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资源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中药资源 > 开发利用 > 正文
  • 血竭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 作者:王兰珍,王继永,张燕,于海群,刘 勇 时间:2007-07-28 15:57:10
  • 核心提示: 血竭为传统名贵中药,又名麒麟竭、竭留、海蜡等,是中医常用的活血散淤和止血药,其性平,味甘、温、咸,具有良好的活血散淤、定痛止血、生肌敛疮等功效,主要用于外伤出血、溃疡不敛、跌打损伤、淤滞等症,有“活血之圣药”的

        血竭为传统名贵中药,又名麒麟竭、竭留、海蜡等,是中医常用的活血散淤和止血药,其性平,味甘、温、咸,具有良好的活血散淤、定痛止血、生肌敛疮等功效,主要用于外伤出血、溃疡不敛、跌打损伤、淤滞等症,有“活血之圣药”的美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4)。血竭在我国的记载及应用至少已有l500多年历史,现广泛应用于膏、丸、丹、散、片及雾剂等中成药产品中。

        关于血竭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都比较少,在国外主要有美国、日本、德国及泰国的一些学者对血竭化学成分的提取进行了研究。而我国现代国产血竭的生产和应用,是1972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等,在云南孟连县首次发现能够提制血竭的植物资源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scChen后才真正起步的,近年来,一批学者对龙血竭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使血竭的临床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随着市场对血竭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破坏,龙血树野生资源日趋枯竭,濒临灭绝,2001年被国家列入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现将血竭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如下,以期能引起重视,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本草考证

    11  本草考证    在国外,血竭一药的记载始于希腊狄奥斯可赖底(Dioscoriades)所著的《药物》(公元7877),在我国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宋人沈怀远撰的《南越志》(公元5世纪60年代),该书称此药物为骐麟竭”(原书失传,公元779年唐人李殉的《海药本草》及公元1578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有引述)。稍后,唐人苏敬所著《新修本草》(公元659)中也有记述,因而血竭一药在我国的记载及应用至少已有1500多年历史。诸家本草对此药物的叫法颇多,根据诸本草的编制年代,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南北朝至唐朝都称为“骐麟竭”。“血竭”一名在宋朝时就开始提到,如苏颂的《图径本草》(公元1061),明朝、清朝时多称为“麒麟竭”如刘文泰编的《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严西亭等编的《得配本草》(公元16世纪60年代),而近代多沿用“血竭”。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公元1590)中以麒麟竭”为正名,并说它是“活血之圣药”。

    12基原植物考证    血竭一药在中医的应用历史虽久,但对于它的原料植物一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进行了考证。商用血竭一药的植物来源不是单一的植物,而是来源于植物分类上不同科属的十多种植物,主要有棕榈科(Palmae)、龙舌兰科(Agavaceae)、豆科(Legumiosae)及大戟科(Euphorbiaceae)418种不同的植物类型,但主要的商品血竭是属于棕榈科(Palmae)黄藤属(Daemonorps)植物的果实树脂,一般称为印尼血竭(或马来西亚血竭),以及来源于龙舌兰科(Agavaceae)龙血树属(Dracaena)的非洲血竭。我国宋代以前所用的血竭以龙舌兰科(Agavaceae)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的树脂为主;而明、清以来所用的血竭则以棕榈科(Palmae)黄藤属(Daemonorps)植物的分泌物为主;至近代,依靠从东南亚、非洲等地进口,其主要基原植物分别为棕榈科黄藤属和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所以我国传统的中药血竭,也就是“正品”血竭应是取自非洲龙血树的树脂,而现代应用的从香港进口的“手牌”“黄冠牌”等血竭是“正品”血竭的副品或者“代用品”,虽然它们的基原植物和化学成分都不相同,但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

        为改变血竭依靠进口的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等在云南和广西进行了血竭药源的勘察,在云南孟连、沧源、勐腊等县首次发现了能够提供血竭的植物资源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 LoutscChert),并经过临床证实,其疗效与进口血竭基本一致,于1974年载入《云南省药品标准》后才真正开始了国产血竭的生产和应用。之后,在广西也发现了丰富的剑叶龙血树资源,并经广西药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发为中药一类新药,1990年以广西血竭”之药材名称获卫生部批准生产,品名定为“龙血竭”并载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WS3-082(z-016)99(z)],云南血竭与广西血竭的植物基原是一致的,都是剑叶龙血树。近年来,经植物和药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发现产于我国海南岛的与剑叶龙血树亲缘关系较近的同属植物海南龙血树(又名小花龙血树)(D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所产的树脂与进口血竭在药理和临床疗效上基本一致,海南省卫生厅也将地产血竭收载人地方标准。至此,国产血竭才代替进口血竭在各地广泛使用,结束了中药血竭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李国权等对剑叶龙血树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鉴别和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和评价其质量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资源现状

