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王麟鹏教授分期分型针刺治疗偏头痛经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4-26 09:41:07
  • 核心提示:偏头痛为临床常见头痛中的一型,是一种较难治愈的周期性发作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及畏光、畏声等症状。因其发病率高,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人们日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头痛中的一型,是一种较难治愈的周期性发作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及畏光、畏声等症状。因其发病率高,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及活动。全世界有2.4亿偏头痛患者每年要经受14亿次偏头痛的折磨。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偏头痛在我国的发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已经把偏头痛与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并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认为,即使在偏头痛发作间歇期,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1/3偏头痛患者需要预防性治疗。针刺疗法一直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王麟鹏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30余年,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偏头痛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尤其在针刺治疗偏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在偏头痛的治疗中一定注意不同分期、不同分型的治疗方案。在疗效评定中勿强求止痛,应以降低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次数为主开展治疗,减少其对患者造成的日常生活能力影响,重视远期疗效评价。基于该理论基础,王麟鹏教授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明确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分期治疗,注重针法应用

    1.1  发作期——胆经透刺,加重刺激强度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偏头痛应区分发作期和缓解期给予不同的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往往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且位置偏于两颞侧。《景岳全书·头痛》记载:“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冷庐医话·头痛》载:“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可见急性偏头痛发作中医辨证应以邪实为主,病属足少阳胆经,针刺治疗取胆经穴位为主。

    王麟鹏教授在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患者时重视两点:

    ①取穴勿多,以透刺为主。取穴:以足少阳经本神、头临泣、率谷、曲鬓、脑空为主,加用百会、神庭穴。采用长40~50mm毫针,由曲鬓、本神、头临泣、率谷、脑空进针,沿胆经第一、第二、第三侧线向后透刺,率谷进针后向耳尖方向,取本神透完骨、头临泣透目窗、曲鬓透率谷、率谷透角孙、脑空透风池、百会透后顶、神庭透上星,诸穴均先斜刺到帽状腱膜下,后改为平刺,进针25~40mm。该透刺方法体现一针取多穴特点,可增强针感,加强经络刺激。

    ②加强提插捻转,泻法为主。由于急性疼痛以邪实为主,王麟鹏教授在进针后多以提插捻转方法加强针感,以泻法为主,即捻转以逆时针、提插以轻插重提手法,至患者局部有较强针感,往往在针刺得气后患者即自觉头痛缓解。

    1.2  缓解期——调理脏腑,重用背俞穴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性疾病,在其缓解期患者常无不适主诉,中医辨证较难,这也造成很多医生忽略了该期患者的治疗。王麟鹏教授认为缓解期也是偏头痛治疗的重要时期,治疗应以调脏腑、补气血、减少发作为主,由于偏头痛存在明确的诱发因素,如饮食不当、强光刺激、劳累等,在告知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同时应以针刺治疗为主调理脏腑。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王麟鹏教授在应用胆经俞穴的同时加用背俞穴调理脏腑,可使脏腑调和,避免偏头痛发作。背俞穴取著名针灸专家王乐亭经验五脏俞加膈俞治疗,五脏俞加膈俞为将肺、脾、心、肝、肾同用,应用针灸良性双向调节的作用,使五脏气机趋于平衡,提高机体功能。膈俞为“血会”,有养血调血的作用,与五脏俞同用可起到气血双调的作用。

