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陈宝贵:治泄泻酌加解表祛风药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编辑部 作者: 时间:2015-01-22 08:53:55
  • 核心提示: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本证四季皆有,但以夏秋多见。其病因多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脾肾阳虚有关。感受外邪者以寒湿、湿热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本证四季皆有,但以夏秋多见。其病因多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脾肾阳虚有关。感受外邪者以寒湿、湿热、暑湿较多;饮食所伤者,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引起;情志所伤者,主要与肝克脾有关;内伤脏腑者,主要由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或脾肾阳虚形成。其中,脾胃虚弱是慢性泄泻的根本病机,而湿邪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须在此基础上才可导致慢性泄泻。在其治疗上,感受外邪者,或温或清;饮食所伤者,健脾消食;情志所致者,抑肝扶脾;内伤脏腑者,或消食健脾,或益气健脾,或健脾温阳;泄泻严重者,加止泻之品;日久伤阴者,加酸甘化阴之药;肛门下坠或脱肛者,重用益气升阳之味。总之,健脾祛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其兼症则以上基础上辨证治之。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陈宝贵教授行医近50载,临证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泄泻病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其治疗泄泻,常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消食导滞、抑肝扶脾、健脾和胃、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等法基础上伍以风药,收效颇佳。风药大多为辛味之品,多为解表药,具有能行能散、升发脾阳、祛风胜湿、疏理肝郁、发散郁火的特点。常用风药有葛根、柴胡、升麻、防风、白芷、藿香等。如脾阳不升,症见泻下清稀,或完谷不化,头晕者,陈宝贵多用葛根升脾阳以止泻;如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或见脏器下垂者,陈宝贵常用柴胡、升麻佐于补气药中以升提中气;若肝郁脾虚,肝木克土,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痛减,属痛泻者,陈宝贵多用防风以土中泻木,胜湿止泻;若寒湿久泄,症见泄泻日久,遇寒则重者,陈师常用白芷佐于温阳方中以升阳除湿止泻;若湿浊中阻,症见腹痛吐泻,脘痞胸闷不舒,属寒湿泄泻者,陈师常用藿香以芳香化浊,和中止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风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解痉、抗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临床验证,风药用于泄泻病中,确能提高疗效。需要注意的是,风药在泄泻治疗中,多数情况用量宜轻,且有些药不宜久用,因风药大多是辛香之剂,有伤阴耗血之弊。以下三则则医案,供同道们参考。

        案一 温阳除湿、升阳止泻法

        韩某,男,40岁,2000年4月15日诊。

        泄泻近1年,每日3~5次,有时泄稀水,受凉或食冷后明显,腹部有时隐痛,常有头晕,乏力,舌暗淡,苔白,脉细弱。曾在某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

        证属:脾虚湿盛,清阳不升。

        治法:温阳除湿,升阳止泻。

        处方:藿香10克,干姜10克,白蔻10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荷叶15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葛根15克,炒车前子15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4月22日):泄泻次数减少,已不泻下稀水,头晕乏力减轻。

        上方未做加减,患者又服14剂而愈。

        按:泄泻年余,泻下清水,受凉或食冷后明显,腹有隐痛为脾阳不足,湿邪偏盛引起;头晕,乏力为脾阳不足,清阳不升的表现;舌暗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虚湿盛之征象。治疗应以温阳除湿,升阳止泻为主。上方中以党参、茯苓、干姜、白蔻温中健脾;以葛根、荷叶健脾升阳;以陈皮、枳壳理气健脾,其中枳壳调理脾胃升降;以防风祛风胜湿;以炒车前子渗湿止泻;以当归调理血分,使气行血不滞;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其中白芍可酸甘化阴。全方共奏温阳除湿,升阳止泻之功。方药对证,患者共服20余剂而愈。

        此案上方中藿香、防风、葛根为风药,其中藿香可芳香化湿,葛根可以升脾胃之阳,防风可以祛风胜湿,且又有“风能胜湿”之意。

        案二 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法

        张某,男,25岁,司机,2008年4月5日诊。

        腹痛,便稀溏,夹有黏液,2~4次/日,饮食不规律,舌质红,苔微黄腻,脉细滑。患者慢性结肠炎病史2年。肠镜示:直肠息肉,大小0.3厘米。

        证属:脾虚气弱,湿热蕴结。

        治法:健脾益气,清热化湿。

        处方: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木香6克,藿香10克,防风10克,枳壳6克,黄连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焦神曲10克。7剂,水煎300毫升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二诊(4月12日):服药2剂后出现疼痛,未再服药。症状和上相同,脉弦细滑。上方加炮姜10克、元胡10克二药后,继续服用。煎服法同上。

        三诊(4月19日):诸症减轻,二诊方药又取7剂。

        药后症状大减,上方未做加减,继服14剂后痊愈。后复查肠镜:直肠息肉消失。

        按:患者慢性结肠炎病史,久治不愈,脾胃受伤,病情由实转为虚实夹杂,最终转为脾虚气弱,湿热蕴结之证。患者便溏、脉细为脾虚;腹痛,便中夹有粘液,舌红苔黄腻为肠中有湿热。故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为主,此为温清同用之法。上方中以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健脾益气;木香、枳壳量小,可缓中调气;黄连、白芍与藿香、防风配伍,可以清泻肠中湿热;焦神曲可促进患者纳食。二诊时患者出现腹痛,加之脉弦细滑,考虑仍为脾胃虚寒所致,故加炮姜以增强温中之力,加元胡以理气止痛。患者最终症状大减,服约近30剂而愈。本案重点在于温中健脾的同时,稍佐清热之药,避免了大量苦寒清热药物,再伤脾胃。

