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健康顾问 > 正文
  • 微信传“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靠谱吗?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8-18 08:48:59
  • 核心提示: 市民胡先生平常就很注重养生,也很喜欢转发一些养生话题,“汗出寻病踪”的这条消息最近就出现在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题目瞧着

      市民胡先生平常就很注重养生,也很喜欢转发一些养生话题,“汗出寻病踪”的这条消息最近就出现在了他的微信朋友圈

    里。“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题目瞧着挺有意思,于是胡先生也迫不及待地要点进去一看究竟。

        据消息称,人体8个主要出汗部位分别对应了8类身体不健康信号。比如,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建议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情况;鼻子出汗=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建议接受全面激素检查;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建议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导致的;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私处出汗=湿热下注、肾阳虚弱。

        胡先生对照了一下,发现自己稍稍一动就爱出汗,特别是额头和鼻子,常常一冒就是一串串汗珠,他很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消息所说,自己是属于肝阳上亢、肺气不足,如果确实如此,又该如何调理治疗呢?
    出汗只是诊断的一小部分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副教授、中医内科医师燕海霞表示,根据微信消息所述,基本就是只抓住一个点来确定某个面的问题,仅仅抓住一个症状就来确,定某个疾病,其实是有失偏颇。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即只有把四诊合参、综合考虑才能断证诊病。”燕海霞副教授说,望是指看脸色、形态、神色、排泄物;闻是指听病人的气息,嗅口气、汗味、大便臭气;问是问诊环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所以,出汗情况,其实只占了十问中的一席,如果单单靠出汗就能确诊疾病和证型,显然是不靠谱的。也不可能作为独立的判断因素。

      “汗出异常"留神脏腑病变

      虽然单凭汗从哪个部位出不能判断属于何种疾病。不过,中医倒是对不符合常规的异常出汗情况有所诊断和说法。这是因为,中医认为流汗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历来就有“观表证而知脏腑”一说,即“汗出异常”,可能是提示我们内在的脏腑阴用产生了异样或健康危机,应该及时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中,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种“异常出汗”——

        【盗汗:阴虚内热或气血亏虚】

        天热流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稍微动一动,就满头大汗。但如果你睡着时出汗,醒来汗却停止,中医则称之为“盗汗”。盗汗说明身体有两种状况,其一阴虚内热;其二气血亏虚。

        中医建议:阴虚内热的话则应该滋阴清热,而气血亏虚则应该补益养血敛汗。比较简单的办法是服用西洋参,但可能对某一些人效果会不太明显,因为西洋参滋阴清热的力度还不够,而补益气血也不够力,因而单纯使用一味药还不能完全解决盗汗的问题。

        燕海霞副教授说,通常出现盗汗的人多数都是体质较为虚弱,可能同时还存在一些基础病。因而,盗汗不可妄补,建议找专业中医师结合体质辨证论治,并且使用中药调理解决身体异常。

        【自汗:气虚、肺气不足或内热蒸腾】

        通常人们出汗是因为天气热,或自己活动大,身体温度升高,因而为了降温而出汗。但有一种出汗是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白天汗津津,一活动的话出汗更多。

        据燕海霞副教授介绍,自汗主要是由三大原因引起,其一与外感有关,比如外感风寒后,微微发热、周身酸痛、冒虚汗。其二是肺气不足,这样的患者平时身体就比较虚弱,体倦乏力,面色苍白,因而需要补气健脾。其三是内热蒸腾,也就是肠胃有里热,这类人群喜欢喝冷饮,面色偏红,常常烦躁不安,有时还会出现低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时不时也会冒汗出来。
        中医建议:对于自汗患者,可以根据以下三点进行对证调理,即①对于外感引起的自汗,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②肺气不足,面色少华。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或黄芪、党参、淮山等加上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③里热炽盛,应该清里泄热。在中医看来,泄里热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服用番泻叶,清里热,通大便泄热。