    2分型治疗,注重调血调神

    (1)月经相关型:重视调经,强调预防性治疗,减少经期发作。偏头痛患者中女性较多见,女性发作偏头痛常与月经相关,月经性偏头痛则是偏头痛中一种与卵巢周期变化有关的特殊亚型,研究表明50%~68%的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发生月经性偏头痛。王麟鹏教授认为中医早有经行头痛的认识,如《张氏医通》中有“经行辄头痛”的记载,原因多与血虚肝热相关,本病的治疗不应单纯止痛,而应该重视调经、调气血,强调“经调则头痛自愈”,并最早提出了预防性治疗月经相关性偏头痛的理论,在预防性治疗中主张于月经期前10d开始行针刺治疗,取穴在偏头痛基础针刺治疗方上加用大赫、中极、归来,月经来潮后停止针刺。如患者脾虚血虚可加用三阴交,如肝胆热邪型加用足临泣或太冲。其中大赫为肾经穴,且为冲脉与足少阴之会,为调经血的重要穴位,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病;中极为任脉穴,又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膀胱之募穴,可以调节任脉气血,为调经通经的常用穴;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为胃经气血汇聚之穴,古代有学者称其为“中药中之当归”,是临床中调经的常用穴,诸穴相配,调经调血作用明显。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有很好的健脾补气作用,对于各种妇科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于月经不调兼见脾虚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具有清肝息风之效,且可调经活血。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要穴,又是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可以清肝胆热邪,调经调血。大赫、中极、归来多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多用补法,太冲或足临泣多用泻法。经过临床验证,该疗法有较为明确的临床疗效。

    (2)伴心理障碍型:重视调神,积极控制情绪。偏头痛的各种发病因素中紧张、焦虑、抑郁占其诱发因素的56%~75%,且40%~68%的偏头痛患者伴有紧张和焦虑情绪。偏头痛患者由于剧烈头痛造成睡眠质量下降和心理状态的异常,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不断进展,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王麟鹏教授认为对于伴有心理障碍的偏头痛患者通过控制不良情绪可以减少偏头痛发作,并可减少由于长期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后果。因此在接诊久病、疼痛较为严重、情绪不稳或躁动明显的偏头痛患者时一定要注意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及针对性治疗,配合加用针对情绪的穴位常获得很好疗效。

    对于偏头痛伴见情绪障碍患者在应用胆经透刺等疗法的基础上,针对失眠患者可加用神门、本神、四神聪;针对抑郁状态患者加用内关、太冲;针对情绪烦躁患者加用百会、印堂、膻中,其中百会、印堂穴可加用电针;针对患病时间长、久病体虚患者加用五脏俞和膈俞调理脏腑治疗。头部诸穴及内关、太冲均以泻法为主,背部五脏俞和膈俞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并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积极改善其情绪。

    3典型病例

    病例 1

    儿童偏头痛:患儿,男,12岁。初诊日期:2013年7月5日。主诉:左颞侧头痛连及左眼痛间断发作3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3年前因学习劳累出现左颞侧头痛连及左眼部痛,于同仁医院就诊诊断为视疲劳,未予治疗。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为0.5~1h,严重时可持续2h,疼痛发作前无先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流泪,休息后可好转,每月发作2~3次,近1周因学习压力大导致头痛发作频繁来我院就诊。现头痛仍以左颞侧为主,疼痛剧烈时可见左眼胀痛,无视力下降,无视物成双表现,约1~2日发作1次,饮食、睡眠可,舌质淡、苔薄,脉弦。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无家族史。头颅MRI未见异常。查体:血压:105/60mmHg(1mmHg=0.133kPa),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西医诊断:儿童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证候诊断:肝胆失调,经脉阻滞;治法:安神调肝,疏通经络。针刺处方:百会、神庭、本神、率谷、风池、太冲。操作:百会、神庭、本神、率谷均用平刺透穴法,进针约25mm后捻转,以泻法为主,风池穴采用透对侧风池穴进针,进针约15mm后应用捻转,泻法为主,太冲穴直刺25mm,留针30min。因患者需上学,建议其每周针刺3次。2013年7月19日复诊,针刺治疗6次,期间头痛仅发作2次,继续应用原针刺处方治疗;2013年8月19日复诊,诉期间发作1次,未发生呕吐,继续针刺治疗至2013年8月29日患者未再发作头痛,停止治疗。