        《中国植物志》(14)记载,龙血树属植物全世界约4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这些植物的木质部在受外力损伤或遭真菌侵入后分泌的红色树脂,被称为“龙血”,内服具有活血化淤、止痛等作用,外用具有生肌、止血、敛疮的功效,是传统中药“血竭”的来源之一。

    21分布与生态学特性    龙血树属植物在我国有5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海南岛及台湾地区。目前公认的国产龙血竭的资源植物为剑叶龙血树和海南龙血树。剑叶龙血树分布于北纬215236。地区,以东南亚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为主要产地。国内以云南思茅、西双版纳等地为主产区,广西、海南等地也有部分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广西南部海拔2501700 m的热带、亚热带石灰岩山地。在云南省,剑叶龙血树分布的生态环境多为悬崖绝壁的石灰岩地区的阳坡和坡脊上,它与油朴(Celtis giganticarp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ifolia)、岩棕(Pleomele cDchinchinensis)及榆树(Ulmus lanceifolia)等成为石灰岩季雨林的特有树种。在广西大新县,龙血树的覆盖度可达25%~35%,但以成年和老年的个体多、幼株少。海南龙血树(又称小花龙血树)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及南部岛屿,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万宁及文昌一带沿海的低海拔花岗岩、低丘陵地热带常绿季雨林至沿海的一些岛屿均有生长。

    22生物学特性    剑叶龙血树为长绿乔木状植物,茎高37 m、直立、少分枝、具密环状叶痕,树皮灰褐色,叶聚生于茎的顶端、剑形、无柄、革质,长约110 cm,宽45 cm,中部扩大至67 cm,先端渐尖,向基部变窄后又扩大抱茎,中脉明显,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120 am。花24朵簇生,白黄色,花小,长7—8 mm。浆果球形,直径10—12 mm,桔红色,干后黑色。龙血竭形成于受损伤茎干的次生维管束及结合组织中。

        海南龙血树为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高45 m,树干粗短,树皮灰白纵裂;树冠呈伞形,多分枝:叶片剑形,先端下垂,长3040 cm,宽约15 cm,光滑无柄,聚生在枝头上,顶生疏散圆锥花序,花期春季2月,果熟期167月,为红色或桔黄色,球形浆果。小花龙血树生长缓慢,耐干旱,喜光,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及南部岛屿。

    23繁育技术    对血竭的研究以往多注重对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成分含量测定与鉴别及血竭的药理、药效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对植物资源的引种栽培、繁殖技术、栽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很少。龙血树属植物,较常见的繁殖方式有播种、空中压条、扦插及组织培养。

    231种子繁殖    1999年管康林等曾提及剑叶龙血树的种子繁殖,但对其专门研究报道基本缺乏。

    232压条繁殖    程治英等认为龙血树属植物的茎干大多直立生长,发枝少,可采用空中压条的方法来繁殖,可在其茎部环状剥皮,剥皮宽度12 Cm,包以沙壤土或苔藓等基质,约12个月生根,生根后便可切下种植,认为此法虽能保持母株性状,但繁殖速度太慢。

    233扦插繁殖    龙血树还可用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繁殖,程治英等认为可将龙血树属植物的茎切成10 cm长的小段,插入水中或用生长素处理后插入河沙中,生根后可种植,但未提及具体的技术环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曾申请过一种剑叶龙血树的扦插繁殖方法的专利(CN200510010881)

    234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吴繁华等(2005)以海南龙血树(D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的幼嫩茎段为材料进行了海南龙血树的组织培养研究,建立了其组织培养体系。为了克服愈伤组织成苗途径易产生突变苗和培养周期较长的不足,杨本鹏等以海南龙血树的顶芽和侧芽作为外植体,通过对培养材料和培养条件的系统研究,建立了海南龙血树通过腋芽萌生途径成苗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在起始培养阶段可以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100 mgLPVP,来克服外植体容易褐化的问题,有利于腋芽的萌生;在壮苗培养阶段可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1 mgLGA3,来有效促进小苗的生长,从而有利于进一步进行生根培养,这种快速繁殖体系不仅能使组培苗保持其母本的特性,还大大缩短了培养的周期,提高了繁殖速度。同时还发现在组织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外源诱导物的方法,也能使海南龙血树无菌幼苗在其基部产生类似于血竭的成分并分泌到培养基中,经鉴定初步认为它们是血竭的有效成分,可用于提取血竭而被直接利用。

