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壮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族 > 壮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二章壮医内科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9-27 09:44:40
  • 核心提示: 壮医内科是壮族人民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和自制医疗用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整个壮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行医治病,由于条件限

        壮医内科是壮族人民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和自制医疗用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整个壮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行医治病,由于条件限制,群众有病只懂找医生,分科不太细。壮医内科包括传染科。
        壮医内科治法,以内服中草药为主,同时采用挟、捏、刮、针、刺、灸、拔火罐等方法。方法简单,疗效迅速。其壮医内科用药原则和特点如下。
        1.以黄治黄:如黄疸型肝炎,壮医用黄姜、木黄连、田基黄、无娘藤、黄藤、虎杖等黄色药进行治疗。
        2.以红治红:如月经不调者壮医用月月红治之,盆血者用鸡血藤治之,红痢者则用天青地红治之。
        3.以白治白:妇女乳汁不通或少者,壮医则用白浆木瓜和猪蹄炖服治之。
        4.以黑治黑:青少年头发白,壮医用黑芝麻、何首乌、土当归泡酒服治之。
        5.以毒攻毒:如患猪头肥系热毒,壮医则用有毒的蛤蟆皮外敷或用蓝靛外涂。
        壮医由于历史的原因,只能在实践中总结。同时,壮族和汉族文化、医药互相交流较广,壮医吸取了很多西医、中医理论和方法,如热者凉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这些也是壮医用药的原则和方法。
        一、痧病
        痧病,民间又叫发痧,是一种很普通的常见病,病情似重感冒,西医往往诊断此病为“感冒”、“重感”、“流感”。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在夏秋多发,民间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较为丰富,现归纳如下。
      痧病的原因
      一般认为机体内虚,抵抗力差,遭到风雨袭击;天气变冷,不及时加衣或劳累出汗,突然洗冷水浴等,秽浊疠气之邪乘虚侵入,使机体气血阻滞,气机运动失常而致病。也有一种叫“疫痧”,西医称流感,由病毒引起,可以互相传染,其特点流行发展快,症状较重。
      痧病主要症状
      头晕、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胀、酸痛、口淡纳差、四肢无力,部分病人头痛、咳嗽、胸闷、恶心、呕吐等,也有部分病人出现胃肠症状,如腹痛、腹泻,民间称为秽肠痧。
      痧病的治疗
      民间的办法很多,最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刮痧、挟痧、角痧(拔火罐),还有用野芋头烧热后进行药刮,鸡蛋、银器刮等。
      2.挑刺法:用三棱针挑刺颈、背、胸部20~30处,并挤出少许血。
      3.服药:①金银花(或藤)、山芝麻、青蒿、黄发果叶各30g水煎服;②生发15g,红糖20g水煎服;③感冒头痛严重者,用根葱白十根、蒜三根,粘米煮粥二饭碗,粥将熟时放葱、蒜再沸煮,趁热一次吃完后盖被使全身出汗;④如发高热者用野芋头60g切片加米炒黄后用水煎服。
        二、痧麻
        概念
        壮医把人体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而发病的症状称为“痧麻”或“痧气”、“痧症”等。
        种类
        “痧麻”有轻有重,轻“痧麻”一般病邪只在表,症状体征表现较轻,重“痧麻”则病邪已入脏腑、骨骼,症状体征表现较重。壮医根据“痧症”的轻重及侵袭脏腑不同而分为“痧麻”、“标蛇痧”、“蚂蟥痧”、“羊毛痧”、“红毛痧”、“黑毛痧”、“黑铁痧”、“绞肠痧”、“痧麻夹经”、“痧麻夹色”等数种。
