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彝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彝族 > 彝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四节 药物加工的起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7 09:41:36
  • 核心提示: 在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禽兽的劳动中,彝族先民已会使用简单的木、石工具。
    猎物需要切割、分配,这就促使了石片、石刀的打制和使用;坚硬的树果需要敲碎,植物的根茎需要挖掘

       在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禽兽的劳动中,彝族先民已会使用简单的木、石工具。
        猎物需要切割、分配,这就促使了石片、石刀的打制和使用;坚硬的树果需要敲碎,植物的根茎需要挖掘,这就促进了石锤、木锄的制作和使用。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原始彝民除利用自身的牙、手,进行加工外,还利用诸如石块、石片、木棍等简单工具进行加工。这些行为也是药物加工的起源。
        石块,是应用最普遍的工具之一。“支起平石板,咬不动的果,就用石头敲”。这种原始的加工痕迹一直遗留到今天的彝族民间。在彝族聚居的山区,彝族对许多药物的加工方法常说“舂烂”、“捣烂”,就是含有用石块砸碎、舂绒的意思。
        彝文史载一个叫做“史慕魁”的人,“他教点起火,点火避野兽。”(《西南彝志》)史慕魁是彝族先民传说中火的发明人。其实,他也是代表一个原始族群。这段原文又译作:“到了史慕魁手里,发明用树枝取火,烧起熊熊烈火,野兽就跑开了。”从这个对照里,可以知道史慕魁大约是用“钻木取火”的方法,相当于汉族的燧人氏,或者伏羲氏,或者黄帝的钻木取火。
        另一种说法,则是“击石取火”。这是彝族先民在以石器加工(即敲打)野果之类的食物时偶然发现的。说是偶然,其实却带有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因为石块与石块之间碰击发生的火花,终归会不止一次地引燃干燥的树枝或野草,这就给原始彝族先民以极大的启示去击石取火。今天的彝族民间,许多老人都随身带有火石、火镰、火绒,他们宁愿使用古老的方法取火而不用火柴。这也可以算作原始的遗风吧。
        实际上,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火。据考古发现:在元谋猿人驻地发现有炭屑和黑色烧骨,其年代同元谋猿人一样,远在170万年前。
        在云南的彝文史书上载有关于击石取火的发明过程:
        咬不动的果,就用石头敲,击石起火花,树棍已燃着。
        火的发明,彝族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击石取火这点上,是与汉族的“钻木取火”不一样的,汉族上古关于火的发明中,没有击石取火这种记载。
        火的发明,除了躲避野兽,抵御寒冷之外,火的最大贡献恐怕就在于熟食。有了火,生水变成了开水,生果变成熟果,生肉变成了熟肉。熟食对于人类的健康和防治疾病,起的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彝族先民甚至把生食与熟食作为人与动物的最后分界线,可见其对火导致熟食这一变化的重视。当时:
        石板上有水,那个老猴子,用石敲石板,敲出火花来,石板下的树根着了火,石板上的水烧开了,树果也就煮熟了……
        从此认得煮熟吃。一天学一样,猴子变成人。
        火的发明,结束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同时人们在生与熟的对照中发现了味道的不同:“熟的吃一颗,生的吃一颗,熟的吃着甜,生的吃着苦。”不仅是苦与甜的差别,熟食还大大减少了肠胃病的发生,加快了对食物的消化,促进了对营养的吸收,原始彝民的身体素质和大脑比之从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在这一点上,与汉族古代燧人氏发明火,以化腥臊,避臭去毒;或说黄帝发明火,使人民免除肠胃病之苦是一样的。彝族谚语云:“见过火就没有毒。”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不仅如此,火的发明,还为药物的烤炙、煎煮等加工方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随着火对食物加工的发展,药物用火加工的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