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彭清华等:中医辨证体系的创新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彭清华 黄惠勇 时间:2015-12-21 07:52:46
  • 核心提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精华,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锋教授自1976年开始,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为宗旨,潜心探讨中医辨证方法,勤求辨证内容,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精华,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锋教授自1976年开始,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为宗旨,潜心探讨中医辨证方法,勤求辨证内容,构建辨证体系,继承、研究、实践,三十余年未曾间断。朱文锋教授编著的《证素辨证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朱文锋教授数十年进行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该书内容包括辨证方法、证素辨证量表、证素诊断标准、常见证诊断、证素辨证诊疗软件的研制及证素诊疗应用举例等,现将该书的主要贡献评述如下。

    明确病、证、证候等有关概念

    朱文锋教授认为,概念是理论思维的细胞,语词是概念的载体,语词使用不当,概念不规范,必然导致理论思维的混乱。“证”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且有多种含义,认识很不统一。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的“证”概念,进行“证”的规范研究,首先应当了解其中文的沿革及含义的演变,并约定其现代含义。该书明确了證、证、候、症、征、证候、病的概念及含义,如认为中医经典中的“證”字,取证据、证验之本义,主要指病变的现象。然而,《增韵》释證为“候也,质也”。所以證除了指征象以外,也指病变的本质。候与證为互词,指病变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症状,既是现象,又是过程,故《诸病源候论》等古代医著之“候”字所指,主要言病变的表现。

    病:与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病理概括。证:中医诊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做的病理概括。证候:证的外候,指特定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等全部证据,是辨证的依据。证素: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证名:证的名称,由病位、病性等证素所构成的诊断名称。如风寒束表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证型:证的类型,临床常用而规范的标准证名,如肝胆湿热型、心血虚型。症:症状和体征的统称,狭义的症即“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或不适,如疼痛、耳鸣、恶心、胸闷、烦躁等。征:即“体征”,指通过客观检查到的身体异常改变,如面色苍白、舌苔黄、脉浮紧等。辨证: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辨别病位、病性等证素,并做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证的诊断标准:某证名或证素的诊断标准。不能称证候诊断标准。证候规范:对症状、体征等的名称、概念、具体表现及其程度等所做的规范、约定。上述“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于2007年8月8日审定通过,成为了行业的约定表述。

    提出“证素”的基本特征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朱文锋教授认为,中医辨证体系中所称的“证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证素是根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

    证素是对病变当前的位置——心、肝、脾、肺、肾等,与性质——气虚、血瘀、火热等本质所做的判断。它不是指证候,即不是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

    2.证素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

    病位证素主要有心、肺、脾、肝、肾等,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血阴阳虚、痰饮水湿、气滞血瘀等,总计约50项。

    3.证素内容是据中医学理论而确定的:

    如中医藏象学说有五脏六腑之分,五官九窍等与脏腑密切相关,因而病位证素亦有脏腑之别,官窍组织的病变亦常归属于一定的脏腑。气血津液精等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当其亏虚时,便有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亏等病性的变化。

    4.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证素是辨证的基本要素,一般还不等于完整的证名诊断。辨证所得证素若有不同,其证名则应有差异,如证素是肝、气滞,其证名是肝郁气滞证;证素有肝、气虚、气滞,其证名是肝郁气虚证;证素为肝、脾、气虚、气滞,其证名则应是肝郁脾虚证。

    5.病性证素是对正邪相争的本质概括:

    辨证所判断的寒、热、气滞、痰、湿等,并不是单纯由邪气所决定,而是与机体的正气密切相关。

    6.证素为具体诊断单元而非分类纲领:

    辨证体系所确定的50项左右病位与病性证素,如肾、脾,血虚、阳虚等,是辨证诊断的基本诊断单元,不能再分,因此可称为基础证。而证素辨证体系所提出的证素内容,都应该是具体的基础证。纲领证只对证进行分类归纳,具体的证素则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7.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

    50项左右的证素,都是具体的基础证,因而证素间必然要联系组合,方能构成完整的证名。如肺主气,脾为生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因而规定了气虚常与肺、脾、肾有关。病性气陷的病位总是责之于脾,病性阳亢的病位总是归属于肝。

    8.某些证素间可有重叠涵盖关系:

    又如“气陷”是指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稳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可知气陷一般具有气虚的基础证候,因而二者之间可有重叠,辨证属于气陷时则可涵盖气虚。

    证素的基本内容,朱文锋教授经长期研究,归纳为共性证素50项,其中病位证素19项: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病性证素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毒、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五官专科病位9项: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耳,鼻,咽(喉),齿(龈);其他9项:动(内)风、气逆、喜、怒、忧思、悲、惊恐,燥屎、结石。

