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资源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中药资源 > 区划及区域 > 正文
  • 中药区划(四)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 核心提示: Ⅶ2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高原、西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枸杞子、肉苁蓉、紫草区

    包括新疆南部、青海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五省、区共114个县(市)。本区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
            Ⅶ2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高原、西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枸杞子、肉苁蓉、紫草区
        包括新疆南部、青海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五省、区共114个县(市)。本区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农业区,也是长绒棉、陆地棉生产基地。瓜果、甜菜是本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本区地貌主要由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构成。内陆湖泊较多,大多数是咸水湖和盐湖。本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但干旱少雨,多风沙。银川平原、内蒙古后套平原等农业区以半水成士或水成土壤为主,河漫滩为草甸土和盐土。本区荒漠植被建群种主要有梭梭、红砂、盐爪爪、木贼、麻黄、中麻黄、白刺、沙拐枣等。地带性植被为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境内有一定面积的流动沙丘和裸露砾漠等。
        本区药用植物种类较少,常见的有200余种,但优势种突出,资源蕴藏量大,是我国荒漠药材的主要产区。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银柴胡、罗布麻、苦豆根、马蔺子、胡桐泪、柽柳等为主要品种。本区是甘草主要产区,资源多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和塔里木河流域,蕴藏量和年收购量分别占全国的83%和80%。“梁外草”、“王爷地草”、“西镇草”是甘草商品中的姣姣者,其根条粗长,体质坚实,外皮紧细,粉性足。本区所产肉苁蓉粗壮肥大、油润、质量好、产量大,年收购量占全国的80%。本区野生药材品质地道,药用价值高,社会需要量大,资源分布集中,采挖方法简单,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常年大量开采,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产区出现了草退沙进的现象。本区荒漠地区生态脆弱,资源更新和恢复困难较大,保护资源是本区的主要任务,同时也要注意节约资源,开展综合利用。本区苦豆子、罗布麻、锁阳、沙拐枣等是潜在的资源优势,为今后的开发重点。
              Ⅶ3祁连山山地秦艽、羌活、麝香、马鹿区
        本区位于西北区的东南部,包括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涉及2省22个县(市)。本区以畜牧业为主,农、牧交错特点显著。
        本区地貌由高原、山地构成,境内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河流有内陆河水系和黄河水系。本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降水量为200-300毫米。区内阿尔金山植物种贫乏,祁连山地森林分布于阴坡,生长稀疏,主要为云杉、山场,阳坡为柏树。
        本区药用资源有800种左右,其中植物类700余种,动物类80余种,矿物药20多种。区内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的品种有麻黄、秦艽、羌活、锁阳、赤芍、黄芪、龙胆、独活、贝母、甘松、百合、冬虫夏草等。秦艽是本区的优势品种,质地优良,俗称“麻花艽”。国内市场需要量大,产不足销。羌活也是本区大宗地道药材的代表种,开发历史较长,以蚕羌质量最佳。由于森林灌丛覆盖减少,羌活的生长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资源蕴藏量下降,部分地区资源濒临枯竭。马麝、白唇鹿是本区主要药用动物,马麝的野生资源蕴藏量比1975年减少了50%。白唇鹿的野生种群仅有几千只,已经开始人工饲养。
            Ⅷ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包括西藏大部,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及甘肃西南部,共107个县(市)。本区居住着藏、回、羌、蒙、哈萨克、门巴、洛巴、阿昌等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油菜、燕麦、小麦等。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