        【黄汗:内有湿热】

        有些人出汗,衣衫上没有任何痕迹,但有一些人出汗,白色的汗衫或衬衣上留下黄色的印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黄汗”。燕海霞副教授告诉我们,一般来说,流黄汗的人多属湿热体质,而且常常可能存在一些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胆结石、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会引起肝功能减退或胆汁淤积堵塞、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随汗液排出体外时顺可出现黄汗。这类疾病大都有上腹部闷胀疼痛、乏力倦怠、厌油腻、眼睛巩膜发黄、皮肤瘙痒、小便色黄等症状,可以通过B超、肝功能等检查鉴别诊断。

        中医建议:治疗一般采取清肝利胆、清热祛湿,常用方子是茵陈五苓散。家里也可考虑使用绵茵陈、夏枯草煲水饮用。

        【战汗:急性热病】

        战汗最常出现在急性热病的患者中,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症状。燕海霞副教授说,战汗的三个阶段是寒战、发热、汗出。这系列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患者体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所以,战汗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随着这次发热之后,就会出现冒汗,这正是正胜邪却的表现。如果只热不汗,这是正不驱邪,反而表明病情严重。

      中医建议: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脱汗:危重病情】  
     
      在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症,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雨,精神疲惫,四肢发冷,气短息微,这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比如低血糖、低血压、心力衰竭等。一般需要使用高丽参大补元气,或用附子回阳急救。
        中医建议:脱汗是重危之症,应立即送去医院采取急救措施,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酸汗有烂苹果味,小心血糖

        运动或高温天里,汗臭味再常见不过,汗臭通常是酸酸的,但如果这股酸味里还夹杂着一股难闻的烂苹果味,就要分外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是高血糖的表现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的情况。

        燕海霞副教授说,在她的门诊上,经常能“嗅”出不少“糖人”。其中,有一个事例让她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一个14岁的小胖墩来陪奶奶看病,一走进诊室,小胖墩身上那股酸酸的汗味就引起了燕医生的注意。她建议给小胖墩测个血糖,老奶奶一下子瞪圆了眼,“我这小孙子才14岁,怎么可能有糖尿病?!”结果,在燕医生的一再要求下,老奶奶终于同意给小胖敦做个血糖检测。经检查发现,他的确存在糖尿病的问题,但家人此前都未曾察觉。
        为何糖尿病患者会有烂苹果味?燕海霞副教授解释说,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身体需要通过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脂肪分解后就会产生酸性的酮体,酮体在体内聚积起来,一旦超过了一定量,就会造成酸中毒,人的体液中就会释放出一种酸酸的烂苹果的味道。但很多人会忽视,认为汗酸汗臭是件很正常的事,结果贻误了治疗。

      应用止汗露。也得讲技巧

      有些人觉得出汗有汗臭,难闻异常,还得频繁更衣、沐浴,好不麻烦。殊不知,出汗其实对于身心都大有裨益,既可以排毒、降低血压,还可以促进消化。如果是通过体育锻炼来适当地出汗,还会加速肠道消化,增加食欲,以及利于钙质的有效保留,防止骨质疏松。

      另外,有一些女性因为汗臭怕影响形象,所以到了夏天,喜欢用止汗露。不过,止汗香露的应用其实也很有讲究。如果一味地人为抑制出汗,长期或过多使用止汗露,对人体是有害无利的。这是因为,汗液能够在体表和皮脂混合形成乳状脂膜,对皮肤起到滋润和保护作用。而频繁或大面积地使用止汗露,会导致毛孔堵塞,代谢物不能正常排除。虽然腋下分布着大量的汗腺,极易出汗,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属于多汗体质,完全可以不用或少用止汗露。

      燕海霞副教授建议,如果一定要使用止汗露,使用前最好在上臂内侧或耳后试用,万一出现红肿、红斑、瘙痒等状况,要立即停止试用。注意,伤口周围不能使用止汗露,否则会引起继发性感染或加重病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