        治疗
        1.外治法
        分捏痧、挑痧、刮痧、划痧、拖烫痧法及拔火罐法数种。这些疗法类似西医的“自血疗法”(即抽患者的静脉血进行自家肌肉、皮下注射,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但亦有不同,壮医的捏痧、挑痧、刮痧及划痧、拖烫痧疗法能把病邪拔出体外,或发散出体外的作用,又能起到西医的“自血疗法”作用,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经使用上述外治法后,病人的病情会立即减轻,自我感觉比治前明显好转。这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而为群众乐于接受的有效疗法。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1)捏痧法——医者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对向挤捏患者额部、颈部、颈根部、胸背部的皮肤或用食中指夹捏这些部位的皮肤,使成瘀斑状红点,每个部位反复夹捏数次,每隔2cm捏一点使排列成行。
        (2)挑痧法——医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夹起额、颈、胸及背部皮肤,每夹起一处,右手以消毒缝衣针急刺入急拔出皮肤隆起部2~3次,并挤出血1~20滴,用姜片或酒精棉球擦去血迹。
        (3)刮痧法——先用煨热的姜块切开或捣烂搽要刮痧的部位,如额头、太阳穴、颈根部、胸前部、背部脊柱两旁等,搽姜后即用瓷条匙从上而下反复刮局部皮肤,至局部出现红色小麻点或成片紫红色瘀斑为止。刮过麻痧的部位可用姜搽,亦可不必处理。
        (4)划痧法——此法民间会用者极少,其法是使用麝香牙划痧,方法简单但效果很好。首先在麝牙上端填入麝香仁少许,再用绸布包扎好即可使用,划痧的部位除头、颈、胸、背、腹部外,四肢部皮肤亦可划痧,划时以麝牙尖轻划表皮,先划几条纵线,再相距1~2cm再划等距离的若干横线,高处划密一些,另外以麝牙尖进行穴位点压法亦可进行治疗。
        (5)拖烫痧法——以刚煮好的白米饭一团,加一些鸡蛋白和1~2枚白银子,用布或纱布包好趁热拖烫额部、太阳穴、胸、背部、腹部等处。冷了即换热米饭再拖烫。
        (6)拔火罐——以角竹筒为工具,多在胸部、背部及四肢进行。每次最多用10个粗竹筒还可以用更多些,拔罐前先在局部针刺几下,涂以药酒再拔,效果更好。
        2.内服药
        重症痧麻一定要使用内服药。常用的痧药有:两背针、石羊藤、山芝麻、马鞭草、仙鹤草、三桠苦、大青叶、板蓝根、银花、野菊花、路边菊、崩大碗、车前草、茅根、金袋、南蛇勒、菊花、玉叶金花、龙船草、黄连、榄核莲、苦草、黄皮叶、黄皮根、大叶桉、鸡肠草、海桐皮、藿香、青蒿、柴胡、救必应、羊咪青、叶紫珠、凤尾草等。这些中草药都有杀灭或者抑制病毒的作用,还有清热解毒、止痛作用,可根据病情配方应用。
        三、痧症
        本病是由毒气(四季不好的气候,饮食不清洁或环境污秽而产生)感染,一般以夏天和秋天最为多见。痧症有几种,如:绞肠痧、黑毛痧等。治法一般以外治为主,病情急重的应配合内治。下面先谈外治法,然后再谈内治法。
        1.刮痧:本法适用于标蛇痧、绞肠痧。做法是用一小竹片或瓷汤匙,蘸上清水酒,在肌表上压刮。刮时要先轻后重,从上到下。刮到表皮出现痧斑时,便可停刮。为了加强疗效,可用消毒过的缝衣针在痧斑上挑破出血。
        2.钳痧:本法治疗同上。钳痧者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蘸水或酒,构成钳状,在要钳的皮肤上按顺序钳,一钳一放,到皮肤局部充血,出现紫黑痧斑为止。
        3.挑痧:本法适用于蚂蟥痧。针前先在要挑的局部消毒,然后挑者用右手拳尖压刮要挑的部位,如果压刮的地方隆起一条蚂蟥样的东西时,挑者立即用左手食指和拇指钳住蚂蟥中间,再速用右手持消毒过的缝衣针,挑先出现的头(先露者为头),然后再挑另一头,挑出两头的毒血。挑一条刮一条,直到不出现“蚂蟥”为止。
        一般痧症,经用外治法后,病情很快就会好转。但是一些较严重的痧症,应该先进行外治后,再用药物治疗,以便病情尽快好转。吃药可根据病情,选用下面的处方:
        鬼针草50g,救必应12g,草鞋根15g,一日1包,加水250ml,煎20分钟,分2次服。适用于治疗绞肠痧、标蛇痧的热毒症,如发病急,头昏脑胀,胸闷,手脚冷,但胸腹热,有肚痛,吐泻或想吐不得,欲泻不能,抽筋,面青唇紫的现象。