        本侵山脉纵横,山势峭峻,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和昆仑山脉平均海拔5500—6000米以上。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和横断山脉以及邛崃山、岷山、大雪山平均海拔4000-5000米。在诸山脉之间,山原面和湖盆宽谷高原面是本区的基本地貌。本区的河流中,外流水系主要有雅鲁藏布江,西巴霞曲、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朋曲河、黄河等。本区气候为明显而独特的高寒类型,日照强烈、光幅射量大。绝对无霜期极少,冰雹、雷暴多,水湿状况悬殊。羌塘高原年降水量仅18—60毫米,青海南部为800毫米。土壤种类有莎嘎土、草毡土和寒漠上。全区发育着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植被以及湿性草原和温性干旱落叶灌丛植被。典型的动物有野牦牛、藏羚和野驴等。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石膏、云母、玛瑙等。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
        (1)名贵药材多,野生药用资源蕴藏量大。全区药用资源约1100余种,主要野生药材有川贝母、冬虫夏草、麝香、鹿茸、鹿角、熊胆、牛黄、豹骨、胡黄连、大黄、甘松、黄连、天麻、山莨菪、雪莲花、秦艽、羌活、川木香、雪上一枝蒿等珍稀品种。其中甘松的野生蕴藏量占全国的96%,冬虫夏草、大黄野生蕴藏量占全国的80%以上,麝香、鹿茸资源均占全国的60%以上。
        (2)藏医药有较大优势。藏族医药历史悠久,医疗作用独特,特别对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的治疗尤为突出。藏医多用成药,剂型以丸剂、散为主。藏药中除一些常用中药材外,还有许多藏医专用品种。重要的藏药有雪灵芝、角蒿、洪莲、塔黄、莪大夏、小叶莲、绵参、藏糙苏、藏茵陈等。分布面广,资源量大的藏药专用品种还有西藏狼牙刺、细果角茴香、绢毛菊、乌奴龙胆等,这些品种大都是高原特有种。
        (3)新品种新资源亟待开发利用。本区药用植物中,有很多地方使用的品种其性状、疗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品的来源相近,这些品种资源丰富,亟待深入地开发利用。如细花滇紫草、长花滇紫草、西藏龙胆、江孜乌头、类乌齐乌头、窄竹叶柴胡等,应注意研究,加快开发的速度。此外,多花黄芪、塘古耳黄芪、西藏木瓜、甘西鼠尾、黄苞南星、欧州菟丝子、水母雪莲、三指雪莲花等青藏高原特有资源,蕴藏量丰富,目前,大部分种类尚未得到利用。2.本医药用资源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由于区内耕地少,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工种植药材困难较大。本区药用资源绝大多数是野生品种,因此,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本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贵重珍稀品种的资源保护已是刻不容缓。加强科研工作,着力开发藏医药和民间药是本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1)保护珍稀名贵药用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保护密切结合,合理采猎,合理经营,使药用资源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麝、鹿、雪豹等珍稀动物破坏严重的地区禁止乱捕滥杀,实行封山禁猎;对药用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进行资源护育,轮封轮采,注意采收节季,以利野生资源的繁衍,本区的川贝母、冬虫夏草等名贵品种的资源明显减少,应在适宜区建立自然保护区。
        (2)加强藏药和高原药用植物的开发研究。本区所产的党参、黄芪、木瓜、秦艽、天南星、牡丹皮、柴胡、全蝎等在民间使用多年,因种类来源与内地习惯使用的品种来源不同,《中国药典》未予收载。为了扩大这些药材的使用范围,实现其应有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应对这类品种的成分功效进行植化和药理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区的科技人才较少,科研基础薄弱。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与内地科研部门合作,协同攻关,共同开发区内药用资源。
          Ⅷ1 川青藏高山峡谷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羌活、甘松、藏茵陈、麝香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肃、西藏4省、区,共46个县。本区为藏族聚居区,是我国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农业和牧业是自给性生产,商品率较低。区内交通闭塞对外交流不畅,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比较落后。