    3形成机制   

        近年来对于血竭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龙血树内生真菌种类,以及血竭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真菌种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血竭的形成机制,从而为血竭生产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早在20世纪70年代,蔡希陶先生等在植物资源调查中就发现,柬埔寨龙血树受到外部机械损伤,虫蛀的木质和年老髓部中空的内轮木质,年长日久,细胞中的树脂就会不断积累,使木质部硬化形成一不易透水和通气的保护层,这一富含树脂的紫红色木质部可供中药直接应用。采用人工割伤木质部,可以促进受伤木质部薄壁细胞尤其维管束中树脂的积累。20世纪80年代又有学者进行了生长素药剂处理割伤木质与次生形成层对产生血竭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到90年代江东福等于1995年从柬埔寨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的茎杆中分离得到23个属的303株真菌,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占总分离频率的52%,其次是短梗霉(Aureobasidium)和枝孢霉(Cladosporium)。后通过活体接种对血竭产生的影响实验表明,对血竭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龙血树变种(F graminum uar dracaell-nagvvar)、禾谷镰刀菌云南变种(F graminum yargunnanensisnov vat)4株红色镰刀菌,可使血竭形成量提高66%~120%,从而探讨了龙血树的真菌群及其对血竭形成的影响。随后,王锦亮等通过在对云南剑叶龙血树树脂化学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3个酚性成分74′二羟基黄烷、7-羟基-4′-甲氧基黄烷和loureirin A进行了抗真菌活性检测,表明三种化合物均具有显著的活性,认为这些酚性成分是龙血树的植物体受真菌感染后通过自身调控的应激性反应产生的植物防卫素,进一步证实了血竭形成与真菌浸入有关。根据这些实验,可以初步认为龙血竭的形成是因为龙血树树干外部受到机械或虫蛀损伤后感染真菌等微生物,从而引起的龙血树植物体的防御作用,产生次生代谢物质。龙血树树干不具有树脂道,不能产生新的保护组织,因此龙血竭是作为一种保护性物质而存在的。但事实上在许多的血竭生药学鉴别中发现,在未受伤的树干横切面中,其基本组织、韧皮部及木质部的薄壁组织中充满了棕黄色或棕红色的树脂团块。这种红色树脂的存在就无法把血竭仅仅解释为一种植物防御素。同时,杨靖等用从剑叶龙血树根部分离的内生真菌9568D镰孢霉接种于经灭活处理的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 scChen)材质的方法,探讨了剑叶龙血树血竭的形成与微生物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9568D镰孢霉作用于无生物活性的剑叶龙血树材质同样可促成血脂的形成和积累,该血脂与天然剑叶龙血树血竭无本质差异。经灭活处理的龙血树材质无疑已丧失了对微生物侵染的防御反应能力(产生植物防卫素),故在9568D镰孢菌接种部位产生的血脂显然不是植物防卫素血脂,但它与天然植物防卫素血竭的组成和抗菌谱却极为相似,因此特异性真菌作用于龙血树材质可促成血竭的形成。因此,对于龙血竭的形成机制急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调控生产优质、高产的血竭奠定基础。

    4存在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学者对龙血竭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龙血竭有抗氧化、抗细菌、抗真菌、抗炎、活血止血等生理活性,能治疗各种血症、心血管疾病、溃疡、炎症,还有一定的抗衰老、抗肿瘤作用。经临床使用验证,其适应证广泛,疗效确切,安全无毒,使用方便,是一种值得进行较深层次开发的药品。目前,国内血竭原料消耗量每年约600多吨,且随着市场对血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生产龙血竭的原料植物一龙血树几乎都来源于野生资源,尚无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成功经验,且由于其生长周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原料供应问题已经影响到龙血竭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原料的品质问题也是影响龙血竭深度研发及其产业进程的重要问题。因此,建议加快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41开展龙血树野生资源的调查与抚育技术的研究    由于血竭的野生植物资源在近几十年遭到了掠夺式采伐之后十分有限,使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加之野生资源的自然更新能力差,种子落地成苗后,因成年龙血树每年10月份的一次大量落叶覆盖地面,造成幼苗光照不足而死亡,因此从持续利用和珍惜资源角度上看,龙血树野生资源属于严重匮乏行列。所以,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尽快通过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调查和野生资源的抚育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才能在摸清我国血竭植物资源储量基础上,使野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2大力开展繁育技术研究,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生产龙血竭的植物来源于龙血树属不同的种,而且同一种的不同地理小种的含脂量和成分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血竭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加之野生资源储量有限,血竭药材的原料供应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急需开展龙血树的种群扩展、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人工栽培技术推广及快速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使药材产量得到保证,质量稳定。

    43开展血竭形成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血竭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龙血树的内生真菌的种类及血竭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真菌种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探索了血竭的形成机制,但还没有完全搞清血竭的形成机制,因此急需进一步开展龙血竭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才能提高人工繁育龙血树的血竭质量和产量,为生产优质药材提供技术支撑,才能更好地为剑叶龙血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和野生资源保护做出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