安效先则认为,小儿脏腑的“不足”是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具体体现,表明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的不完善性;小儿脏腑之“有余”则是病理特点的概念。此外,张瑛从现代免疫理论出发,认为小儿脏腑的“不足”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并观察到免疫蛋白水平随年龄而有所上升。


     

    关于变蒸学说,历来争论较多,焦点主要在于其存在与否及临床价值。田宏、孟玉荣、谭德福均认为小儿变蒸学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科学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受传将变蒸学说与盖泽尔(Gesell)提出的枢纽龄学说进行对比,认为中医称变蒸,西医称枢纽龄,实则突出儿童生长发育过程出现的阶段性显著变化。


    近年来,中医儿科界开始重视小儿体质研究,对小儿体质分类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但均继承了古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此外,倪红梅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分析青少年肾阳虚体质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从基因水平初步探究青少年肾阳虚体质的机理。


    1.2 病因特点的研究


    关于小儿病因特点的专论甚少,这可能由于小儿病因较成人单纯,情欲所伤往往少见,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常有先天因素(胎儿期由于母体的影响而殃及胎儿)的影响等。


    曾经为中医儿科病因学中颇具特色的胎毒学说,在近代受到强烈质疑。现代医学病原学研究证实麻疹与天花均为病毒所致,使古已有之的天行说与胎毒说的争论以胎毒说的被否定而告终。此外,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曾被视为胎毒的病证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胎毒说几乎从中医儿科病因学中剔除或逐渐被“淡化”,但此时期,仍有部分医家或学者如俞景茂、刘翠玲、曹丽娟等对胎毒说进行了新的探讨。


    1.3 胎养胎教学说的研究


    中医胎养胎教学说中较多重要内容的科学内涵在现代被逐一证实,传统的养胎护胎经验在现代不断推广,对预防先天性疾病、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士卿等对中医胎养胎教学说进行归纳总结,试图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相关内容加以证实,论述了其在围产期保健中的现实意义。朱大年对古代药物保胎法进行总结,指出胎养学说中一些缺乏科学性的内容应予摒弃。何艳对心身医学在胎教和育婴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金香兰对西汉以来历代医籍中有关胎教学说的内容进行溯源性研究,并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对传统胎教说予以科学论证。


    此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现代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中医学中的胎养胎教学说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如孕妇外感特别是病毒感染对胚胎的危害、多种妊娠禁忌药的生殖毒性作用等的科学内涵得到证实,关于胎儿应答亦得出肯定结论等。不仅如此,中医传统的胎养胎教学说亦在临床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如有医家运用益气养血补肾等中医疗法养胎保胎,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有助于降低围产期胎儿死亡率,提高儿童体格、智力水平,增强人口素质。


    1.4 诊法辨证的研究


    儿科诊法辨证的现代研究较多,其中望诊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舌诊、指纹诊、山根诊、肛门诊等方面均有不少报道。近年来,在四诊客观化方面也开展了不少工作,如应用色度仪的色诊定量分析、应用显微技术的舌诊微观化观察、应用声波分析技术的闻诊声音分析、应用血液流变学原理的指纹诊研究等,使中医学四诊诊断方法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同时,尝试扩大传统的四诊手段,利用血液生化检测、分子生物学试验、超声影像技术等,搜集儿童体内疾病变化信息,使中医儿科诊断学的认识层次得到深化,并试图将其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儿科诊断辨证从司外揣内向内外合参发展。


    儿科辨证客观化亦是现代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已有成果产生,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提出了小儿病毒性肺炎的34项辨证学研究指标,并通过对4中心48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证型的关系,提出了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肺脾气虚证、阴虚肺热证各证型的Bayes判别函数。


    1.5 治则治法的研究


    儿科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活跃。如王伯岳认为健脾贵在助运,江育仁提出“健脾贵在运而不在补”的运脾疗法,符合临床实际,很快得到了广泛认同。此外,近年来产生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儿科诊疗操作技术,方便了小儿的临床治疗,如哮喘的冬病夏治、敷贴疗法在全国许多医院应用,受到患者的欢迎。小儿推拿疗法在泄泻、便秘、厌食、疳证、积滞、鼻炎、肌性斜颈、痿证等诸多疾病中应用,不少医院开设了小儿推拿专科,其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也大批涌现。小儿针灸疗法用于痹证、遗尿、痿证等病证的治疗,特别是在脑性瘫痪、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作用,提高了疗效。现代更推广了腕踝针、耳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 中医儿科临床医学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曰益普及,中医儿科临床医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诊疗水平大为提高。


    2.1 初生儿疾病


    近几十年来,中医儿科工作者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发挥中医药优势,在胎怯(低体重出生儿)、胎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初生儿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胎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近年来,中医学对胎黄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临床报道较多,治法多种多样,疗效肯定,相关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始,中医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报道明显增多,其中有主张结合抗生素及中药治疗者,还有以中药敷贴、泡浴治疗者,均取得了较好效果。近10年来,血瘀论受到广泛重视,一些学者研究认为血瘀是硬肿症的直接病因,故临床上也常以益气活血化瘀类方药配合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2.2 传染病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普遍进行疫苗接种,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儿科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步降低。20世纪90年代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又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也与以前有所不同,临床非典型病例及并发症增多,因此应继续加强中医药治疗儿科常见传染病的证治规律、诊疗方案、预防措施、疗效机理等相关研究,使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当今临床。此外,这一时期面对临床上新出现的—些儿科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3 常见优势病种的治疗进展


    2007年,中医儿科分会对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与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査,调査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结果显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病毒性肺炎、厌食、泄泻、儿童秽语一抽动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3.1 厌食与泄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关于厌食的临床报道较少。80年代开始,中医界对厌食有较集中的论述,对其病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其治疗提出依不同证型施以相应治则,治法多样,均取得了一定疗效。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20世纪70年代前有零星报道,80年代开始有了较集中的报道,对本病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法方药等均有涉及,尤其是对于小儿病毒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等,中医疗法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应当指出的是,目前的临床研究尚存在不少问题,如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临床报道数量不多,关于小儿泄泻的诊断疗效标准亦欠清晰,对中医药治疗诺如病毒肠炎的研究仍属空白,故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使中医药在小儿泄泻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2 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是儿科常见肾系疾病,中医药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增强体质、减轻西药副作用、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联合使用西药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同。


    20世纪90年代前,中医药治疗主要采取传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小儿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分成不同类型,并根据病证分别施治。此后,中医药治疗小儿肾系疾病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小儿肾系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多的集中研究,其中重点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这主要是基于对小儿肾系疾病病理病机的认识,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而逐渐形成的。近年来,学者们从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层面开展了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3.3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相当活跃,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大量的相关临床报道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且治法多样、疗效确切、副作用小。针灸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亦有佳效,且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等优点。如周庆翀等以沿皮浅刺法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40例、杨小存等以头针加体针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20例,均取得了较好疗效。郄玉兰采用针灸及闪罐法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51例,总有效率达98%。张琳等以针灸配合贴耳穴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60例,总有效率达85%。李建龙等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31例,总有效率达93.5%。


    综上所述,今后仍应侧重中医儿科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并且要逐渐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坚持设计严密、标准明确、大样本、对照观察、统计学处理等基本原则,使用先进可靠的检测指标,促进中医儿科临床研究质量的不断提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