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贺普仁老先生对穴应用的宝贵经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8-24 14:36:31
  • 核心提示:贺普仁对穴应用心得内关、郄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的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因阴维脉也过胸部,故内关穴可通畅心络,理气行血。是治心、胸病变的有效穴位。早在《难经》中

    贺普仁对穴应用心得

    内关、郄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的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因阴维脉也过胸部,故内关穴可通畅心络,理气行血。是治心、胸病变的有效穴位。早在《难经》中就有“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记载。《拦江赋》云:“胸中之病内关担”,《千金方》曰:“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实验证明:针刺内关穴后,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调整心率;郄门为心包经的郄穴,郄穴长于止痛。

    二穴相配,可以缓解胸痛、憋闷、心慌等症状,治疗多种急、慢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房颤、心律不齐、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包是心的外膜、外卫,附有络脉,能代心受邪,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故常取心包经的内关、郄门等穴治疗心、胸病证。

    针刺时,用3~4寸长针透刺,由内关透向郄门。

    【验案举例】

    病例一:

    孟某某,男,34岁。

    主诉:胸闷、憋气多年,加重2日。

    现病史:近2日来胸部不适加重,出现喘憋,靠吸氧度日,经检查为“心尖息肉”,纳差,二便正常。

    望诊:舌苔白腻。

    切诊:脉细略数。

    辨证:心阳不振,气血郁滞。

    治法:温阳通络,活血化瘀。

    取穴:内关、郄门。

    刺法:以4寸毫针针刺内关,沿皮向上透郄门,用补法。

    经过针刺4次后,症状消失,回原籍。最近一直很好,可以参加体力劳动。

    病例二:

    赵某某,女,78岁。

    主诉:胸闷、胸痛十余年。

    现病史:患者于十余年前开始心前区疼痛,胸闷、时有喘憋,夜间时有咳嗽,咯吐泡沫痰,曾于门诊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显,现仍时胸痛、胸憋闷,夜间时常喘憋,咳嗽、咯吐泡沫痰。伴气短,双下肢浮肿。在西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纳可,眠差,二便调。

    望诊:舌质黯、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

    取穴:内关透郄门。

    刺法:毫针。

    二诊:症情有所好转,仍感胸痛、胸闷、夜间时咳嗽,咯吐泡沫痰,针取内关透郄门,筑宾、天突、膻中(毫针)。刚针完觉胸闷减轻。

    病例三:

    于某某,男,39岁。

    主诉:胸闷半年余。

    现病史:半年余来,患者经常感到胸闷、憋气,休息后可缓解,紧张、劳累时加重。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肌缺血”。纳差,眠安,二便调。

    望诊:舌淡黯,苔薄白。

    切诊:脉弦细。

    辨证:心阳不振,气虚血瘀。

    治法:振奋心阳,补气活血。

    取穴:内关透郄门。

    刺法:毫针刺,行补法,内关向斜上方刺。

    针刺后,患者自觉周身舒适,胸部豁朗。治疗5次,已未再发作胸闷等症,劳累后亦未觉不适。

    劳宫、照海

    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心包经起于胸中,最后进入掌中,出于中指端,并从劳宫分出支脉,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劳宫位于掌心,可治疗掌部疾患。荥主身热,善于泻热,《针灸甲乙经》言劳宫主:“掌中热”,对手掌的痛痒、起疹等有很好疗效。

    照海为肾经穴,足少阴之脉入肺,循喉咙夹舌本。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可致咽喉疼痛、干咳、咳血。照海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肾经脉气归聚于此而生发阴跷,通阴跷、阳跷脉,合于膈喉咙,可滋肺肾之阴,清降虚火,故可治疗上述诸症。