        本区高山峡谷切割强烈,东北部陇南山地起伏不大。本区气候高寒温凉,半湿润,垂直变化大。局部地区多风、雪灾。海拔4300米以下天然森林的垂直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暗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灌丛在本区植被类型中占有相当大比重,分布普遍。
        本区中药资源有1000多种,其中赤芍、白亮独活、狭叶柴胡、乌奴龙胆、大花龙胆、党参等蕴藏丰富。甘松广泛分布于甘肃、四川、青海等地,年收购量仅占全部资源的20%,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大。冬虫夏草、川贝母、羌活、甘松、秦艽等为本区的地道品种。冬虫夏草肥大、粗状,产量占全国第一位,川贝母亦为名贵药材,体坚实,闭口光洁,剥开后有白心;川羌活全体有紧密而隆起的曲折环纹,其上密生小疙瘩,状如蚕形,有“蚕羌”之称。断面显油性,有菊花纹,气清香纯正,是羌活中的佳品。本区草木繁茂,高原野生地道药材品质优良。但是,资源利用不平衡,大宗地道药材采挖过度,待开发的资源又自生自灭。本区地处边远,市场信息反馈缓慢,影响了当地药材的生产收购和经营。今后,在合理利用和开发药用资源时,应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加强与外界联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商品生产能力,发挥本区地道药材的优势。
            Ⅷ2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原坡地胡黄连、绿绒蒿、山莨菪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以雅鲁藏布江地段为主体,涉及西藏、青海的42县(市)。这一地区是西藏较为发达的地区,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比较落后。目前,拉萨-成都,拉萨-西安航线开通,青藏、川藏、滇藏公路干线建成,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
        本区主要为湖盆谷地地貌,雅鲁藏布江由西至东横贯本区。本区干湿季特别明显,光、热、水条件较好。海拔4400以下干旱谷区、盆地和山坡发育着亚高山草原和落叶灌丛。本区主要动物资源有林麝、小熊猫、黑熊、马麝、云豹、水獭、喜山鼠晰、喜山滑晰等。
        本区药用资源约有1200种,其中植物类1000种左右,动物类200多种,矿物类6种。全区的中药材基本上为野生,主要品种有胡黄连、绿绒蒿、麻黄、天南星、角蒿、山莨菪、藏党参、大黄、黄芪、秦艽、甘松、川贝母、乌头、黄精、甘西鼠尾、拳参、雪莲花、三颗针、乌奴龙胆、麝香、鹿角(茸)、熊胆、豹骨、牛黄、驴皮、全蝎、斑螫、冬虫夏草等,本区的中药材和藏药质量好。因科学研究工作比较落后,生产经营人员不足,影响了开发利用。贵重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珍稀保护动、植物,因此,雪豹、白唇鹿、麝、黑熊、冬虫夏草等资源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Ⅷ3羌塘高原冬虫夏草、马勃、雪莲花、熊胆、鹿角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以羌塘高原为主体,涉及西藏、青海16个县。区内藏族占95%以上,目前部分地区还是“无人区”。本区深居高原腹地,地势高亢,四季如冬,为典型的高原寒带气候。羌塘高原地带性植被是草原,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青藏苔草及蒿属植物。野牦牛、藏野驴为代表动物。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内陆湖泊盛产硼砂、食盐等,芒硝、玛瑙、锂、铷等稀有金属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本区自然条件恶劣,药用资源贫乏,野生的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马勃、水母雪莲、珠芽蓼、绿绒蒿、莪大夏、瑞香狼毒、角蒿、马先蒿、鹿角等。
            Ⅸ海洋中药区
        本区位于我国大陆的东部和东南部,北自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整个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总面积达47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海岸线14000公里,海洋岛屿5000多个。中国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药用生物,是中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区海岸分布着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12个省、市,共58个县。沿海座落着25个大、中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连云港、宁波、厦门、广州、湛江、高雄、基隆等为较大的港口,这些港口担负着我国国内和对外贸易、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重任。