        壮医讲的伤风、痧病和痧麻,都是同一类的疾病,相当西医的“感冒”、“重感”、“流感”之类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壮医使用当地的一些草药有清热解毒、消炎退热作用。经长期实践确有疗效。现选出如下方药结合临床实践和当地药源,可选择使用。
      风热感冒方
      青蒿10g,金银花25g,野菊花15g,山芝麻15g,地胆头15g,车前草15g,鬼针草15g,水煎服。
      风寒感冒方
      龙眼叶15g,黄皮果叶15g,紫苏叶15g,葫芦茶15g,雷公根15g,水煎服。
      感  冒
      1.感冒发热者,用芭蕉根下蚯蚓5条、生姜3片、陈皮5g,水煎服。
      2.生姜、酸竹笋、辣椒各适量,煎汤或煮面条服。
      3.感冒同时有咽炎者,可用草决明全草15g,水煎加适量食盐饮服。
      4.感冒同时有咽炎,可用茅根20g,山豆根10g,水煎服。
      流行性感冒方
      板兰15g,茅根15g,金银花15g,马鞭草15g,薄荷15g,贯众15g,雷公根15g,木黄连15g,水煎服。
      外感高热(薰洗法)
      1.处方:①鲜桉树叶500g,鲜五月艾500g,香茅草100g。切细入锅加水7kg煎开后倒入盆中,放一块木板在盆上,病人坐在上面,外用一张大塑料布覆盖,露出头部,蒸气熏蒸全身,约15分钟,病人大汗淋漓后一身轻,然后用此药水洗身;②芸香草气雾剂,发作时吸入;③皂荚15g烘焦,去皮、仁、筋、膜,研末,刺肉30g捣成膏,和入皂荚为丸,一日服2次,每次6g;④半夏12g,皂荚3g,甘草6g,生姜10g,水煎服。一日服3次,哮症缓解后即停服。
        2.针灸:①大椎、肺俞、定喘、膏盲、天突、膻中、风门、心俞、肾俞,每次选2~4空膈蒜或隔姜艾柱灸;②背部拔罐10~20个,一日2次,连用15天为一疗程;③用壮医药线在胸背有关穴位点灸,一日1次,连灸15天为一疗程(本法可实行冬病夏治)。
        热症
        主症: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如电锯,胸高气阻,痰稠粘不易咯出,心烦、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发热、头痛、自汗。
        治法:宣肺清热,祛痰降逆。
        方药:麻可石甘汤加知母、黄芩、竹沥。
        针灸:针刺天突、喘息、膻中、丰隆、足三里、合谷等穴,一天1次或隔天1次。
        虚症
        主症:多属久病年老体弱,反复频繁发作,甚则常有持续性哮喘,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处息,动则气急尤甚,咳而无力,痰咳不爽,精神疲惫、汗出、心慌,口唇、爪甲发紫,舌质隐紫,脉虚无力。
        治法:补肺益肾降气化痰。
        处方:平喘固本汤加减。党参、五味子、胡桃肉、山萸肉、紫石英、沉香、紫菀、款冬花、诃子、法半夏。
        气虚、音无力、自汗、畏风者配黄芪、灸甘草。阴虚咳呛、气促、痰粘量少、舌质红、脉细数,酌加沙参、麦冬、玉竹、川贝母、冬虫夏草。如喘息气逆,咳粘沫痰,颧红,烦热者配熟地、当归。阳虚咳痰清稀,气不得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细者酌加附子、肉桂、补骨脂、钟乳石。阴阳两虚者可衡其轻重合并治疗。
        如标实明显,痰浊壅肺,痰多气涌,咳逆不得卧,苔腻者配葶苈子、白芥子。阳虚饮停水邪泛溢,肢体浮肿,尿少者配桂枝、白术、茯苓或黄芪、木防已、葶苈子、万年青根。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者配丹参、红花、桃仁。痰饮蒙蔽心神,昏寐嗜睡,烦躁不安者加陈胆星、天竹黄、广郁金、炙远志、石菖蒲。
        如发时哮喘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或间歇止或模糊不清者,为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急宜扶阳固脱,镇摄肾气。用参附汤、黑锡丹、参蛤散合入紫河车粉、制半夏粉、沉香粉等吞服。并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
        哮喘反复发作,久延正气必虚,故在平时缓解期,应当培补正气,从本调治,以减轻或控制发作。根据本质和脏器的特点,分别从肺脾肾三脏着手。
        肺虚:治当补肺固卫,用玉屏风散、桂枝黄芪汤加减。气阴两虚者可用生汞散加黄芪、玉竹、黄精、百合等。
        脾虚:治宜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出入。形寒怕冷肢寒便溏,舌质淡者加桂枝、干姜。
