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经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6-20 10:00:35
  • 核心提示:安效先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儿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小儿发热经验独到,疗效颇佳。笔者曾随师学习3年,现将其治疗小儿

    安效先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儿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小儿发热经验独到,疗效颇佳。笔者曾随师学习3年,现将其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整理如下。

    小儿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其中外感发热占多数,小儿外感发热多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对病毒感染当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中医学认为,外感发热多因感受风邪所致,本症与小儿素质、病邪性质、季节变化、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同时强调要注意小儿“阳常有余”、“肝常有余“气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肾常虚”和易“从阳化热”之说,灵活加减用药,治疗上重视养阴扶正。安师治疗本症重在辨证,抓住主症,大胆投药,屡奏奇效,治疗共拟七法,以法统方,根据辨证或一法单用,或多法合进。现将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七法及其特点介绍如下。

    1
    辛凉解表法

    辛凉解表就是以辛凉药物,开泄毛孔,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小儿外感表证之初有风寒、风热之别,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风热居多。肺为清虚之脏,位居上焦,小儿脏器清灵,易虚易实,治疗肺卫之证,药应以清轻之品,亦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所以治疗时当以辛凉解表为主,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发热患儿常加生石膏、知母,盖因“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也可截断肺卫之邪,使之不能进入气分。因小儿阳常有余,素体热盛,复感风寒,或气候变化无常,如叶天士所说:“先受温邪、继为冷束”所致,故治疗单用辛凉往往发汗力量不足,热退不佳;单用辛温发散,又往往汗出多而热不解,并易伤津耗液,因此,临证常加荆芥穗辛温发汗,从而获得良效。安老师认为小儿表证存在时间较短,在发病之初经常表现为“表里同病”或在短时间内如理化热,所以此法很少单独使用。

    2
    清气泄热法

    小儿阳气旺盛,感受邪热,易入阳明,出现胃家实热之证,此时不能再发汗解表,否则有阳亢阴竭之虑,治疗以清气泄热法,代表方剂银翘白虎汤。安老师强调临证之时要注意“汗路”和“便路”,有汗说明邪在里,无汗说明邪在表;便通者,内热不重,便干者内热炽盛,拟方勿过苦寒,通便勿用峻下,以顾护阴液。

    3
    清营凉血法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感受外邪极易入里化热化火,火热伤络动血,迫血妄行而可以导致皮肤紫癜、吐衄、腹痛、尿血诸症。本法适用于小儿感受外邪,易入里化热,内扰营血,常用清营汤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知母、蝉衣清解气分热邪,使邪有出路;赤芍、丹皮、水牛角、玄参、白茅根清营凉血,诚如叶天士所云:“入营尤可透热转气”。或外邪入气分,为防止外邪进一步深入而使用该法,即姜春华先生所谓:“截断病邪,扭转病势安老师在治疗外感发热时几乎均加用凉血药物以截断病邪深入。

    4
    清化湿热法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者相合,湿包热外,热处湿中,湿热郁蒸,缠绵难愈。湿热之邪外袭,郁闭阳气,阻遏气机,湿热互蕴,胶结难解,故发热久而不退,同时出现脾胃气机不畅之症状,治疗就要清化湿热,同时注意“清热不碍湿,除湿不伤阴”,代表方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湿热之邪从上、中、下三焦分利,使湿祛而热无所依,药到热退,正如清•叶天士所云:“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治湿不在温,在通阳利小便”。因“热易伤阴,湿易伤气”,加入滋阴退热的丹皮、地骨皮,也体现了安师重视小儿阴液的观点。

    5
    调和营卫法

    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久病或失于调养,导致肺脾不足,营卫之气乏源,导致营阴受损,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固其外,营阴不能守其内,营弱卫强,阴阳失调所致发热,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安老师临证之时若遇患儿汗多常加糯稻根、麻黄根敛汗,以固营阴,所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如果恶寒明显,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此法大多用于长期发热的小儿。

    6
    滋阴退热法

    小儿阴虚发热多因素体阴虚或病久失调,损伤阴津,虚阳不制而病邪留恋不去,也有因医家治疗汗之无度所致,阴虚则阴不潜阳,虚阳外越则发热,常用青蒿鳖甲汤治疗。正如吴塘所说阴虚而阳不潜者,当用二甲养而镇之“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安老师强调养阴,但在临证之时也重视祛邪,常加清热药以祛余邪,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以达到“邪去正自复”的目的。