        中国海海底地貌由西北向东北倾斜,陆架区范围宽大,水深约200-600米。坡度平缓,沉溺地形明显,而大陆坡和深海盆区则具有范围狭窄、深度较大、地形复杂的特点。中国海域气候分别具有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气候特征。海水表层水温,冬季自北向南不断增高,南北最大差值达24度。中国海的表层盐度渤海最低,全年平均值为30%,黄海、东海、南海的全年平均值依次为32%,33%,34%。由于海水水文特征的不同,海洋生物资源分布亦有差异。根据海洋生物对水温的不同要求,可分为暖水性、冷水性、暖温性等类型。海水盐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各种动物的栖息和洄游,通常是海洋生物种数随盐度降低而减少。
        我国海域北部滨海一带有多种植被类型,北部海滩分布有獐茅草甸。罗布麻草甸、柽柳灌丛等盐生植被;东南海滨一带分布有岗松、鳞子莎、芦苇等沼泽植被以及黄花狸藻、黑藻等水生植被;珊瑚岛常绿林分布着麻疯桐林、海岸桐林、黄海桐林、银毛桐林等群系。银合欢灌丛则分布于广西南部海滨台地上;南部海岸还分布有露兜树、酒饼勒、仙人掌等热带刺灌丛。沙滩边缘常见有鼠刺、厚藤、蔓荆、金须毛、茅根、香附。红树林分布在海南岛榆林港至浙江平阳的沿海地带,主要有红树、海莲、柱果木榄、海桑等。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十分丰富,绿藻、蓝藻、褐藻、红藻四个藻类门都包含许多药用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海洋生物中90%以上是无脊椎动物。海洋动物中分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等,这些动物中可做药用的种类多,开发潜力非常大。1、海洋药用资源的主要特点
        (1)海洋药物应用历史悠久。我国利用海洋生物治疗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本草和医药典籍中记载了100多种海洋药物及其功用。如明代《本草纲目》收载海洋药物109种。海洋药物的应用和研究为深入开发海洋生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海洋药用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中国海大陆架面积非常广阔,自然条件优越。据调查,我国海洋药用资源近700种,海藻类100种左右,动物类580多种;矿物与其它类4种。海藻类主要有苔垢菜、礁膜、浒苔、石莼、海带、昆布、海藻、铁钉菜、羊栖菜、海蒿子、紫菜、石花菜、海萝、麒麟菜、江篱等。动物类主要有海月水母、海蜇、鳞海底柏,珊瑚、沙蚕、杂色鲍、耳鲍、皱纹盘鲍、羊鲍、货贝、泥蚶、珠母贝、牡蛎、缢蛏、乌贼、中国鲎、海龟、海胆、海龙、海马、黄色、海龟、玳瑁、海蛇、海燕、蛤等。
        海洋药物中海藻、石决明、海马、紫贝齿、瓦楞子、珊瑚、海龙、牡蛎、珍珠母、海浮石为常用药材,这些品种年收购量只占蕴藏量1.5%,是年需要量的60%左右,缺口较大,尤其是海马、珊瑚、石决明、海龙等品种长期供应不足。
        (3)海洋药物医疗用途广泛,潜力很大。目前我国海洋药物开发利用种类还比较少,数量也不大,与资源潜力相差甚远。但海洋药物在民间应用较为广泛,如石莼、乌贼骨、石决明、牡蛎、海螵蛸、文蛤、鱼脑石等,加工地炙后配伍用于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等疾病,效果良好。广西、福建用海蛇药或海蛇药酒治疗风湿病,各地民间利用蛎菜、浒苔、刺松藻、鸡毛藻、江篱、石花菜等作为清凉饮料等。这些都是为开发海洋药物开辟了广阔前景。
        现在,海洋药物作为原料药已用于中成药生产。据了解,约有200种中成药含有海洋药物。如牛黄清脑丸、三肾丸、阳衰益寿丸、局方至宝丹、海龙蛤蚧晶等,为海洋药物的加工利用奠定了基础。
        (4)海洋药物研究迅速发展。当前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普遍重视,有些科研单位采取直接应用海洋生物或从海洋生物中提取药物,以其化学结构作为模式合成药物。如从珊瑚虫、鲨鱼、海藻、海蛤、海参和海绵体内提取抗癌活性物质;海藻、海狗等可应用产防治心血管疾病;鲍鱼、珍珠粉等用于抗菌抗病毒方面;海藻、头
    足纲类含黑鱼毒素的生物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海带、鲸鱼等用于防治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昆布、小球藻等做饮料可降低胆固醇及高血压等。2.海洋药用物资源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我国近海水文状况相对稳定,愈接近大陆,海水透明度愈低,药用浮游生物也愈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繁衍。目前由于受海洋捕捞、加工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海洋药用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近海资源开发过度,外海资源尚未很好地利用。海洋污染也影响了药用生物的繁殖和发展。
