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壮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族 > 壮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四节壮医的发展时期(明一清)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9-27 09:44:16
  • 核心提示: 明清时期,广西壮族人民与外界的来往日趋密切,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的壮族医药学,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地方志有记载外,尚开办地方医药教育,出现不

        明清时期,广西壮族人民与外界的来往日趋密切,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的壮族医药学,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地方志有记载外,尚开办地方医药教育,出现不少壮族医药家。
        《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收载广泛的医药学巨著,该书中收载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壮族医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壮族医药水平。其中最突出的是壮族人民对田七的发掘和应用。田七本名三七,因主产于广西的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一带,昔日商贾对其交易,多集于田州一带,故又名田七。《本草纲目》载:田七“生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梁山中,”“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损伤,淤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说明以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
        《本草纲目》还收载了许多壮族地区特产及多产药物,并介绍其加工及用药经验,如无名异、桃花石、甘草、蛇黄、石硫磺、水英、虎权、都管草、黄连、紫草、苍术、石钟乳、补骨脂、肉豆蔻、败酱、荜茇、益智子、高良姜、莪术、泽兰、茉莉、附子、射干、山豆根、使君子、黄药子、土落草等,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用药经验已比较丰富。
        地方志虽然不是专门记录医药学知识的,但其中对地方上出产的药物,乃至有关药物的用法记载,也可以从侧面一窥医药发展的情况。明代林富、黄佐编纂的《广西通志》,在二十一卷食货一章下,立“药属”一节,记载了一百余味广西盛产的药物。所收药物,种类繁多,既有芳香温散的香附、泽兰、茴香、山椒之属,又有收敛固涩的白芨、五倍子、乌梅、金樱子之属;既有开通肺气、驱散表邪的桔梗、荆芥、柴胡、薄荷、贯众之类,又有通利水道、引邪外出的滑石、木通、车前之属;既有清热解毒的苦参、地榆、金银花、黄芩、青黛及峻猛外用的巴豆、商陆、铜青、芫花之类,又有补中固脏、益寿延年的地黄、首乌、龟甲、天冬、麦冬、吐丝子、仙灵脾、骨碎补等药。谢君惠修、黄尚贤纂的《梧州府志》亦收载了五六十味药物,所收药物在林富、黄佐所编的《广西通志》中大部分有记载。惟其最后所列的苦刎、羊角扭、断肠草三味药,皆有大毒,并指出用羊血、熊胆可以解断肠草之毒,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其他如《南宁府志》、《柳州府志》、《宾州志》等大量的州府县志亦收载了不少常用药物,都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壮族人民对壮医壮药的重视。
        对各种中毒的抢救措施也有较切实的记载。如《南宁府志》(乾隆七年)说:“断肠草……中其毒者,用羊血灌之,或以伏卵未生雏者细研和香油灌之,或以粪水或蚺蛇胆灌之,或以狗屎调水灌下,令草吐出亦愈。”以各种物品,使中毒者吐出毒物,或以蛋白或油类物服用,与毒物结合,减少毒素的吸收,并且油类的导泻作用能使毒物更快排出,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明代,在土司制度下,官方设有医药机构。如:“庆远府……医学在税课后,成化元年(1465年)知府周一清重建。”“天河县……医学在县治南”,“思恩县……医学在县治左”,“武缘县……医学在县治南”,“南宁府治……医学在府治西”等等(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十三》)。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嘉靖十年,广西有四十多个州府县设有医学署,并且医学署的医官“本为土人”(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五十八-夕卜志》),即由当地的土人担任医官,说明当时广西乃壮医占据主导地位。
        明末清初,则几乎各府县均有医学署。如郭世重纂辑的《南宁府志》记有:“本府治居城中西南……后堂设有医学”,“武缘县开设医学”,“横州治设有阴阳医学,永淳县亦有医学,上恩亦有之。”道光年间,忻城土司第十九代孙莫述经就是“大夫第”里的专职医师,主管土司衡门大小官员及其眷属的医疗保健,兼理一些民间疾患。该“大夫第”即类似现在的诊所之类,亦设有“诊室”和“药房”。
        明清时代,广西各地兴办了一些慈善机构,旨在救助孤寡老人及贫病无钱求诊者。象养济院、广善堂等在许多地方志中有记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贵县、沂城、靖西等地都有规模较大的药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药市附近的壮医药农,懂得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携带各自采到的药材,到县城摆摊出售。规模最大的靖西药市,赶药市者多达万人。访问当地的老壮医、当地的县志办公室人员,他们一致认为,药市的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有人甚至认为,药市开始于明末清初。端午节前后,是采集药材的适宜季节,而此时又是民间所说的“妖魔鸡鬼”猖獗的季节(传染病流行季节)。过去,壮族地区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人民生了病只能求助于土生土长的民族医。因此,壮乡的端午药市实际上是自发的防病治病经验交流会。即使在今天,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广西各地涌现出一批名医。仅据广西明清地方志记载,临床各科都有医术精湛的名医,其人数不下三十余人,这是广西卫生技术水平较高的一个标志。较突出的名医有:如邓矿、付霖、舒谧、王维相、李朝连等。
        综观古代壮族医药的发展,壮族人民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医药水平,而且由于医药与人们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即使没有文字记载,也会通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所以,壮医大量的验方秘方以及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不衰。壮族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