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彝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彝族 > 彝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五节 动、植物的原始分类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7 09:41:57
  • 核心提示: 分类,是在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中,根据其特点和属性的一种概括和归纳。由单个事物的零星认识到许多事物的分类归纳,这是一种明显的进步。在彝族原始社会中,人们很早就能够对

        分类,是在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中,根据其特点和属性的一种概括和归纳。由单个事物的零星认识到许多事物的分类归纳,这是一种明显的进步。在彝族原始社会中,人们很早就能够对动物和植物进行原始的分类、简略的归纳。
        这种最初的分类,典型地表现在彝族史书《勒俄特衣》的“雪衍十二族”(又作“雪子十二支”)一章中。
        “雪衍十二族”,讲的是万物发生的起源。彝族先民认为:植物和动物(包括人),是由冰雪化生的。所有的生物,都是雪族的种类。
        对于这众多的生物,应当怎样归纳分类呢?彝族先民从长期的观察验证中,终于首先发现了动、植物的区别,在于“有血”和“无血”。这种认识,富有鲜明的彝族原始特色,它也是在猎兽和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猎获动物之后,在分割中总使人产生“血”的印象。而人与动物的搏斗中,也常有人或兽的流血事件发生。这样“人”便也归入了“有血”的种类。而在折断树枝,粉碎树果,挖掘根茎时,从来不会发生那种“血腥”的场面。于是,所有的植物便归入无血的种类。
        “有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这也就是对生物界的分类的第一步。这一条“血”的界限,首先把动物与植物区分开来了。
        分类的第二步,是按照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动物的自然属性,进一步地划分种类。
        对于植物,彝族先民因采摘地点的不同,而看到不同地方生长的植物不同,便据此而分类。这种分法,具有一种“指明生境”的路标作用。此如:草原上的黑头草,杉树林中的杉,沼泽边的铁灯草,树根岩壁边的勒洪藤,等等。皆是按“住地”划分。
        这六类植物中,出现了草本三种,木本二种,藤本一种。
        三种草本,是为黑头草、水劲草和铁灯草。
        黑头草的彝音为“日都”,含“草梗,茅草”之意。故也可译为茅草。
        水劲草彝音为“毕子”或“毕子切结”,具体为何种植物,见第四章“彼子”考。
        铁灯草彝音为“蒲罗”。在彝语(凉山)中,“蒲居”、“蒲日”是指灯芯草(灯心草科,水灯草属Juncuseffusus L_)或者同属的植物。
        二种木本,是白杨和杉。彝音分别称为“巴拉”和“苏”。
        一种藤本,彝音“勒洪”,是绕树盘岩生长的攀援植物,羊子最喜吃它的叶子。彝族谚语中有“山羊见了勒洪藤就跳”的说法
        除了这六种(或六类)植物外,在更前一段史书中还提到“帕齐”——牛耳大黄(蓼科植物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这种植物后来成为彝族用治人、畜疾病的草药。
        “有血的六种”,即六类动物,是指蛙类、蛇类、鹰类、熊类、猴类、人类。
        在动物方面,彝族先民的观察比植物更细致。分类也更进步。六类动物中,每一类又再分成几种,这种分类的层次和思路同现代生物的分类思想相似。
        蛙类之下,分蛤蟆、田鸡、青蛙三种。这三种的生境都是“水草地”。但每一种的生态环境又有区别:蛤蟆住在土洞中,田鸡生于溪水边,青蛙居处与人最接近。
        蛇类之下,分龙、长蛇、红嘴蛇三种。其生境也各不相同。龙在峭岩陡壁下,长蛇在深山沟里,红嘴蛇在水泽边。
        鹰类之下,分神鹰(即飞在高天的鹰)、孔雀、雁鹅、岩鹰、白鹰、饿老鹰、山鹞七种。是分类最多最细的一类。它们的生境分别是在高空、东海、山岭、杉林、硕洛山(龙头山)、天空和呷洛列劈(地名)。
        其余的熊类、猴类也都各分三种。
        总的来说,对生物的分类情况是:共分了六大类二十种。其中具体名称的有十六种。这种对植物和动物的科学分类,在原始的彝族先民说来,的的确确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为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植物药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