        为了有效地开发海洋药用资源,本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利用近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发展海产药材的海水养殖业,建立大宗珍稀海产药材养殖基地,以保护近海药用资源。加强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进一步发掘民间用药,扩大海洋药物的应用范围。
        (1)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发展海产药材养殖业。发展海水养殖业,是开辟海洋药用资源的有效途径。在海产药材中,海马已开展了人工养殖,鲍鱼、牡蛎、昆布等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海产药材人工养殖的同时,要制定合理的采集捕捞制度,防止酷鱼滥捕,以保护海洋药用资源。
        我国海洋水域在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适宜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海水养殖,但沿海台风对海水养殖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必须注意近海的自然条件,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选建海水养殖场,进一步探索海水养殖技术,提高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近海大、小黄鱼和乌贼资源急剧下降,为了确保鱼脑石、海螵蛸药用需要,人工养殖势在必行。浙江已对大、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加强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解决资源下降而出现的供求矛盾。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开展乌贼的人工养殖,立体式养殖毛蚶等技术将进一步广泛应用。
        (2)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外海药用资源。我国外海药用资源丰富,在东海外海捕捞的鱼类中,有药用价值的品种如有马面鲍、鲐惨类、乌鲳、枪乌贼,水珍鱼、鲅鱼、鲷鱼、海鳗、黄姑鱼等。台湾海峡南部的大甲禾、乌鲳、枪乌贼、水珍鱼等尚未开发利用。南海外海海洋生物种类多,具有药用价值的鱼类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是我国开发外海资源的良好基地。
        (3)搞好海洋中成药的研究及综合利用。我国海域已被利用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无论从种类上或是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海洋药用生物有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医药价值上的优势为植物药或人工合成药物所不及。我国沿海重点中成药工业企业利用海洋药用资源开发研制了许多海洋中成药。海产品既可食用亦可药用,有的海产品废弃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带鱼鳞可用于抗白血病;乌贼墨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泥蚶、毛蚶可治疗胃炎和血吸虫病。这些副产品的资源量较大,可在水产品加工的生产过程中与药物开发相结合。保健食品的开发是海洋药用资源综合利用的又一途径。总之,海洋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中尚待开发并大有希望的重要部分。可以预料,随着海洋生物科学与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海洋物种在中医药领域中应用;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海洋药物为数有限,有待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科技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不断探索。
            Ⅸ1渤海、黄海、东海昆布、海藻、石决明、海螵蛸、牡蛎区
        本区位于我国大陆以东,包括渤海、黄海、东海,三海习称“东中国海”。本区以福建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一线与南海分界,海岸线起自辽宁鸭绿江口,止于福建宫口港西,总长12200公里,区内有辽宁湾、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等14个海湾。