        肾虚:治当补肾摄纳,可服紫河车粉,方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辨其阴阳而化裁用药。
        简便法:①蛤蚧泡酒连服以增强抗病能力;②发作时可服卜芥糖浆,每次30ml,连服15g;③治本病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用胡椒粉适量加姜捣烂敷在(大椎、肺俞、定喘、膏盲、天突、膻中、风门、心俞、肾俞等穴)其中2~4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每年连续5~10天,连做3~5年;④背部拔罐10~20个,一日2次,连续15天为一疗程。
        壮医治疗哮喘的方法很多,在临床上我们采用如下疗法,均收到良效。
        1.背部大面积拔罐10~20个。
        2.灯火隔叶灸或药线点灸天突、定喘、肺俞、合谷、足三里等有关穴位。
        3.割治手掌咳喘点(严格消毒,用手术刀割)。
        4.灯火隔叶灸足底肺穴和手掌咳喘点。
        5.耳针肺穴。
        6.根据病情和药源可选用如下药方。
        支气管哮喘
        处方一:蚯蚓12g,桑叶6g,百部10g,川贝10g,水煎服。
        处方二:七叶一枝花6g,麻黄5g,地龙15g,天冬15g,百部15g,水煎服。
        处方三:指天辣椒10g,白胡椒10g,干姜10g,冰片5g,薄荷脑5g。
        用法:先将辣椒、白胡椒、干姜晒干共研成粉过筛后,将冰片、薄荷脑混合装瓶密封,用时取出1g用粥调成糊状做成黄豆大小颗粒共三粒,分别放在两肺俞、定喘三穴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三天换药1次,九天为一疗程。
        四、肺结核
        本病初起容易疲劳,软弱,全身不适,精神欠佳,烦躁,睡眠不好,纳差,全身消瘦,体重进行性减轻,午后发热,下午4~8时高峰,夜间降至正常,长期如此故较虚弱,夜间盗汗。继而出现咳嗽喉痒,或干咳、无痰,病重者咳出绿色脓痰,有半数病人有咯血,轻的带血丝,重者大咯血,还有呼吸困难,紫绀等。
        壮医对此病也有许多办法,可互相配合治疗。
        处方一:不出林(矮地茶、平地木)60g,水煎当茶喝,长期服用。
        处方二:咯血,用小叶扶苏藤30g,水煎服,有一定效果。
        处方三:止咳用百部、麦冬、天冬、元参各15g,水煎后冲蜜糖服。    
        处方四:石油菜60g,水煎服。
        处方五:吉祥草15g,不出林15g,麦冬15g,百部10g,白芨10g,十大功劳15g,合百15g,石仙桃10g,水煎服。
        处方六:岩泽兰10g,百部10g,岩黄连5g,天门冬10g,不出林10g,白芨10g,石油菜15g,水煎服。
        处方七:十大功劳15g,百部15g,旱莲草15g,不出林15g,水煎服。
        处方八:白芨10g,田七3g,桔梗15g,水煎服。
        处方九:岩泽兰10g,百部5g,五指牛奶5g,桑白皮5g,岩黄连5g,甘草5g,田七须3g,水煎服,连服30天。
        五、各种出血
        在许多急性、慢性疾病中,如结核、肿瘤、炎症、溃疡、血液病等都可引起出血。壮医认为,以出血为主的病症均属于血症。常见的出血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壮医对各种出血用壮医药治疗,确有效果,临床上壮医常用如下方法:
        鼻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可用灯火隔叶灸涌泉穴或用大蒜头适量捣烂外敷涌泉,方法简单,止血效果明显(用现代医学解释,刺激涌泉可增加肾上腺分泌,使血管收缩,可起到立即止血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
      血余炭2g,田七粉2g,研粉冲开水服。
      咯血
      处方一:小叶扶苏藤20g,水煎服。
      处方二:仙鹤草30g,黑墨草30g,水煎服。
      处方三:血余炭2g,藕节30g,白芨30g,田车2g。
        用法:先将藕节、白芨、田七煎开半小时后取出将血余炭研粉冲服,有良好止血作用。
        血尿
        玉米须10g,仙鹤草15g,车前草15g,旱莲草15g,白茅茛15g,无娘藤15g,透骨草15g,
    水煎服。
        六、高血压
             
        处方一:香蕉根300g,地龙10~20g,水煎服。
        处方二:米醋20ml加适量冰糖,饮服,一日3次。