    《拦江赋》言其治疗“噤口喉风”;《标幽赋》云照海主治“喉中闭塞”。因其益阴清火,滋水涵木,还可用于治疗瘿瘤、瘿病等疾患。

    劳宫、照海配伍应用,可治疗口腔溃疡。口舌为心之苗,故劳宫可泻心清火,止口舌疼痛,《针灸大成》云:劳宫主“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有补肾滋阴之效,取照海益阴填精,引火下行而口疮可消。心包经五行属火,肾经五行属水,水克火,两穴相配既滋肾水,又清心火,这组穴有补有清,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了协同作用。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中医又称为口疳。其特征是口腔黏膜上出现黄白色如豆大的溃疡点,数目不等,有剧烈烧灼痛,具有周期性复发的规律。外感风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心脾积热;或思虑过极,心脾两虚;或肾精亏损,虚热内生,虚火上炎,均可致本病发生。偏热者,伴有发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偏虚者,伴有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一般来针灸科求治的患者大多已经治疗过一段时间,但效果不太明显。很多人治疗本病大多采用清热泻火之法,殊不知本病看似症状单一,但如若不抓住根本也很难奏效。本病不仅仅是局部病变,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调整全身,局部与全身并重。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明确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明代《景岳全书•口疮》曰:“口疮……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寿世保元•口舌》言:“口疮者,下焦阴火也”,这些著作中对于口疮的虚实证治进行了详明的阐述。

    选用心包经劳宫穴、肾经照海穴治疗本病针对了病因病机,故可奏速效,还可配涌泉等一起应用。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并少食辛辣等刺激食品,戒烟戒酒,保持充足睡眠。

    【验案举例】

    病例一:

    张某某,男,59岁。

    主诉:双手掌起疹16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16年来,手掌经常起湿疹,奇痒难忍,时有溃烂流水,时好时发,近2月来加重。纳食可,二便正常。

    望诊:双手掌潮红,掌面起满小疱疹,流黄水。舌淡红,苔薄白。

    切诊:脉沉。

    诊断:湿疹。

    辨证:湿毒浸淫肌肤。

    治法:化毒解肌。

    取穴:劳宫。

    刺法:以1寸毫针,刺入5分深,行泻法。

    经16次治疗,湿疹消退,不痒,不流水,双手掌皮肤基本正常。3年后追访,一直未再发作。

    病例二:

    马某某,女,13岁。

    主诉:扁桃体肥大已四五年。

    现病史:患者四五年来扁桃体肥大,常常感冒,咽喉肿痛,发热,每次均需注射青霉素方能奏效。近3日来自觉咽喉略有疼痛,口干不欲饮。

    望诊:舌红苔薄黄。

    切诊:脉细。

    查体:咽两侧扁桃体肥大,略红。

    辨证:体内蕴热日久,耗伤阴液,壅滞经络。

    治法:泻热护阴,通经利咽。

    取穴:照海、阿是穴(肿大之乳蛾)。

    刺法:以毫针刺照穴留针;以火针点刺肿大之乳蛾,有恶血流出时,将其咯出,后以净水漱口。

    患者每周治疗两次,共治疗3次,肿大之乳蛾消失,咽痛缓解。

    病例三:

    藏某某,女,32岁。

    主诉:颈前部肿大半年余。

    现病史:半年余来,患者出现颈前甲状腺结节肿大,伴有心悸、烦躁、手指抖动,周身乏力。纳食可,二便调。

    望诊:面黄,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

    切诊:脉细。

    辨证:肝郁不舒,气失条达,气血瘀滞。

    治法:疏肝理气,条达气机,活血化瘀。

    取穴:照海。

    刺法:以毫针点刺,不留针。

    共治疗10次,不适症状消失。

    病例四:

    王某某,女,45岁。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7年。

    现病史:7年前,因为发热而出现口腔溃烂,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反复发作,且日渐加重,近来整个口腔呈黄白色溃疡面,因疼痛不能说话,不能进食,身体日渐消瘦,二便正常。

    望诊:面黄无华,舌质红,苔薄白。

    切诊:脉沉细无力。

    辨证:素体虚弱、虚火上炎,耗损阴液。

    治法:养阴清热,泻火祛腐。

    取穴:劳宫、照海。

    刺法:以毫针刺入穴位,刺入5分深,先补后泻,先针照海穴行九六之补法,后针劳宫穴行九六之泻法。留针30分钟。

    针后4小时,病人疼痛大减,可进食水,次日,已能说话;二诊后,溃疡面缩小,疼痛轻微;六诊后,溃疡面痊愈。

    丘墟、照海

    丘墟为足少阳之原穴,具有清宣少阳郁热,清泻肝胆火热,疏利肝胆之功,临床应用范围广泛。贺老用本穴主要治疗肝胆疾患和少阳经分布区域内的病变,如:胆囊炎、胆结石、带状疱疹、疝气等病,同时治疗因肝胆功能失调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目痛、耳鸣耳聋等症。

