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朝鲜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朝鲜族 > 朝鲜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一章 朝鲜医药的历史渊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7 10:00:35
  • 核心提示: 延边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属于智人阶段的古人类——“安图人”活动,先后有现代满族的祖先肃慎、挹搂、勿吉、靺嵑、女真等民族的兴起。到

        延边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属于智人阶段的古人类——“安图人”活动,先后有现代满族的祖先肃慎、挹搂、勿吉、靺嵑、女真等民族的兴起。到了17世纪初叶,由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统帅女真西移进关并把延边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划入封禁地区,使之变成人口稀少的荒芜旷野。
        延边的近代开发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以来,朝鲜北部连年遭灾,大批遭灾农民为谋生而冒禁越江潜入延边,垦荒种地。1881年由于清朝政府打破持续200多年的封禁局面,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开放了国界,朝鲜族在延边的定居得到了认可,这是延边朝鲜族聚居的历史起源。1895年,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人民反日运动的蓬勃兴起等,促成朝鲜族人口更大规模的迁入,使延边朝鲜族人口急剧增加,据解放前夕不完全统计,1943年延边朝鲜族人口达到63万多人,占延边总人口的73.3%。解放后,延边朝鲜族人口稳定增长,到1983年末朝鲜族人口达到了75万多人。
        百余年来,延边朝鲜族人民同各族人民一道在这里开发建设,英勇的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1952年,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成立了民族自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传统医药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民族的兴旺而发展起来,不仅为本民族的生息繁衍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丰富了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
        一、朝鲜族民族医药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文化因素
        延边地处边远,西北部环绕地势险要的长白山脉,这对科学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的旧中国来说,是延边与中国内地隔离之自然屏障,加之二百余年封禁政策的影响,汉族文化人(包括医药人员)的移入很少,使中医药学理论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随着朝鲜族人口的大量移入,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和传统医药学也被带入,东医也跟着传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之后,对民族传统医药实行消灭政策的情况下,许多有志之士投奔到延边,把延边作为传播民族传统医药的基地,把大量的有文化青年培养成民族医生,发展了朝鲜族民族传统医药学。
        民族文化素质,是形成朝鲜族民族传统医药学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朴素的辨证唯物观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一个朝鲜族的民族传统意识概念。这个意识概念,促使朝鲜族民族传统医药学的基础——“四维之四象”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朝鲜族民族医药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延边朝鲜族民族医药队伍萌发于19世纪80年代,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普及提高于20
    世纪40年代,兴旺于解放初期。
        1920年以前近50年间,朝鲜族人口由1881年的1万多增加到30多万。医疗卫生,主要以
    朝鲜族民间东医的传入及本地带徒弟培养为特征。据考证,这个时期已经从朝鲜带入了不少东医医籍和医学手抄本。如《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等东医经典著作,《医方活套》等东医民间医籍和《百症斌》等针灸手抄本。并且逐渐形成了民族医队伍,数量开始增加。据1950年延边行署卫生科“中医师登记表”的履历分析,1920年以前,能够带徒弟的技术较高的民族医就有50多名,其中民族医数量达到200多名。
        自1920年到1945年近25年间,朝鲜族人口达到了60多万,朝鲜族民族医队伍得到了普及
