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院专访 > 正文
  •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之道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2-23 18:45:13
  • 核心提示:作为湖北省武汉市市属医院的排头兵,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挂牌30年来,始终坚持中西医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医有品牌,西医有特色,中西医结合显优势”的发展道

    作为湖北省武汉市市属医院的排头兵,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挂牌30年来,始终坚持中西医相结合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医有品牌,西医有特色,中西医结合显优势”的发展道路,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探索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传承创新,探索中西医结合之道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肇始于1927年成立的汉口市立医院,1949年更名为武汉市第一医院,1986年10月,增挂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牌子。

    秉承“中西汇一、精诚利济”的院训,医院始终把中西医融合发展作为立院之本。中医、西医院校毕业生在各个科室相互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西医结合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医院举办了十期脱产西医学习中医班,并成立中西医结合科研小组,主攻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头针治疗偏瘫,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力量的雏形。

    目前闻名全国的皮肤科,三十年来不懈努力,依托中西医并重的诊疗理念,如今已发展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铸就国家皮肤科“四强”。依托国家重点专科协作组积极开展多个病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目前有荨麻疹、性病等14个专病组,并在国内领衔对痤疮、银屑病、白癜风等疑难病攻关,形成“国标”向全国推广。

    痤疮专病门诊自2000年开诊以来,他们数次优化痤疮的辨证论治方案、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大力发展传统中医外治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有机应用于痤疮的诊疗过程中,临床疗效显著,是省内知名的专病门诊,广受患者好评。此外,在重症皮肤病的诊疗上,结合中医外治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疗效,还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说起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皮肤科段逸群主任感触颇深: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届主任都把中西医结合作为立院建科的重点,由被动到主动,真信、真学、真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所谓水滴石穿,经过多年努力,中西医结合优势尽显,2015年该科年门诊量已达百万人次,占武汉地区皮肤科门诊量总数的1/3以上。

    消化内科是医院又一支列入“国家队”方阵的科室,他们借助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和中西医结合优势,根据脾胃病自身发病特点和当前治疗难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针刺、艾灸、熏药、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胃肠起搏、神灯局部照射等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特别是在缓解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腹胀、恶心、泛酸、嗳气、呃逆、腹泻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并配合院内制剂调中颗粒治疗。这种“内病外治”的绿色疗法,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目前该科已成功申请省市级课题九项,其中一项获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正按新药标准研发。

    谈及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时昭红主任侃侃而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消化内科的西医检查手段已与国际接轨,但中医元素的加入,使得优势更加突出。他们采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制成微米大黄炭,结合内镜下喷洒,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治疗消化道出血效果明显。同时,又用自己研发的院内制剂“九味益胃合剂”来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预防复发。

    1999年以来,消化内科运用张介眉教授提出的“鲜葱白提取物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通阳作用机制”,开发了鲜葱白提取物,一系列的临床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其治疗脂肪肝疗效确切。研发的院内制剂“博心通胶囊”获湖北省药监局院内制剂批号,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该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课题已申报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除了闻名全国的皮肤科和优势显著的消化内科,创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肾病科经过多年的进取,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湖北省规模最大的血透中心和腹透中心,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特色技术蜚声海内,武汉市血透质控中心挂靠该科。现拥有130台各型透析设备,可开展双重血浆置换、人造血管等业务,有自主研发的血透信息化系统。大量慕名而来的患者,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中西并举,医、护、药、技齐头并进结硕果

    按照“中医有品牌,西医有特色,中西医结合显优势”的发展理念,医院以提升专科建设水平为抓手,确立了医、护、药、技齐头并进的建设思路。

    护理专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武汉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她们深化优质护理,开展“温暖护理”服务模式,成立了护患健康俱乐部,拥有会员2500余名。

    药学部发展也毫不逊色,临床中药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在许多“老武汉”,甚至省内外患者的心里,医院的自制药价格低、疗效好。通过数十年来不断的研制与改进,目前院内制剂89种,其中中药制剂48种,如:清血解毒合剂、排石茶、祛白合剂、止痒洗剂、九味益胃合剂等,广泛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健康保健,还在抗洪抢险、抗击SARS、抗震救灾等应急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内引外联、高位嫁接、挖掘整理等多种举措,医院全力推进高精尖和中医传统技术发展。先后开展了生殖技术、基因诊断、介入治疗、微创治疗、激光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新增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等17项二类技术;开展了269项临床重点专科必备技术;挖掘整理内病外治、冬病夏治、治未病等中医传统技术26项。

    坚持中西医并重不放松。1995年4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被评为“全国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武汉市卫生系统中首家跨入全国“三甲”医院行列。200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今年,医院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及第四临床医院。

    截至2015年底,医院拥有各级重点专学科29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类)4个(皮肤科、脾胃病科、肾病科、临床护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临床中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临床重点为龙头,省、市临床重点为骨干,医、护、药、技齐头并进的重点专学科群,重点专学科级别和数量位居市属医疗机构首位。

    人才奠基,谋划“十三五”美好未来

    医院现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2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名、继承人14名,共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发表核心论文1500余篇,获得省、市科技奖励70项次。

    但谈到医院的快速发展,院长张红星仍然着重指出:人才是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实施名医、名药、名术、名科、名院“五名工程”的基础。为此,医院制定人才培养建设规划,重点加强西学中培训、重点专科带头人培养、学术继承人培养、中青年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激励措施,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对重点人才培养在绩效分配、培养费用、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展望未来,院长张红星把“十三五”规划概括为:围绕一个目标,确定五大任务,配套实施十大工程。

    一个目标: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五大任务:

    规模定位:力争到2020年,实现医院用地总面积280亩,建筑总面积27万㎡,医院床位总数4400张,全面建成信息化医院,医院资产总值超过30亿元。

    医疗业务:医院年门诊量稳定在200万人次,年住院量13万人次;每年引进国内先进技术2~3项,开展省内先进技术不少于3项;推进中医特色技术、治未病、外治法等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学科建设:争创1个国家临床诊疗中心,1~2个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学)科。

    医院管理: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以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党的建设: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夯实医院发展根基,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十大工程:基础建设保障工程,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医疗管理强化工程,专学科群推进工程,科研技术创新工程,教学体系改良工程,“互联网+医疗”工程”,精细化服务延伸工程,品牌医院塑造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精诚利济一医梦,中西融汇大医魂”,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自身的不懈探索,为全国同行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中西医并重发展之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