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徐业 黄文:浅谈中医整体观在代谢综合征认识中的运用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摘要】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的认识,以及中医整体观在Ms中的运用进行再认识,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 中医整体观;代谢综合征 中医学是建立在整体、立体思
    【摘要】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的认识,以及中医整体观在Ms中的运用进行再认识,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 中医整体观;代谢综合征 中医学是建立在整体、立体思维基础之上,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黑箱、试锘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宏观整体思维方式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为目的,一直遵循着固有的医学辨证体系稳步发展,并可能会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医学[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并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 l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MS)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疾病之一,由于人种的差异,国际上尚无统一的MS诊断工作定义。2004年4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了中国人的MS诊断标准[2],将符合下列3种以上改变者定义为MS。①中心型肥胖:BMII>25kg/m2;②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和(或)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⑤血脂紊乱:高甘油三酯血症(TG≥1.Tmmol/L)和(或)HDL-C<0.90mmol/L(男)、1.0mmol/L(女);④高血糖:FPG≥6.1mmol/L或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 ≥7.8mmol/L。MS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20世纪以来,医学界开始对糖尿病、肥胖、脂质异常和高血压等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进行了研究,20世纪36年代Himsworth首次使用了胰岛素抵抗(IR)一词[3],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988年,美国学者Reaven第一次提出IR是一个普遍现象,首次提出了“X综合征”的概念,用这一术语来描述冠心病的个体聚集现象[4]。1995年Stern“共同土壤学说”的提出,即以IR及其所致的糖、脂代谢紊乱为核心,将这些疾病联系起来,从而对这些疾病有了新的认识[5]。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正式命名为MS。MS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它所包含的疾病还在扩展,对MS的防治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MS把过去认为互不相关、彼此分割的疾病及代谢紊乱以IR为核心联系起来,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疾病机理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西医疾病认识方法论上的突破。 2中医整体观在MS认识中的运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中医理论对MS病因病机进行初步探索的过程离不开中医整体观的指导。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在研究方法上不破坏对象的整体性,充分运用形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手段,充满了哲理、推理和思辨色彩[6]。西医对MS的认识是通过对某些局部症状的分析而确认其属于全身性疾病,IR就是个联系点,如果离开整体认识论这一指导原则,MS的定义是不可能形成的。它与中医学“司外揣内”一样,都是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因此可以说整体观是中西医的共性思维。既然西医和其他民族医学以及其他学科都有整体观,为什么还将整体观称为中医的特点呢?原因之一是指整体观在中医理论中的指导地位,将其作为理论精髓及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指导原则的战略高度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二是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有特点,即具有较多的联系次数、较强的联系规律性、较广的联系范围[7],这三点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中医病因病机的学习来认识MS以理解中医整体观的这三个侧面。中心型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是MS的主要临床特征,其主要的核心问题是IR,而中心型肥胖是IR的标志,从中医学角度讲,“肥人多痰湿”(《医门法律》),并且现代研究也证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升高是“痰浊”特有的生化指标和物质基础,因此痰湿是肥胖的重要病理因素。随肥胖而出现的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一系列变证,均可归于中医的痰浊、湿阻、血瘀的范畴,可以说痰湿是贯穿MS主要症候群的中心病理因素。而痰乃津液之变,瘀乃血液凝滞,津血同源,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痰瘀互阻也就成了MS的主要病机,贯穿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始终。痰瘀既是病理因素也是病理产物,并多次与MS一系列症候群相联系,使这些症候群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同一病理因素较多的联系次数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体现;虽然MS的发生、发展、变化错综复杂,但抓住痰是MS核心病理因素这一环节,根据中医五行藏象学说不难究其根源,即以脾不健运和肾气不足为主。《景岳全书》也谈到了“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而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脾肾两虚、痰湿内停是MS的本因。中医学引入五行学说并与藏象相结合,说明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内外环境的统一。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使某一系统病变的发生发展一变化有规律可循,为认识疾病提供了依据,从而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在这一点上中医整体观较强的联系规律性得到充分体现。随着MS的发展变化,晚期会出现以动脉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病变,中医称为脏腑虚损,功能衰竭出现的变证、坏证,如中风、厥证、关格、真心痛等。虽个体表现不同,其病机相同即痰瘀互阻,流窜经络,脏腑功能虚损以致气血逆乱或衰竭,阴阳失调。MS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痰瘀为病理因素,以五脏为主体配六腑、五体、五官,以经络为纽带,导致多脏器虚损和功能衰竭的整体,较广的联系范围也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它的“广”不仅体现于此,还形成了中医整体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为了谋求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工作竞争压力大导致失眠、饮食失调、运动减少、情绪波动等,成为MS发生的外因,《儒门事亲》记载“痰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者,有困乏而得者,有思虑而得者,……”。 临床上很多MS患者均有肝郁气滞的表现,因此认为肝失疏泄是导致MS发生的重要环节[8]。要了解MS发生、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就要将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正虚(脾肾两虚)、邪实(痰瘀)两方面考虑,分清矛盾的主次,并指导临床实践。 这里强调的“多、强、广”是根据中医学的自身特点由整体观这一共性而派生出的子个性。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中医学那样运用整体观将人、天地万物、社会联系得如此紧密。中医学的整体是大自然,人体只是开放性、规律变化的“亚整体”,把人体生理与大自然结合起来认识,且尤为注重其在大环境下变化所形成的规律,这是中医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整体观。虽然中西医都注重强调整体与局部的辨证关系,但中医宏观远见的思维意识,规律有序的合理联系方法,是西医无法相比的。 3结语 MS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给传统的整体观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其更广的内涵,也使西医摆脱了传统的诊疗方式的束缚,意识到整体的重要性。未来的医学要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即指辨证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形成的新时代思维方式,注重运用整体观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1],这一提法也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