        处方三:玉米须30g加适量冰糖,水煎服,一日服3次。
        处方四:花生仁、食醋各适量,将花生仁浸泡在食醋中,浸泡七天以上,越久越好。每天晚上临睡前取醋浸花生仁2~4粒,嚼碎吞服,连服七天为一疗程。
        处方五:田七(三七、人参三七)花3g,加白糖适量,用开水冲服,一日一剂,28天为一
    疗程。
        处方六:稀莶草30g,地骨皮9g,水煎服。分2~3次服,一日一剂。
        处方七:玉米须60g,罗芙木10g,水煎服。
        七、心脏病
        七、心脏病    
        由于历史原因,尚未发现壮医对心脏疾病的论述,但民间壮医则以心脏病的症状特征作为病名进行治疗。
        壮医认为心悸不安,胸闷不畅,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黯,即为心脏有病。
        常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治疗。
        药方:土党参10g,五加皮10g,绞股兰10g,鸡血藤10g,千斤拔10g,七叶莲10g,十大
    功劳10g,水煎服。
        八、胃  病
        主要特点
        1.上腹部长期疼痛,反复发作,病程有长在数年或数十年者。
        2.以春秋为好发季节,但其他时间也有发作。
        3.多数是饭后上腹部痛,有钝痛、灼痛、钻痛、或剧痛。
        4.有嗳气、反酸,食欲一般正常。
        5.本症有并发出血,空孔和梗阻,要注意询问和观察。
        治疗方法
        1.药线点灸上、中、下脘、胃俞、肝俞、脾俞、足三里、内关等穴。
        2.仙人球或仙人掌60g,剥皮后切细和瘦肉煲食。
        3.白背桐30g,美人焦根30g,煎服。
        4.石菖蒲15g,路路通15g,煎服。
        5.蜜糖30g,蒸鸡蛋二只,晚上睡前服,坚持两个月。
        6.未成熟的香蕉切片烤或晒干研粉,每次5g和蜜糖冲服。
        7.疼痛时用金不换粉2g冲服。
        8.拔火罐疗法,拔背部10处,一日1次,15天为一疗程。如出现穿孔或梗阻者要尽快送
    医院手术治疗。
        9.适当休息,充足睡眠,注意饮食,不喝酒,不抽烟,不吃油炸,不吃辣椒等是治好本病的重要条件。
        10.可用艾温和灸隔姜灸中脘、期门、足三里、神阙等穴。
        11.金不换5g,十大功劳20g,美人焦根20g,杉木果20g,煎服。
        12.杉木寄生15g,煎冲蜜糖服。
        13.如有出血,白芨和乌贼骨各等分研粉,每次服3~5g。
        十二指肠溃疡
        处方一:水田七5g,两面针10g,金不换2g,九里香10g,陈皮6g,救必应6g,甘草6g,煎服。
        处方二:水田七100g,晒干研粉,每次服3g。
        处方三:朱砂莲50g,研粉后,每次用2g冲开水服,一日服2次,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处方一:酸梨果7~8个、红糖适量。将果捣烂加糖蒸熟吃,连服三剂。
        处方二:①乌贼骨100g研粉。每次5g,一日服2次;②鸡蛋壳50g炒干研粉。每次服2g,
    一日服3次;③蜜糖30g,鸡蛋2只,共蒸吃,每二天服1次。
      急慢性胃炎
      处方一:水慈菇12g,鸡屎藤15g。水煎分3次服。
      处方二:美人蕉根、大芍药、九龙藤、金不换各9g,水煎服。
      慢性胃炎
      处方一:蒲公英20g,十大功劳15g,两面针10g,水煎服。
      处方二:救必应10g,透骨草20g,花椒3g,茴香子3g,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连服5~7天。
      处方三:水田七10g,七叶一枝花5g,砂仁5g,陈皮5g,甘草5g,水煎服,连服5~7天。
      胃寒痛
      处方:干姜30g,艾叶50g,八角20g,沙姜10g,大风艾50g,茶辣10g。
      用法:晒干研粉,放入布袋外敷腹部,外加热水袋热敷。
      胃溃疡
      处方一:野芭蕉蕾晒干研粉,每次3~5g,蜜糖冲服。
      处方二:石律花(也叫果赖花)干粉500g,蜜糖1 000m1。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10g,日服3次,每次1丸。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