    按语:儿童偏头痛为临床少见的偏头痛类型,我国儿童偏头痛发病率为2%~10%,发病原因多与遗传、学习压力大、劳累、过食特定食物等相关。此例患者为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偏头痛发作,中医认为病机为郁而伤肝,肝胆经互为表里,肝气郁滞不通则可致胆经气血不畅,出现偏侧头痛。王麟鹏教授采用常用头痛基础方加太冲、风池,太冲穴为针对肝郁患者常用穴位,可以疏肝理气,加强疏通肝胆经络之功,本患儿经治疗后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

    病例 2

    月经相关性偏头痛:患者,女,38岁,于2013年12月10日就诊。主诉:头痛间断发作10余年,加重2个月。病史: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双颞侧为主,无先兆症状,头痛发作呈搏动性,伴恶心呕吐,频繁时约每月1~2次,多于月经来潮时发作,每次发作可持续1d,呈中重度疼痛,服用止痛药后可稍缓解。患者近几年月经量少、色淡,无血块,月经来潮时情绪急躁。近2个月因工作劳累头痛加重,与月经明显相关,头痛呈搏动性,伴恶心、呕吐,严重时不能起床,可持续1~2d,故来我院就诊。现饮食差,睡眠可,舌红、苔薄白,脉细。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无家族史。外院头颅MRI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月经相关性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血虚肝热、经脉失养型)。治法:清肝养血,调经通络。取穴:百会、神庭、率谷、风池、印堂、太冲、三阴交、大赫、水道、中极。头部经络以透刺为主,采用泻法,风池穴以透对侧风池穴进针,太冲、三阴交均直刺15~20mm,太冲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大赫、水道、中极直刺15mm,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在月经期2周前开始针刺,每日1次,每周5次,在月经来潮后停止针刺。2013年12月10日因月经周期刚过,未予针刺,2015年12月15日开始针刺治疗,至12月29日月经来潮未出现偏头痛发作,后应用该针刺处方连续治疗3个月,均未出现头痛,后停止治疗。

    按语:此患者偏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明显相关,据舌脉及临床表现辨证为血虚肝热。王麟鹏教授应用我科室治疗偏头痛基础方加用太冲清肝经热邪、足三里调血调经,加用大赫、水道、中极加强调经血治疗效果,且治疗时机选择为月经来潮前,起到预防治疗的效果,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病例 3

    伴情绪障碍的偏头痛:患者,女,42岁,于2013年11月30日就诊。主诉:间断头痛10余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10余年前因家庭事情导致情绪不稳后出现间断头痛,呈全头痛,搏动性疼痛,发作不规律,失眠和生气可诱发,每次持续0.5~1d。1个月前因与爱人生气后再次发作头痛,呈搏动性,无恶心呕吐,休息后可稍缓解,因睡眠差导致发作频繁,伴见情绪焦躁,多梦,多在晨起2:00—3:00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周身乏力,舌暗、苔白,脉弦涩。既往10年前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未规律服用药物。否认其他疾病病史。辅助检查:头颅MRI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头痛(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治法: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取穴:百合、神庭、率谷、本神、印堂、承浆、内关、太冲。头部经穴以透刺为主,采用泻法;内关、太冲采用直刺,进针约25mm,采用泻法;百会、印堂穴加用电针15min,采用连续波,强度15~20mA,针刺留针30min,每周针刺3~5次。2013年12月6日再诊,失眠及情绪焦躁均好转,期间头痛发作2次,疼痛程度较轻,继续应用处方穴位治疗,至2013年12月20日患者复诊,失眠好转,夜间可睡6~7h,头痛仅发作1次,程度轻度,休息后即好转。继续治疗1个月,头痛及睡眠障碍均好转,后停止治疗。

    按语:此患者头痛发作与情绪相关,且曾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应考虑为神经症性头痛发作,据其舌脉,患者辨证为肝郁气滞,王麟鹏教授应用我科室针对伴情绪障碍型偏头痛处方,以活血通经为主,加以安神疏肝治疗,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略。
    《中国针灸》2016年7月第36卷第7期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