    提高。据当时和龙县公安局和延吉道尹公署文件记载,民族医队伍里的一些有志之士致力于民族医学教育。1920年在和龙县三道沟成立医学研究会,后发展成为和龙县医学研究会,吸收48名会员进行了民族医教育。1923年4月,延吉道尹公署批准了由金舜风“设立之医学研究会”的提议,同年七月,又批准成立了六道沟(即龙井)医学研究会。据文件记载,和龙县医学研究会会员达194人,六道沟医学研究会会员多达700人。这样,民族医药队伍迅速得到发展壮大,据1928年的延边医务人员统计表,朝鲜族“汉方医”发展到319人,朝鲜族“汉药种商”发展到349人。1930年在龙井成立“东西医学讲习院”培养民族医,1938年以后,民族队伍里的上层人士李常和、金明旭等几位医学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消灭民族传统医药的反动政策面前,不屈不挠,奋起反抗,积极组织“汉医会”,并以“汉医会”的名义,举办两期汉医讲习班,讲授民族传统医药学,培训567人次民族医,使民族医队伍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据1945年末的统计,延边的朝鲜族医发展到460名,民族药人员270名,1945年8月解放后,由于受社会制度大变革的影响,尽管队伍数量有所减少,但据1946年6月延边行署的“汉医登记”,朝鲜族民族医队伍仍保持354名。
        1945年解放到1956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和中医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民族医队伍得到迅速壮大。在旧社会里被压抑的半农医或以药种商形式从事医疗工作的许多民间民族医,都得到开业许可或招聘到国家或集体半医疗机关,使民族医队伍猛增起来。据1953年国家统计,延边朝鲜族民族医达到750多人,进入了民族医队伍的最兴旺发达时期。
        以后年代,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和工作上的失误,政策上对民族医没有区别对待,使很多宝贵的民族医药学遗产被遗弃和埋没,队伍后继无人,竟处于失传的危险境地。
        三、朝鲜族民族医药学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民族医队伍的形成和发展,民族医药学的学术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延边朝鲜族民族医药学的理论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中医学精华,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学派,进行学术争鸣,著书立说,丰富理论与实践,从而造就一批名望民族医学家,推动了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出现的学派有:.
        经典学派——他们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轴心的东洋传统医药学的经典学派,虽其人数不多,但其中很多人精通《东医宝鉴》、《内经》和《伤寒论》等东医、中医经典著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编著了《增补方药合编》、《汉方医学指南》等医书,为传播民族医药学作出一定贡献。如李常和、金明旭、姜百等民族医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活套”派——注重临床实践的民间民族医学派。所谓“活套”就是指朝鲜医学家黄度渊先生所著《医方活套》(后改名为《方药合编》)而言。此书于19世纪末带到延边,成为延边民间民族医的重要临床医书;记述了54门,369种病症,并把916个方剂分为上’(补)、中(和)、下(攻)三统,按病症套上,使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和应用虚实补泻方剂。这一学派在民族医队伍中为数众多,分布在广大农村,直接为群众服务,为延边各族人民保健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东西医学融汇学派——这一学派主张传统医学与西医融会贯通,既要学会传统医药学,又要掌握西医知识;既用传统医学方法治病,又会西医方法治病。这一学派虽其人数不多,但组织起东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东西医学讲习院,致力于东西医药学的普及,《东西医学要义》、《西诊东治经验录》等医著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
        四象医学派——19世纪末,由朝鲜传入到延边发展起来的,影响很广的一个学派。据“东
    西医学讲习院”第一期毕业生、四象医学家韩东熙先生的口述,他们这一期讲习了四象医学,其大部分学员成为延边四象医学派主要骨干力量。其理论体系与经典学派完全不同,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天、人、性、命”的整体观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阴阳四行”、“四焦”、“四脏”、“四腑”、“四营卫物”代替了经典派基础理论;以人物名目而论,把人分象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四象人,并以辨象论治替代了经典派的辨证论治。
        四象医学派对民族医药界的影响很大。不仅绝大部分“活套”学派接受其理论和实践,而且经典学派也支持其基本观点,使延边的四象医学学术思想和理论实践得到更大发展,广为传播及普及。如四象医学家金阳洙和药理学家朴在淳等四位同志对《东医寿世保元》四种版本做校勘整理印制发行;珲春、图们等地重印《四象诊疗医典》发行;金九翌、金昊哲、姜成春等四象医学家手抄传《四象草本卷》;金九翌先生编著《四象临海指南》;姜先生编著《四象青兰新鉴》;经典学派李常和、金明旭、殷圭和白下等民族医学家的四象医学论文“四象论”、“四象医学解释”一、二、三等。因此,四象医学成为朝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