    本穴的临床应用在古代医籍中已有很多记载,《针灸甲乙经》:“目视不明……目翳……两胁痛,脚废转筋,丘墟主之”;“寒热颈肿,丘墟主之”;“大疝腹坚,丘墟主之”。《千金方》:“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枢脚痛”。《医宗金鉴》:“胆原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牵引腰腿……足胫难行等症。”该穴为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原穴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脏腑出现病理变化后在原穴出现反应,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不仅可以用该穴进行治疗,还可以用于诊察,贺老在针刺前经常触压患者的丘墟穴,以感知病情变化。

    治疗时,贺老多取透刺的方法。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位,阴跷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与丘墟分别位于内、外踝下。由丘墟向照海方向透刺,以在照海穴处触摸到皮下针尖为宜。

    采用先泻后补的手法,具有疏肝解郁,调气止痛的作用,达到少阳经气疏通以利转枢、阴经气血充足的效果。一针刺两穴,可减少患者疼痛,又可增强穴位作用,事半而功倍。

    【验案举例】

    病例一:

    国际友人,女,70岁。

    主诉:左胁痛数年,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曾检查肝功、肝胆B超以及十二指肠引流均未见异常,西医治疗无效。

    望诊:舌苔白。

    切诊:脉弦滑。

    辨证:肝郁气滞,经气阻塞不畅。

    治法:条达肝气,通调经络气血。

    取穴:丘墟透照海(患侧)。

    刺法:捻转补泻,先补后泻。

    针后即刻疼痛减轻。

    病例二:

    周某某,男,50岁。

    主诉:左侧肩胛缝隙处疼痛数日。

    现病史:参加劳动时,突然感到左侧肩胛缝隙处疼痛,5~6日后痛势加剧,继之波及左侧胁部疼痛不已,呼吸加剧,咳则更甚,经服药物后无效。

    望诊:舌质紫黯。

    切诊:脉弦紧。

    辨证:劳动时用力不当,致使经络气机不畅。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取穴:丘墟透照海、曲池(患侧)。

    刺法:行捻转手法,先补后泻。留针30分钟。

    起针后,气舒而痛止,欣然而去。

    病例三:

    李某某,男,56岁。

    主诉:右侧胁肋部疼痛1年。

    现病史:右侧胁肋部疼痛,发作重时向右侧后背部放射,经超声检查示:胆囊炎、胆结石。

    取穴:丘墟透照海。

    刺法:行九六捻转补泻法。

    治疗10余次,症状消失。

    大椎、腰奇

    大椎为督脉腧穴;腰奇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下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此二穴常作为治疗癫痫的主穴使用。

    癫痫,中医称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发作时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口吐涎沫,双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喉间有痰鸣声,醒后如常人。中医辨证多由肝脾肾等脏器失调,导致一时阴阳紊乱,阳升风动,痰阻清窍所致。

    大椎为诸阳经之交会穴,具有协调阴阳、平降逆乱的功能;腰奇是治疗痫证的经验穴。临床也常配合四神聪共同使用,以增强开窍醒脑之力。

    针治时,用3寸毫针,大椎针尖向下,腰奇针尖向上,沿皮刺,酸胀则止。

    【验案举例】

    张某某,男,24岁。

    主诉:阵发性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间断发作数年。

    现病史:数年前因突然昏倒,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每日发作1~2次,每次发作约2分钟,醒后头痛、乏力,诊断为癫痫大发作。数年来,间断服用苯妥英钠以及中药涤痰剂,效果甚差。至今每日发作10余次,不能工作。

    望诊:舌苔白,脉细滑。

    辨证:情志不遂,督脉失调,气机逆乱。

    治疗:通调督脉,调理气机,疏导情志。

    取穴:大椎、腰奇。

    刺法:以上法先刺大椎,后针腰奇,施以对刺。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

    二诊时病人诉针后精神好转,发作症状程度减轻。五诊后诉精神好,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每次欲发作时的痛苦感受明显减轻。九诊时诉大发作已经停止,仅有瞬间而过的小发作,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为3~4天发作1次,自述精神好,纳佳,心情舒畅。治疗1个月后,病人诉已经有近1周癫痫未发作,精神较好。效不更方,穴法不变。巩固治疗2个月痊愈。2年后随访,未复发,已胜任工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