    以病位、病性为证素 创新中医辨证体系

    朱文锋教授认为,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证素组合而成,因此准确判断证素,便抓住了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并可执简驭繁的把握灵活复杂、动态的证。

    在辨证思维过程中,朱文锋教授强调应突出三个环节,即证候(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的获取,证素的识别,及判断出证名。这一过程重点清楚(病位和病性),层次清晰,要素明确。当在临床收集了四诊资料,得到病人寒热、疼痛、汗出、饮食、睡眠、大便、小便、舌象、脉象、声音、神色等信息资料后,首先应进行证素的定量判断,确定病位(如心、肺、脾、肝、肾、胃、胆等)、病性(如寒、热、湿、气虚、血虚、阴虚等)后,然后再经过模式识别,而诊断为脾气亏虚证、肝阳上亢证、心肾不交证、肝肾阴虚证等。

    朱文锋教授归纳的基本证素包括病位、病性二大类,共60项左右。其中病位证素约30项,分空间性位置和层次(时间)性位置。空间性病位有表、半表半里,心、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鼻、耳、目、肌肤、筋骨、经络、胸膈等;层次(时间)性位置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等。病性证素约30项,主要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食积、虫积、气滞、气闭、气虚、气陷、气不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阳浮、津液亏虚、精髓亏虚等。

    根据辨证思维的认识过程,形成“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新体系,其中“证素”为辨证体系的核心。

    为临床更好的应用该辨证体系,朱教授还在确定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对症状与证素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即明确每一症状在不同证素中的贡献度。将病人所出现症状的贡献度权值之和(以100作为通用阈值,根据病情的轻重与复杂程度进行调节),作为确定各证素(如心、胃、气虚、血瘀等)是否成立的依据,最后将达到诊断阈值的证素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构成完整的证名诊断。如在证候信息的定量诊断中,“五心烦热”对阴虚、阳虚、津亏的贡献度分别为43、-15、10,而“经常畏冷”的贡献度则为-20、42、-10。并制订了证候辨证素量表,提出了20个病位证素和33个病性证素的证素诊断标准,研发了证素辨证诊疗软件《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该软件是一个能对内、妇、儿等科全病域进行中医辅助诊疗的巨系统,病、证、症结合,理、法、方、药俱备,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方案准确性高,内容规范。书中对16位名医的医案进行诊疗软件的判别,诊疗系统和医家的诊断高度相符。

    证素辨证的科学性

    朱文锋教授在研究中医辨证思维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症状、体征的整理,到明确辨证的60项左右基本内容——辨证要素,由辨证要素组成800个规范证名,然后以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从而创立了一种完整统一的辨证新方法。这一辨证统一体系的创立,对中医学术是重大的发展,它揭示了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更能指导临床。这一辨证新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1.揭示了中医辨证的规律与实质:

    根据所创立的“辨证统一体系”,朱文锋教授简明扼要地说:“中医辨证就是辨别当前证候的病位与病性,通过约60项基本要素构成各种证型。”这便揭示了辨证的基本规律、实质与关键,并奠定了辨证规范化的基础。掌握这一辨证统一体系,便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辨证方法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

    2.符合临床实际和辨证思维原理:

    以往通常对每种疾病提出几个常见证型,然后从中挑选,这种据病套证的方法,并不符合中医辨证的思维原理,也不能满足临床上对各种病情进行辨证的实质需要。朱文锋教授创立的辨证统一体系,是在总结辨证思维规律、分析辨证原理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揭示出辨证思维的内在规律,即首先根据具体病情而辨别出病变的位置与性质,然后根据辨证要素中病位、病性的不同,按一定规则而组合形成证名。因而可适用于各科诸种疾病的辨证,并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现象。

    3.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

    以辨病位、病性为基本要求的辨证新体系,内容完整统一,以往各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均已涵盖其中。这种从症状→辨证要素→组合成证型的辨证新方法,学习时容易掌握,临床时便于操作,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且概念不清、内容错杂的弊端,推介到中医学领域,能更好地适用和指导临床辨证。

    4.可提高辨证诊断的水平:

    朱文锋教授创立的辨证统一体系,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病、证、症等概念进行严格区分,并明确其间的相互关系。正式提出“辨证要素”,并明确规定其具体项目;充分把握每一辨证基本内容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并了解其相互之间的一般组合关系,便抓住了辨证的实质。同时要求规范和完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等内容,明确其对各辨证要素的贡献度;制定由辨证要素所组成的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辨证要素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使中医“证”的内容全面、准确,这对提高临床辨证诊断水平,增强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具有广泛而重大的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