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自然疗法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然疗法 > 针刺疗法 > 正文
  • 辨证针灸治呃逆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蔡晓刚 时间:2015-09-28 08:54:23
  • 核心提示: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证之一。是膈肌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产生一侧或两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产生的一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证之一。是膈肌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产生一侧或两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产生的一种短促特别的声音。胃部病变及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受到物理、化学刺激引起兴奋性紊乱,迷走神经的自稳功能失调,横膈膜发生痉挛性的收缩等均可诱发。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症状。
     

        正常人偶因饱餐或受寒冷刺激等诱发呃逆,属于生理性的,常可自行消失,或剌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吓,或闭气不令其出入皆可获效。如持续超过72小时经多法治疗不能缓解者就称为顽固性呃逆,也称为难治性呃逆。
     

        中医学认为呃逆是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伤及中焦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某种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景岳全书》曰:“哕者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并指出呃逆有时是病危的一种征兆,大病时“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
     

        针灸治疗呃逆以膈俞、天突、内关为主穴。
        辨证治疗:
        1.胃寒型呃逆临床表现为:舌淡苔白润、脉迟缓,呃声沉缓,得热则减,得寒则重,患者自觉胃脘部不舒服为主。治疗可加神阙、中脘;
        2.胃热型呃逆  临床表现为: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患者自觉口臭、烦渴欲饮。治疗应加腹结;
        3.脾肾阳虚型呃逆临床表现为舌淡苔白,脉沉弱,呃声不断,气不接续,手脚发凉,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患者自觉食欲不佳,困倦乏力,腰膝酸软。治疗可加神阙、中脘、关兀;
        4.胃阴不足型呃逆临床表现为:舌红绛无苔,脉细数,呃声气促而不连续,患者自觉口舌干燥,烦渴不安。治疗可加取太溪。
     

        方中所选穴位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膈俞为膈肌于背部的反射点,有宽胸理气的作用;天突穴擅长止呃、宽胸、降逆。三穴配合共同达疏肝和胃,舒膈降逆,调整三焦平衡的功能。腹结穴深部正好为乙状结肠,刺激该处能够很好的促进肠道蠕动。采取埋针法于内关、膈俞、天突、腹结处既能起到长时间刺激、调节的作用,又减少患者反复针刺的痛苦。神阙穴位居脐中,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此穴施术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调整脏腑

    平衡的功效。中脘为调治胃肠疾患的常用穴,能和胃降逆、扶助正气。关元穴为任脉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三焦元气所发处,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之阳穴,是丹田命火聚结之地、补益全身元气的要穴。太溪穴出自《灵枢》,其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乃肾经腧穴、原穴。刺激该穴既可以清虚热滋肾阴、补益肾精、壮阳强腰,又能调肝理气、交通心肾,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更是全身的大补要穴。同时刺激太溪穴又能引火归元,清热滋阴以镇上扰之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