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丛丽教授诊治小儿胃强脾弱型腹泻经验介绍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4-26 09:49:30
  • 核心提示:丛丽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专业20余年,师承全国名老中医王烈、张士卿、汪受传教授,擅长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腹泻、便

    丛丽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专业20余年,师承全国名老中医王烈、张士卿、汪受传教授,擅长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腹泻、便秘等治疗。笔者跟随丛老师出诊,收录其医案,整理方剂,受其启发,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探索及历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分析,进行丛丽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学术渊源

    腹泻在中医古籍被称为泄泻、飧泄等,其病机常为脾虚湿胜,运化无力,则泄泻。早在《素问》就有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如《诸病源候论》中云:“积聚痼结者,是五脏六腑之气已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盘结者也。”再者《金匮要略》有言:“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现代研究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若加之饮食喂养不当,肥甘厚味过度,以致损伤脾胃运化功能,乳食不化而成泻,故在治疗的同时合理喂养至为重要。另外,若小儿胃火甚者,食欲旺盛,饮食伤胃,腐熟不化,因而成泻。此时应当及时消导,宿食不存,尚能健脾化湿,和胃止泻。《内经》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认为饮食过度与腹泻有着直接的联系。胃热消,宿食清,后期方能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临证施治中,丛老师认为,腹泻发生的根本在于脾胃,饮食不节制,脾胃运化受损,即所谓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腹泻多见于过度饮食,损伤脾胃,脾运化无力,湿胜则濡泄。胃强脾弱型腹泻患儿,临床常表现为:泄泻,水样便,臭秽,有不消化物,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因此,丛老师总结其临床胃强脾弱型小儿腹泻特点,总结治病经验,将其治疗规律归纳为“清泻胃热,适时消导,益气健脾”。

    2临床应用

    遵从“清泻胃热,适时消导,益气健脾”的治疗思想,依据辨证施治原则,丛老师对小儿胃强脾弱型腹泻的辨治,主张前期清泻胃热,消导积滞,后期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切于实用,易于师法。现将丛老师之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2.1  清泻胃热

    《素问·奇病论》谓:“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因此,脾不能运化精微,不能布散,则郁积于脾胃。《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指出“阳明常多气多血”,在阳明气盛之地,郁滞的精微必易导致热邪产生而形成脾胃内热,胃有内热,则饮食过度,运化不及,形成恶性循环。

    丛老师认为,胃热亢盛者常消谷善饥、食欲旺盛,食欲过旺则导致多食。胃有内热的患儿,可表现为胃纳亢进,饮食增多,消谷善饥。而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脾运本已不足,胃纳增加使脾不堪重负,过耗脾气,损伤脾的运化功能。正如《景岳全书·脾胃》说:“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两者之间关系协调才能保证纳运调和,精微正常输布。另外,胃火直接困阻脾运,加重脾弱。如刘完素《三消论》认为:“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胃肠之膝理佛郁,致密奎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世谓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痞闭其渗泄之道路。”燥热之邪阻塞三焦脏腑津液输布,脾弱加重亦属当然。故胃强脾弱型小儿腹泻首当清泻其胃热,胃热不去,食欲不降,则脾运难以恢复。临床上,对于胃热亢盛的患儿,丛老师常用玉女煎以清胃热、养胃阴,其中,生石膏为大寒之物,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之功,可清泻胃热;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可助石膏清胃热;麦冬微苦甘寒,可润胃燥。全方清热与滋阴共进,使胃热得清,阴虚得补,临证效果显著。

    2.2  适时消导

    吴澄在《不居集》中所说:“盖人之所赖以生者脾胃也……脾胃无损,诸无可虑。”因此,脾胃乃是小儿之根本。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食欲旺盛,喂养失职,频食杂投,故易食滞中脘,停而不化,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胃强脾弱型患儿食欲旺盛,消谷善饥,故进食偏多,而这些食物往往对脾是一个重大的负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传输水谷精微,为胃的进食提供条件。《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两者相辅相成。胃强脾弱型患儿脾运本已不足,胃纳增加,食积于内,更使其不堪重负。因此,本证的治疗,除了清泻胃热外,适时消导胃内之积滞,减轻脾脏之负担,尤为重要。适时消导,调运脾胃,则是安五脏,待胃之食积内热得清,则脾的运化之机方能恢复正常。本病的治疗,当以消为补,适时消导,通因通用,方能健运脾脏。临证上,丛老师常用炒莱菔子、炒枳实、炒枳壳、厚朴等,通因通用,消导胃内之积滞,减轻脾脏之负担,重建脾之运化功能。

    2.3  益气健脾

    《育婴家秘》云:“小儿久病,只以补脾胃为主,补其正气,则病自愈。”丛老师认为,小儿胃强脾弱型腹泻之根本,仍在于小儿脾运。对于腹泻的发病,丛老师推崇先贤的观点,认为腹泻病在脾胃,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及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大部分患儿在西医治疗方面以抗感染加对症处理为主,抗生素的滥用更导致腹泻的加重。因此,小儿胃强脾弱型腹泻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便,乳食不化,色淡,臭秽或酸臭,肛门不红。《类证治裁·泄泻论治》曰:“泄由水谷不分,病在中焦。”因此,脾气虚弱,运化不足,水谷不分,则泻下如清水样便,乳食不化,治当益气健脾止泻。

    《临证指南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健脾当补气升气。临证上,丛老师认为脾气是脾胃运化之本,故在选方用药上注意益气健脾,主张运用四君子汤为基础,健运脾气。常选用党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气和中;甘淡之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全方共奏健脾益气,燥湿止泻之功。

    3病案举例

    患儿,男,16个月,2015年8月30日初诊。患儿10个月时曾腹泻20余天,之后过食则腹泻。现症:间断腹泻1月余。大便每天2~3次,糊状或水样,或初成形,后糊状,大便酸臭,口臭,食欲或旺盛,睡眠不宁,或醒,或喝夜奶,出汗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无力,平素口渴。处方:生石膏30g,炒莱菔子20g,厚朴9g,陈皮6g,茯苓10g。中药5剂,为7天量,每剂分3次服,每天2次。大便稀、不臭减炒莱菔子20g至10g,嘱控制饮食。9月6日二诊:大便每天1~2次,已成形,后糊状,大便臭,口臭无。纳稍差,睡眠尚可,出汗不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无力,口不太渴。处方:生石膏30g,炒莱菔子20g,厚朴9g,陈皮6g,茯苓、炒白术各10g。中药5剂,为7天量,每剂分3次服,每天2次。大便稀、不臭,减炒莱菔子20g至10g。9月15日三诊:大便每天1次,成形,不臭,便出快。食尚可,辅食正在添加,夜寐安。处方:石膏20g,陈皮6g,茯苓、炒白术、党参各10g。中药5剂,为7天量,每剂分3次服,每天2次。

    按:患儿腹泻1月余,症见: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臭秽,食欲旺盛,口渴多饮。属胃强脾弱之证。故治疗上当以清泻胃热为先,辅以消导,使胃热去,食积清,再辅以益气健脾止泻,则脾胃运化恢复。方中前期先予生石膏清泻胃热;炒莱菔子、厚朴理气消积导滞,大便不臭时,积滞已去,则减轻消导之力,炒莱菔子减量。后期,予陈皮、茯苓燥湿止泻,炒白术、党参益气健脾。方药对症,故泄泻得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