        此案中防风、藿香为风药。防风在案中可疏理肝郁,与白芍相配又有柔肝止痛的功效,且防风可祛风胜湿,取“风能胜湿”之意。藿香具辛香之性,可以化湿除风。另,陈师说藿香除苔腻有佳效,唯属热者需佐黄连、连翘等。

        案三 健脾消食,清热化湿法

        黄某,男,58岁,住院号:102947,2009年12月24日诊。

        患者20余天前因肺重度炎症住市某院治疗,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2天患者自觉身体已无大碍,不听家人劝阻,食生冷水果及肉食,遂致腹痛腹泻不止,泻下稀水样便,病情几日来呈逐渐加重趋势,日泻下10余次,终致卧床不起,遂来我院治疗。入院症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发热,神疲乏力,纳差,小便少,舌暗,苔微黄,脉滑数。中医查体:神清,少神,面色苍白,腹部压之痛。查血常规:白细胞:8.17×109/L,NEU%:82.7%,LYM%:7.7%。电解质示:K+:3.7mmol/L,NA+:129.1 mmol/L。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入院后予抗炎、补液及对症治疗。

        证属:食伤脾胃,湿热逗留。

        治法:健脾化湿清热,兼以消食。

        处方: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砂仁6克,苍术10克,木通6克,车前子15克,焦三仙各10克。3剂,中药颗粒剂,日1剂,分早晚2次温开水冲服。

        二诊(12月25日):泻下3次褐色脓血便后,腹痛稍减,遂停上方。西医予对症治疗后,便血止,仍日泻下10余次,夹有未消化食物,舌暗而红,苔少而黄偏干,脉促。科室会诊后予以下处方:

        处方:黄连6克,黄芩10克,葛根10克,陈皮6克,藿香10克,云苓10克,麦冬10克,苍术10克。3剂,颗粒剂,分早晚二次,温水冲服,日1剂。

        三诊(2010年1月3日会诊):病情未见好转,仍日泻下10余次,量不多,黄便质稀,夹未消化食物,腹不痛,气喘,面色白,疲软无力,精神很差,几无起床之力。舌暗,少苔,根黄,脉细数结代。查血常规:白细胞:2.14×109/L,血小板:24×109/L。查胸部CT示:考虑两肺特殊类型感染,合并间质纤维化可能,双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今停所有抗生素,仅补液治疗。家属几近绝望,欲放弃治疗。遂请陈师会诊,指导治疗。

        证属:脾虚湿盛,虚中夹实。

        治法:醒脾化湿,升阳止泻。

        处方:葛根30克,车前子20克(包),白芍20克,川连10克,木香10克,藿香10克,石榴皮15克,焦三仙各10克,荷叶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代茶饮,不拘时服,日1剂。

        四诊(2010年1月6日会诊):腹泻显著减轻,日行2~3次,质稀色黄,面色较前改善,已稍转红润。舌质红,苔黄,舌体较前转润,脉细数。停静脉液体治疗。肝功能示:白蛋白18g/L。上方加菖蒲20克,玉竹15克以滋养胃阴,醒脾化湿。

        另,药膳处方:生姜30克,白蔻15克,肉蔻15克,肉桂10克,大茴10克。鲫鱼一条,挖空内脏,不去鳞。上药与鱼同煮,煮烂喝汤。

        五诊(2010年1月8会诊):稍有腹胀,大便1日1次,已成形,食量增,精神好转,已能坐起,舌暗红,苔黄少苔,脉细数。

        处方:西洋参15克,炒白术15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赤芍15克,枳壳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3剂,日1剂,水煎服。

        六诊(2010年1月10日会诊):已无腹胀,大便已成形,纳增,精神转佳,舌苔较前转润,脉细数。查血常规:白细胞:3.78×109/L,血小板:55×109/L。肝功能示:白蛋白28.7g/L。查胸部CT示:胸腹腔积液较前减少。继服五诊处方及药膳方。

        患者于1月11日出院,带中药1周出院。1月18日回访,患者无不适症状,已能适当运动,嘱其注意饮食及冷暖。

        按:患者以腹痛腹泻,泻下稀水样便入院,余予以健脾消食,清热化湿法。患者次日出现脓血便,病情由泄转痢,较前加重,并出现促脉之危候。因患者病情危重,遂请科室会诊,予中药处方仍未见效,故请陈师会诊。

        陈宝贵会诊时患者日泻下10余次,量不多,质黄稀,夹杂未消化食物,气喘,面色白,面色白,疲软无力,精神很差,虚极已见。陈师以大量葛根升阳止泻,以白芍养阴,以川连燥湿止痢,以藿香、荷叶化湿,其中荷叶兼可健脾升阳;以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以石榴皮涩肠止泻;以甘草调和诸药,且与白芍同用可以腹痛之急。全方有升阳止泻,醒脾化湿之效。患者服药3剂后,腹泻减,面转润。因久泄痢必伤阴,故四诊时陈师于三诊方中加玉竹以增养阴之力;加菖蒲以醒脾化湿。考虑患者大病体虚,原非几日内能改善,故另开药膳方,此方可以补脏虚,升蛋白。五诊时患者已大见好转,因余邪已尽,故用补气养阴兼理气之品加药膳方善后。后随访已痊愈。

        思考本案,自己所开处方与师方思路原有相近之处,为何疗效不佳。回观己方,原病重而药轻,师之方则药专而力猛,掌握了药物最佳配比用量。可见,跟师学习不单是记方治病,而掌握方药的用法用量及量效关系尤为关键也。《内经》谓“陷者举之”,因祛风药性情升浮,故升阳举陷时多择用之。

        此案中用到葛根、藿香二味风药。葛根在方中量大使用可升举清阳,使阳气升则泄泻可止,藿香在方中应用起到醒脾芳香化湿的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