    7
    通腑泄热法

    外邪传入中焦,肠胃热甚,耗伤津液,出现大便干等腑气不通的症状,大便不通则邪无出路,常致余热稽留或热势反复,所以治疗时清卫气分之邪,使表邪从上而解,通腑使郁热从下而出,即所谓“釜底抽薪,水自不沸”,以通腑泄热为大法,必要时用承气汤类药物,由于小儿阴常不足,所以本法只宜短期使用。安老师常告诫我们,由于许多清热化痰药如玄参、知母、前胡、瓜篓、杏仁等均有泄下通便的作用,所以一般不用大黄、芒硝等峻下药,同时要使用炒莱菔子、枳壳等药理气通便。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肌肉,同属太阴,其气相通。小儿发热大多时间短暂,故发热影响脾胃多是脾胃气机不调,以脾失健运、胃失通调为主,经常出现呼吸道外症状,肺胃气逆时呕吐,可合用小半夏汤;肺热下移大肠时出现腹泻,可加生山药、炒苡仁健脾渗湿,勿用药过温。

    8
    典型病案

    案一:罗某,男,5岁,2004年9月3日就诊。着凉后发热3天,体温39°C左右,无汗,纳食可,轻咳,无痰,大便不干。查体:咽红,舌质红,苔白,心肺正常。证属风热外感,肺卫失宣,治以辛凉解表、宣肺,药用:金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知母10g,玄参6g,生石膏20g,薄荷6g(后下),荆芥穗6g,杏仁10g,前胡6g。服2剂后热退,更进2剂后痊愈。

    按:此为感冒初起,邪郁肺卫之证。肺为清虚之脏,位居上焦,小儿脏器清灵,易虚易实,治疗肺卫之证,药应以清轻之品,亦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风热之邪袭表,肺卫失于开合,阳气内郁而发热,肺气不宣则咳嗽,安师以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轻清疏散之品治疗,使风邪从上而散,郁热从表而发;白虎汤可截断肺卫之邪,使之不能进入气分;杏仁、前胡宣降肺气,止咳,在一派寒凉药中少佐荆芥穗发汗散寒,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案二:陈某,男,12岁,2005年8月12日就诊。发热2天,体温39.5C左右,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头痛,精神可,无汗,无咽痛,无咳喘,大便四日未行。查体:咽充血明显,双扁桃体II度大,无脓性分泌物,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心肺正常。证属阳明热盛,腑气不通,治以清热解表、通便,拟方:金银花10g,连翘10g,龙胆草6g,黄芩10g,牡丹皮10g,炒梔子6g,知母10g,生石膏24g,青蒿10g,薄荷6g(后下),白芷10g,白僵蚕10g,生大黄6g(另包),玄参10g。1剂后便通,去大黄,次日下午低热,呕吐、头痛消失,第3天正常,继服2剂调理而愈。

    按: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肌肉,同属太阴,其气相通。小儿发热大多时间短暂,故发热影响脾胃多是脾胃气机不调,以脾失健运、胃失通调为主,临床上发热的小儿常兼见纳呆、呕吐、大便多日不行等呼吸道外症状,大便不通则邪无出路,常致余热稽留或热势反复,所以治疗时清卫气分之邪,使表邪从上而解,通腑使郁热从下而出。若肺胃气逆时常见呕吐,可合用小半夏汤;若肺热下移大肠时则常出现腹泻,可加生山药、炒苡仁健脾渗湿。另外,生栀子有导致呕吐的作用,宜炒用。

    案三:房某,女,11岁,2007年月12日就诊。发热50余日,体温37.8°C左右,无明显诱因,无咳喘,未述咽痛,盗汗2年余,纳食可,夜眠安,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数,曾使用阿奇霉素5天,罗氏芬7天。查体:咽不红,心肺正常,PPD阴性。证属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佐以清热养阴,拟方:桂枝6g,生白芍10g,炙甘草6g,青蒿10g,白薇10g,丹皮10g,地骨皮10g,炒苡仁10g,银柴胡10g,生姜10g,大専6枚。4剂后体温正常,上方加糯稻根10g继服3剂调理而愈。

    按:本例患儿素有内热,汗出腠疏导致营阴受损,营卫不和,营弱卫强,低热起伏,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青蒿、白薇、丹皮、地骨皮、银柴胡清阴分热邪,养阴,营卫调和,低热自除,加糯稻根敛汗,以固营阴,所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