        本区西部浅水区有大量淡水注入,形成低盐特征的沿岸水系,东部则受黑潮暖流的控制,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本区渤海因淡水的注入,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水质肥沃,形成优良的鱼、虾产卵场。黄海、东海由于黑潮的高温高盐水、长江冲淡水及黄海水团的交汇混合,形成了著名的渔场。本区药用资源种类以暖温低盐种类为主,暖水性种类次之。
        本区滨海地带普遍分市一些适盐、耐盐或抗盐特征的盐生植物。主要有羊草、二色补血草、绢毛飘拂草、砂石赞苔草、肾叶打碗花、蒺藜、翅碱蓬等,海藻类有软丝藻、浒苔、石莼、铁钉菜、绳藻、萱藻、鹿角菜、裙带菜、昂布、海蒿子、羊栖草、海带、马尾藻等。黄、渤海区的海洋动物,以温水种占主要地位,其次为暖水性种。如药用海产动物文蛤、缢蛏、毛蚶、鲐鱼、三疣梭子蟹等。东海则以暖水种占优势,如药用海产动物大黄鱼、梭子蟹、凹裂星海胆、长吻沙蚕、中国鲎、细刻肋海胆等。
        本区共有500多种药用海产资源。主要品种是海藻、瓦楞子、牡蛎、石决明、海马、海龙等。海藻商品来源于羊栖菜和海蒿子,以身干、色黑褐、盐霜少,枝嫩无沙石者为佳。主产区山东的蕴藏量和年收购量均居全国首位。海藻资源很多,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近几年,有关科技部门从海藻中提取藻酸双酯钠,可用于防治脑、心血管疾病,扩大了海藻的药用范围。石决明主要来源于皱纹盘鲍和杂色鲍的贝壳。本区海域分布的皱纹盘鲍习称“毛底海决”,主产于辽宁、山东等地,以个大整齐、无破碎,内外洁净、有光泽、壳厚者为佳。皱纹盘鲍生活在水流畅通、清洁、海藻繁茂的区域,广泛分布于北方沿海各地,福建等地人工养殖获得成功。皱纹盘鲍是石决明的主要来源,其产量约占鲍产量的70%。本区石决明以辽宁为多,年收购量占全国的70%。杂色鲍也是石决明商品的重要来源,习称“光底海决”,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主产于广东、福建。鱼脑石为大黄鱼、小黄鱼的头骨中耳石,具有通淋、消炎的功效,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大黄鱼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布在各海域。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野生资源减少,鱼脑石收购量大幅度下降。因此,今后在开发黄鱼资源的同时加强保护工作。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本区沿海分布无针乌贼产量约占乌贼总量的90%,是我国乌贼种群最密、产量最大的一种。乌贼的资源呈下降趋势,海螵蛸的收购量亦逐年减少。本区渤海和黄海潮间带或沿岸浅水中品种较多,野生资源丰富。例如,海盘车在医药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以罗氏海盘车为主要原料的海洋胃药,治疗效果良好。
        本区沿海海滩、港湾、河口、岛屿一带海区,是海产品养殖的天然场所,海产药材养殖品种有海带、贻贝、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牡蛎、扇贝、鲍鱼、海参、泥蚶、溢蛏、文蛤等。
        目前,本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尚缺乏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浅海区药用鱼类、药用贝类,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深海资源大部分未被利用。这是本区海洋药物研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Ⅸ2南海海马、珍珠母、贝齿、玳瑁、海浮石区
        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海域辽阔,平均深度1212米。海岸线长792.3公里,构成160个港湾。
        本区海底地势东南面低,西北面高,海洋表层水温具有明显的热带特征,温度高,年变化小。沿岸海水由于江河径流冲淡作用,盐度在30%以下。南海北部大陆架广阔,又有珠江、红河等河流入海,形成了良好的近海渔场。
        本区滨海地带分布着亚热带沼泽、水生植被、热性刺灌丛与珊瑚岛常绿林、银合欢灌丛等。同时分布有20多种红树林。
        本区药用资源初步统计约450种,其中南海的特有资源90种左右。海蚌、贝齿、海参、珊瑚、玳瑁、海浮石、海龟、海马、牡蛎、珍珠、海藻等为本区主要海产药材。以马氏珍珠贝培育的海水珍珠,是药用珍珠的主流品种。人工海水育珠主要在广西合浦、廉江、海南岛等沿海地区,其中合浦珍珠质量最佳,有“南珠”的称誉。贝齿亦为本区的大宗海产地道药材,广东海域分布的贝齿色紫、个习、背有班点,为贝齿中的上品。本区所产海马以个大、头尾齐全、色灰褐、干爽洁净者为佳。我国沿海海马不多,药用商品大部分依靠进口,为解决供求矛盾,广东等地进行了海马的人工饲养。鲎、海蚊也是本区极有价值的药用海产资源。
        此外,生长在珊瑚上的琼枝、海人草,鳞海底柏、赭色海底柏,以及夜光蝾螺、蝾螺、节蝾螺、金口蝾螺、带蝾螺、长厍磲、鳞厍碟、多种海星等都是南海特有的药用资源,有待于开发利用。
        本区近海海洋生物资源捕捞过度,资源蕴藏量下降,而本区尚有82%的深海、外海区资源没有利用;本区海产药用品种的人工养殖水平不高,因此海洋药用资源研究开发潜力非常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